功能介绍 一起致良知,一起事上磨,艾庭和您一起知行合一。
+wolf0819,一起入群致良知
【原文】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①,恐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译文】
徐爱说,也有不可缺少的著述;比如,如果没有《左传》一书,像《春秋》一书,恐怕也很难理解。
阳明回答,如果《春秋》必须借助《左传》才能阐明,那不成了歇后语(重复劳动的意思)了,孔夫子何苦要搞这些艰深隐晦的文词呢?
《左传》多是《鲁史》的旧文,如果《春秋》要靠他才能讲明,孔子为何又要删削《春秋》呢?
活动预告:
4月8日-9日第一期阳明心游。
行程:王阳明故居,龙泉山,阳明墓,阳明洞天,兰亭。
联系人:zfj112051859张静。
此为传习录连载第20篇
阅读
精选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春秋 左传
春秋 左传(附公羊传,谷梁传,个个书纪年)
编年体: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
缺点是记事前后割裂,“一事而隔越数卷,为尾难稽”同时,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史事,也无从祥其原委。
记载体优点在于融五体之长为一体,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记事“显隐必该,洪纤靡失”。
缺点在于它以人物为中心。因而记事时,“同为一事,分在数匾,断续相离,前后屡出”。而且在记述人物时,以类相从,不以时为序,不便读者了解大背景和前因后果。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录整理而成,是按年,时,月,日编排史事的。近年有人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认为商,周一年只有春,秋二季,故称年为“春秋”,史书亦由此得名。汉武帝时,把《春秋》列为五经之一,后世称为《春秋经》。它依鲁国13个君主的顺序编写,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历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终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共242年。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事件,人物活动。据统计,其中征伐占百分之四十,会盟占百分之二十,朝聘占百分之二十,祭祀婚丧等占百分之十,日月食,星变,地震,陨石,雨,雹,水旱,虫等自然现象占百分之十。它基本上是一部信史,如所记日食36次,其中33次经现代天文学家推算,肯定是正确的。这不是古人所能伪造的,此书显著优点是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缺点是记事过于简略,如《隐公八年》十,十一月只有一个“螟”字,《僖公三年》六月只有一个“雨”字。最长的一条也只有45字。全书总共只有1.8万字。故王安石称它为“流水帐薄”。
《春秋》被尊为经,对它进行解释的称为传。汉代有五种传:《左传》三十卷,《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各十一卷。后两传早已佚。其实流传下来而完全可以确定是孔门后学解释《春秋》的专著,只有《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相传是孔子门徒子夏弟子齐人公羊高所传,至汉景帝时其玄孙公羊寿和弟子胡母生写定成书。《谷梁传》相传子夏弟子鲁人谷梁赤口传,也是西汉时编辑成书。两传均以义理疏证《春秋》,逐字逐句阐释其所谓的“微言大义”。公羊学家属“今文经学家”,主张“大一流”。他们用自己的政治观点解经,迎合了西汉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时公羊学成为显学,然其中史料价值不及《左传》。
《左传》到西汉末
年才在宫廷藏书内发现。古
文经学派说它也是专为解释《春秋》的,据传是左丘明所作。但今文经学派不承认,斥之为刘韵的伪作。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战国初年的作品,撰之者非一人,诚之者非一世,可能出自鲁国史官手笔,由鲁太史左丘明编辑而成,西汉末年刘韵曾作过整理。西晋杜预在注解此书时把它分年附在《春秋》之后,成为目前这个样子。现行本《左传》共60卷,18万字。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袁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附智伯之亡(约前453),所记史事共269,比《春秋》多27年。内容十分丰富,不但记鲁国的史事,还记载了当时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历史。作者重视交代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和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记录战争活动,它叙述的不少战役,都已成为中国战争史中有名的战例。它还记录了许多春秋前的史事和传说,文辞优美,人物影响生动,文学价值也很高。总之,《左传》是一部内容丰富,体例比较完备的古代编年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唐宋后尊称为“经”成为“十三经”一部分。
现存通行本是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唐孔颖达作疏,称《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是《春秋左传诂》,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未完稿),近人章炳麟的《春秋左传读》,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均为专家之作。另有沈玉成的《左传译文》和杨伯峻,徐提合编的《春秋左传辞典》都是与杨注配套的著作。
《个个书纪年》是晋太康二年(281)在河南汲郡(今汲县)的战国时魏襄王墓中出土。当时共得个个书数十车,简长二尺四寸,文字皆先前大纂,以漆书之,计16种古书。现在能见到的,尚有《逸周书》《个个书纪年》,《穆天子传》《锁语》四种。《个个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共13篇,历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一说魏安王)而止。其中,周平王东迁以后晋事为多,三家分晋以后,独记魏事。晋杜预断定它是魏国史书。唐以后,汲书逐渐散失,南宋时《个个书纪年》只剩下3卷。但嘉靖年间,天一阁出了一部名为梁朝沈约注的《个个书纪年》上下卷。后人称《今本个个书纪年》,今本与古本多有不同古本叙事起自夏代今本起自黄帝,古本用夏历,今本用周历;古本谓“夏年多殷”,今本记夏为471年,殷为496年,反而殷年多于夏;古本有益干启位,启杀之,自周受命之穆王百年,非穆王百岁也,舜囚尧复偃塞
丹朱,今本俱元。经清人考证,《梁书,沈约传》,《隋书,经籍志
》都未提到沈约注《个个书纪年》,今本标沈约注语多采自《宋书,符瑞志》,从而认为今本是明人辑录各种古书所引《古本竹书纪年》之文,加以删削,补充而成。朱右曾在《汲纪年存真》中举止今本可疑者12条,古本可信者1 6条。本书辑校本有王国维《古本个个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个个书纪年辑校订补》。
四 左传
今天所通行的《左传》一书包括有“经”,“传”两大部分。“经”就是《春秋》,“传”就是《左氏传》。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部历史。据先秦文献记载,周朝王室与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负责记载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史事。史官记的,即为史书。“春秋”就是这些史书的统称。据《国学》记载,晋悼公因叔向“习于《春秋》,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国语·晋语》),此当指晋史;楚庄王询问教育太子的事,申叔说:“教之《春秋》,而为之从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国语·楚语》)此当指楚史。《墨子》讲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墨子·明鬼》)”,甚至还说“吾见百国《春秋》”(《隋书·李德林传》)。也有的国家把本国史书另起专名。《孟子·娄下》:“晋之《乘》,楚之《》,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史书何以名《春秋》?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中说:榼以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为名。”意思是年有四时,不可遍举,于是就交错互举,节取春夏秋冬中的“春秋”二字以代表全年。这种传统的说法。近年有人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认为商代和西周一年内只有春,秋二季,所以称年为“春秋”,史书即由此得名。
我们在这所谈的《春秋》,是鲁国的历史。相传经过孔子删订整理而成。此书以年,时,月,日为次记事,是我国流存下来的一部最早的编年史。因为《春秋》一书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所以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历史,所以记事以鲁国国君在位的时间纪年。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鲁哀公在位二十八年,为什么《春秋》只写到十四年呢?《春秋》哀公十四年只记了一句话:“十有四年春,西狩 麟。”后世的经济学家认为,麟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它的出现本是一种祥瑞,但因当时时无明主,礼崩冻坏,麟出非其
时,就到此为止。我们今天看到的《左传》本《春秋》,记事到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最后一句是:“夏四
月乙丑,孔子卒。”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又参据鲁国史书把孔子修订的《春秋》续补到了孔子去世。但是,《春秋》的下限,一般不把后两年计算在内,而将其起讫年代简单的概括为:始于鲁隐,绝笔 麟。《春秋》记载的内容,多是政治活动,也有少量的自然现象。据粗略统计,证代占百分之四十,会盟占百分之二十,朝聘占百分之二十,祭祀婚丧等占百分之十,日月食,星变,地震,陨石,雨,雹,水旱,虫等自然现象占百分之十。这些,都是春秋史事的信实记录。
《春秋》三传:《春秋》一书,文句极简短。记载二百余年间的众多史事,才用了一万六,七千字,记一件事最短的只用一个字,最长的也只有四十多字,而且措词也比较隐晦。这样一部史书,人们想要读懂它,通过它了解史事的原委,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孔门后学在世代传习《春秋》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解释《春秋》的传授本,叫做“传”。《春秋》原是一部独立的书,后来被按年或按事拆开,与各种“传”合并,先“经”后“传”。于是,《春秋》不再有单行本传世,而出现了“经”,“传”合编的传授本,据《汉书·艺文志》著録,这样的传本共有五家,即《左传》三十卷,《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因为“《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二传未得世;逗人看到的只有前三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一部春秋时期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撰,司马迁和班固都持此说。到了唐代,开始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此后,不少学者对《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提出不同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一仍主旧说,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二战国时人的作品;三西汉末年提倡古文经学的刘 所伪造。根据近代学者研究,认为《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很可能开始为左丘明口头传授,后由其门人著之于简策,编撰成书。
《左传》的记事时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与《春秋》同;止于晋国赵,魏,韩灭智氏(前453年),比《春秋》下延二十八年。其内容,即解释《春秋》,却不受《春秋》记事范围的局限,不仅记载了鲁国的史事,还较详细的记述了晋,秦,齐,楚,郑,宋,卫等诸侯国的史事。记事以政治和战争为至,同时兼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国与国之间,各国内部各种政
治力量之间,人民群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王权的衰落,诸侯的强大,卿大夫的专权;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劳动人
民的深重灾难。《左传》不仅记载了春秋的当代史,还保存了西周乃至商朝的不少史料和有关远古的传说。它是我们研究春秋和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它语言简洁精炼,叙事层次分明,能用少量的笔墨描绘出事件的曲折情节和人物的生动形象,尤其擅长描绘战争,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时期争霸斗争和互相征伐的情况。《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典范,在文学史上同样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自汉代以来,研究《左传》的学者和著述很多。汉代学者贾逵,服虔,郑玄等人的注本都没有流传下来。西晋初年,杜预将《春秋》经文按年拆开,分别放在各年的传文之前,为之作注,称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从此经传合一。这是今见《左传》的最早注本。唐初,孔颖达据以作正义,亦称孔疏。杜注,孔疏,后收入《十三经注疏》,成为古注中的通行读本。
春秋左传
《左传》解决了编年体结构与史实表述完整性的矛盾。
编年体结构的叙事优势在于可对历史宏观变化作
连贯的轨迹清晰的记述,但由于叙事时要依从时间序列,不
能够在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上作较长时间的停留,更不能把
时间暂时凝固起来,对人物或事件作前因后果的完整描述,
只能将这些人物或事件敲打成“碎片”镶嵌在时间序列的长
廊中,这是它的叙事局限。《左传》虽然也按时间序列编排史实,但内部有
因果序列,这样《左传》将事件的星移斗一转、人物的依次变换
全部扭结在时间的链条上,不间断也不分离,组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使现在的人们也能看清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轨迹。
《左传》解决了编年体结构与史实表述情节化的矛盾。
《春秋》以时序为经,以事实为纬,形式虽然简单,但便于把史
实项口式地排列出来。《左传》仅把《春秋》的简单大事记作
为写作的参照纲目,精心编排了当时收到的大量文献资料。
第一,通过伏笔、照应等手段将孤立的细节串连,使其
“缀而不忘”。《左传》中晋惠公被俘一事就先有伏笔,后有照
第二,通过预叙、倒叙等手法使事件表述集中。《左传》
中“初”宇八十六见,以“初”宇引出的内容,有人物身世,遗闻
轶事,也有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预兆,主要采用倒叙、追叙方
法,作为补记各类内容的领起语而被频繁使用。“初”宇的充
分运用表现出《左传》为使史实表述集中的苦心。
第三,通过叙述的因果序列使史实表述完整。如果说前
两方而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史实表述的完整性,而因果序列
则使史实内在统一起来,而且显示了史实自身蕴含的内涵及
其价值化的审关过程。
《左传》为阐释《春秋》而作,是一部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叙述历史事件的历史著作,但是,
《左传》记载的二百六十年的史事,不是完全的客观记述,而是随时充满了作者主观价值判断
的批判精神的记述,这又是与《春秋》一脉相承的。
《左传》是严格按照十二鲁君年代的次序行文的。由于这种编年体例的束缚,
并非有意识地塑造人物、设置情节起伏。平实、完备地将事件记录下来,或者说 “叙事”恰是它所要追求的第一要务,像上文所举的例子,只是在以时间为纲的 前提下,在“宣公二年”这个时间链条的特定点上发生的,因此被“系”于此, 在此年此事之后,如果没有参与以后某些重大事件,故事当中出现的人物在很长 一段时间(甚至永远)都不再会出现了,也就是说在《左传》叙事者的考量中, 历史叙事是优先于文学叙事的,事件优于人物,它们所注重的仍然是对客观现象、 外在情况的实录。”
③
《左传》中不少重要人物的活动时间往往跨度很长,编年的叙事模式势必会将人 物的原本一体化的活动割裂开来,而且每一年的框架之下,还要记述其他发生在 本年的事件,“使得本来互为因果、首尾完整的事件被分割得四分五裂。这样做, 不仅影响到记载的整体效果和叙事的脉络,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作者对人物 形象的刻画。”
④
要完整地看到人物、事件的全过程,需要读者耐心地逐年抽取,
《左传》的叙事也并非完全依时间先后线性发展,“在个别段落中,尤
其在比较充分展开的段落中,时间的线性流动常常被‘倒叙’,有时甚至被‘预 示’所打断。倒叙通常(虽然并不总是)以‘初’这个字开头。有时整个段落, 如宣公三年(公元前
606
年)郑穆公的死就全由倒叙手法写成。
《左传》提供了一个编年体史书的优秀范本。编年体是世界各国早
期史书通常采用的一种体裁,它把各个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顺序,
以年、月、日依次排列。这样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一
目了然了。在我国,《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但是它的注意力
放在对历史的评判,记事太过简略,往往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把
一桩事件交代过去了,这不仅让读者看不明白,史学家也很难效仿。
《左传》却恰恰相反,它的长处正是叙事。或者浓墨重彩,或者轻
描淡写,把一桩桩事件巧妙串连,把一个个人物精雕细刻,将纷繁复
杂的历史图景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比如“郑伯克段于
郡”的大事件,《春秋》只有这六个字,再聪明的读者也绝对猜不出
它是怎么回事。《左传》把它充实到七百来字,从郑伯跟弟弟段的矛
盾怎样形成,讲到段如何处心积虑想篡夺君位,他们的母亲又怎样
偏袒弟弟,郑伯如何老谋深算,最终一举击垮弟弟,和母亲重归于
好。历史信息大大增加,加上周密巧妙的叙事布局,整个事件于是
峰回路转地再现出来了。跟枯燥得像新闻标题似的《春秋》比起来,
《左传》等于把历史从线条变成了图画,从斤花变成了花园。
《左传》在文学上的影响,比起在史学上的影响,可以说有过之
而无不及。《左传》跟那些强调“客观记录”的史书一个很不一样的
地方,就是它时常不顾“历史真实”的约束,拿起文学的大笔挥洒一
番。比如那些没有旁观者的自言自语、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的阴谋诡
计,通通绘声绘色地写出来了。这些想象力丰富的章节,难免遭到后
代读者对它真实性的质疑;可是这些虚构却未必虚假,真切却未必
真实的生花妙笔,给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
有人统计过,《左传》使用的叙事方法多达三十种,顺叙、逆
叙、插叙、追叙??无所不有。各大战役的恢弘场而调度得波澜起
伏而又井井有条,令人叹为观}卜。一些神来之笔,例如“晋楚郡陵
之战”中楚共王登上巢车眺望晋军,通过与身边军官的对答,交代
了敌方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是在运用电影手段中的主观镜头。《左
传》描写人物和细节的手段,为中国古代小说家提供了最早的“写 作参考”。有名的片断像晋楚“郧之战”,晋军逃兵争相抢船过河, 《左传》对这个场景的描写只有一句,译成白话就是:“船上被砍下 的手指头可以一把把捧起来。”好像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血腥气 息跃然纸上,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在莽莽荡荡的中国文 学史上,《左传》宛如屹立在源头的一座大口岸,它接济了古往今来 一拨又.拨的文人墨客,今天它的古朴风采依旧令人神往。
春秋》、《左传》还是《春秋左传》
[兴趣] 《春秋》、《左传》还是《春秋左传》?
相关搜索: 春秋, 如何, 同仁
子居兄並各位同仁:
標題看似簡單,我卻看到不同版本。不知哪個表述更為嚴謹?
按我的理解,現在所見《春秋》,多保留在三傳中,而三傳之“經”與《春秋》,並不完全對等,至少字數就不一致。因此,兩者不能混稱。但究竟應該如何稱謂或辨析兩者之間的關係?懇請請各位明示。謝謝
收藏分享评分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回复 引用 订阅 报告 道具 TOP
子居
管理员
帖子13387 精华2 积分31026 威望62 金钱24198 贡献985 在线时间404 小时
2# 发表于 昨天 20:13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子居兄並各位同仁:
標題看似簡單,我卻看到不同版本。不知哪個表述更為嚴謹?
按我的理解,現在所見《春秋》,多保留在三傳中,而三傳之“經”與《春秋》,並不完全對等,至少字數就不一致。因此,兩者不能混稱。但究竟應該如何稱謂或辨析兩者之間的關係?懇請請各位明示。謝謝
木慧子 发表于 2012-3-2 19:40
《春秋》就叫《春秋》,《左传》就叫《左传》呗
兄台说的“至少字數就不一致”是指?
俺认为最早应该有一两部或多部跟现在看到《左传》《国语》内容极相似,完全是叙事记言性质的,但并不为解《春秋》而存在的书,看现在的清华简《系年》和《国语》等就可以看出来。
另有一个跟《公羊》、《谷梁》类似的,字数不多的解《春秋》的本子,或许确实是叫《左传》,然后这个本子的某个传承者把前面说的“并不为解《春秋》而存在的书”拼到了《左传》里,就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左传》。 类似的研究观点学界好像已经有不少学者论述过了。
回复 引用 报告 道具 TOP
木慧子
新手上路
帖子22 精华0 积分42 威望0 金钱31 贡献0 在线时间21 小时
3# 发表于 昨天 21:33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本帖最后由 木慧子 于 2012-3-2 21:35 编辑
2# 子居
哦,子居兄回復神迅呀。
字數是指前段時間我看過一本書,上面有某先生統計《春秋》全書一萬六千五百七十二字,另引南宋初期人李燾為謝疇作《春秋古經序》稱:“張晏雲《春秋》萬八千字,誤也。今細讀之,更缺一千四百二十八字。”
我電腦原有無標點本的春秋,一時未找到,找到也數數到底是多少字。
我認同子居兄的觀點,春秋和左傳是兩碼事,分屬不同系統。後面拼的觀點,我也有些许体会。
倒是很少想到和清華簡《系年》比照,之前是知道有个叫《春秋事语》的帛。
不过,现在一般都称《春秋》经传,鲜有分开说,或者我刚才的问题表述不清。这么说吧,若写论文,我以《春秋》、《左传》所见华夷关系为题,这种叫法能说的通吗?
回复 引用 报告 道具 TOP
子居
管理员
帖子13387 精华2 积分31026 威望62 金钱24198 贡献985 在线时间404 小时
4# 发表于 昨天 21:44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2# 子居
哦,子居兄回復神迅呀。
字數是指前段時間我看過一本書,上面有某先生統計《春秋》全書一萬六千五百七十二字,另引南宋初期人李燾為謝疇作《春秋古經序》稱:“張晏雲《春秋》萬八千字,誤也。今細讀之,更缺一千四百二十八字。”
我電腦原有無標點本的春秋,一時未找到,找到也數數到底是多少字。
我認同子居兄的觀點,春秋和左傳是兩碼
事,分屬不同系統。後面拼的觀點,我也有些许体会。
倒是很少想到和清華簡《系年》比照,之前是知道有个叫《春秋事语》的简。
不过,现在一般都称《春秋》经传,鲜有分开说,或者我刚才的问题表述不清。这么说吧,若写论文,我以《春秋》、《左传》所见华夷关系为题,这种叫法能说的通吗?
木慧子 发表于 2012-3-2 21:33
字数问题,俺认为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确定不疑的佚文的话,就不好说真的有缺,毕竟数错了或者就数了个大概的情况也是可能存在的,今人古人都在所难免。比如俺记得俺统计的结果就是一万六千九百三十九字,另外重文啥的如何计算,每年的标年文字是不是也计入,这些也不确定。
兄台说以《春秋》、《左传》所见华夷关系为题,俺觉得完全没问题啊,很好的题目呢。 回复 引用 报告 道具 TOP
木慧子
新手上路
帖子22 精华0 积分42 威望0 金钱31 贡献0 在线时间21 小时
5# 发表于 昨天 21:56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字数问题,俺认为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确定不疑的佚文的话,就不好说真的有缺,毕竟数错了或者就数了个大概的情况也是可能存在的,今人古人都在所难免。比如俺记得俺统计的结果就是一万六千九百三十九字,另外重文啥的 ...
子居 发表于 2012-3-2 21:44
嗯,好的,謝謝子居兄,我大概明白,也稍放心了。左傳號稱左海,真是有幸能從子居兄處再取珠機數顆照明,厘清前進方向。
回复 引用 报告 道具 TOP
子居
管理员
帖子13387 精华2 积分31026 威望62 金钱24198 贡献985 在线时间404 小时
6# 发表于 昨天 22:11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嗯,好的,謝謝子居兄,我大概明白,也稍放心了。左傳號稱左海,真是有幸能從子居兄處再取珠機數顆照明,厘清前進方向。
木慧子 发表于 2012-3-2 21:56
兄台太客气了,祝大作早成。
回复 引用 报告 道具 TOP
无情说法
贵宾
帖子176 精华1 积分405 威望10 金钱292 贡献1 在线时间81 小时
7# 发表于 昨天 23:33 | 只看该作者 踩窝窝 送礼物 问候Ta
这么说吧,若写论文,我以《春秋》、《左传》所见华夷关系为题,这种叫法能说的通吗? 木慧子 发表于 2012-3-2 21:33
华夷关系...很有趣。请试思考何谓"周之宗盟
"、"晋主夏盟"--夏盟是不是周之宗盟?宗盟、夏盟和夷有何关系?
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杞,夏余也,而即东夷"。什么叫"即东夷"?还在"夏盟"吗?
回复 引用 报告 道具 TOP
返回列表
高级回复 | 发新话题
BColorImageLinkQuoteCodeSmilies
发表回复
先秦史论坛 ( 京ICP证110024号)|联系我们 |Archiver| icp
【doc】试论《春秋左传》中的尊称和谦称
试论《春秋左传》中的尊称和谦称
2005年第6期
No.6,2005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SOCIALSCIENCES 2005年11月
Nov.,2005
试论《春秋左传》中的尊称和谦称
口秦佳慧
内容提要以对话双方的尊卑关系为主线,全面考察《春秋左传》中所见的尊称和
谦称,揭示春秋时期尊
谦称的使用规律及其丰富内涵.
关键词《春秋左传》尊称谦称
作者秦佳慧,女,1976年生.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杭州310028)
称谓,简言之就是对人的称呼.人们的姓名及人们 因不同的社会关系,身份,职业而获得的不同名称等,都 属于称谓的范畴.它是人际交流的产物,是人们相互交 往中的一种标识.其使用除了起到区别人与人的作用 外,还反映了一定社会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人们处理人 际关系的立场,姿态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称谓也相应发展.所 以,考察一个时期的称谓对了解当时的社会情态是大有 裨益的.
尊谦称是为了体现自卑尊人而采用的称谓,在古代 汉语中尤为常见.因其名目繁复,且需随谈话者的身份 和交际场合的不同而变换,故而颇具研究价值.本文试 以对话双方的尊卑关系为主线,探讨一下《春秋左传》中
所见的尊称和谦称,看看春秋时期的人们一般在何种情 ?《慈善团合办筹赈会记》,《申报》1920年8月18日. ?《申报》1921年1月6日.
?《上海仁济善堂挽留总董朱葆三先生》,《申报》1919年7 月8日.
@《湘灾急赈联合劝募通告》,《~.)1919年7月4日. ?《救济日本地震大灾消息种种》,《申报11923年9月7日. ?《华洋义赈会成立会记》,《申报》1920年9月26日. ?《上海联合急募赈款大会启事》,《申报》1921年3月1日. ?《新普育堂十周年纪念会》,《申报》1921年4月14日. ?《上海新普育堂简章》,《上海新普育堂征信录》,1917年. ?《整理慈善机关调查表》,上海市档案馆藏档Q113—1—3. ?《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征求会员概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 Q113—1—3.
?《闸北慈善团征信录》(1918,1919,1920年)"闸北慈善团 创始记".
?《朱葆三追悼会之盛况》,《申报》1926年10月25日. ?《上海特别市慈善团体一览表》,《上海特别市社会局业务 报告》1.1928年8—12月.
?《河南义赈会成立》,《申报》1919年12月20日. ?《湖北义赈会成立大会记》,《申报》1919年9月15日. ◎根据《申报》相关各日征信广告统计.
@《北方四十年未有之奇灾》,《申报》1920年9月14日.据 内务部赈务处1920年11月统计,受灾县份340个,面积271.27 万平方哩.
?《中华慈善团之募捐启》,《申报》1920年7月30日;《中华 慈善团合办湘陕闽浙筹赈处劝募棉衣赈款启》,《申报》,1921年1 月6日.
@《华洋义赈会紧急筹赈会》,《申报》1920年9月17日.
?《湖南筹赈会假甬同乡会开会》,《湖南急赈会之筹办》,分 别见《申报》1921年7月5日,6日.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42 页.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30页.
?《江浙皖水灾义赈会成立》,《申报》,1921年9月23日. 另见《申报》1921年10月10日.
?《中国红十字会劝募西伯利亚难民寒衣启》,《申报》1919 年1月15日.
?均见《申报》1919年3月1日.
?《红会汇款救济德奥华侨》,《申报》1919年3月1日. ?《日本大地震灾记》,《申报》1923年9月9日. ?《救济日本地震大灾消息种种》,《申报》1923年9月7日. ?《各界救济日灾之昨讯》,《申报11923年9月11日. ?《湖北义赈会董事会记》,《申报》1919年11月14日. 责任编辑尹之
l83
秦佳慧:试论《春秋左传》中的尊称和谦称
况下,如何使用尊谦称.
首先,我们来考察尊谦称用作第一,第二人称的情 况.
一
,尊卑不敌
上下级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师生之间……均存在 着显明的尊卑之别.
(一)卑者对尊者
1.统治阶级内部不同等级之间
天子,诸侯,大夫,家臣是当时统治阶级中的四个基 本等级,正如昭公七年《传》文"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 臣士.士臣皂,……"所描述的,这是一个层层隶属的体 系.凌驾于其上的还有人们设置的天神概念.在这一等 级序列中,下级与上级对话,自称己之名或称"臣"是最常 见的情况.《左传》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兹撷取几个比较 典型的列举如下: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重耳对天子之使日:"重耳 敢再拜稽首."(诸侯对天子)
僖公二十四年,周大夫富辰谏王日:"臣闻之: ……
"(周大夫对天子)
僖公十二年,齐大夫管仲对王日:"臣,贱有司 也.……陪臣敢辞."(诸侯大夫对天子)
襄公二十六年,晋大夫韩宣子对王日:"晋士起 将归时事于宰旅."(同上)
(以上是各级贵族对天子自称)
僖公二十八年,楚子西,孙伯对楚子日:"得臣将 死,二臣止之."(大夫对本国国君)
襄公二十九年,晋司马叔侯对晋侯日:"……毋 宁夫人,而焉用老臣?"(同上)
僖公二十四年,晋寺人披对晋侯日:"岂唯刑 臣?"(同上)
宣公四年,郑公子去疾对郑襄公日:"若将亡之, 则亦皆亡,去疾何为?"(同上)
僖公九年,周宰孔对齐侯语:"天子使孔日: ……
"(周大夫对诸侯)
僖公十五年,晋大夫对秦伯日:"群臣敢在下
风."(大夫对他国国君)
成公十六年,晋郡至对楚子之使日:"君之外臣 至从寡君之戎事."(同上)
僖公二十六年,鲁展喜对齐侯语:"寡君……使 下臣犒执事."(同上)
成公三年,晋知替谓楚子:"录臣(替时为楚师俘 获)得归骨于晋,……"(同上)
齐崔杼家臣对齐侯日:"陪臣干撮有淫者."(家 臣对国君)
哀公三年,鲁季孙之宠臣正常谓公:"夫子有遗 言,命其圉臣日:……"(同上)
l84
(以上是大夫,家臣对诸侯自称)
襄公二十八年,齐东郭偃对崔武子日:"今君出 自丁.臣出自桓,不可."
(以上是家臣对大夫自称)
上述各例中,下级对上级自称以名或"臣",便是使用 了谦称(天子自称于天神似也应如此,但《传》无明文). 《礼记?曲礼上》有"父前子名,君前臣名"之说.《春秋 经》常通过书其名以示对某人的贬责.孔颖达引杜预《释 例》云:"名重于字,故君父之前自名,朋友之接自字.是 以《春秋》之义,贬责书其名,斥所重也;褒厚显其字,辟所 讳也."所以说徒称己名是自抑尊人的谦称之一.至于 "臣"之为谦称,则源于其本义.甲金文的"臣"象一竖目 之形,本义指奴隶.僖公十七年《传》"男为人臣,女为人 妾",襄公十年《传》"臣妾多逃",皆是用其本义.而下级 贵族对上级贵族亦自称臣者,盖取其俯首听命的象征意 义以示谦耳.成公十六年《传》"婴齐,鲁之常隶也",昭公 六年《传》"况下臣,君之隶也",昭公二十年《传》"寡君之
下臣,君之牧圉也",这些例句中,言者以低贱的隶,圉自 况,都与以"臣"自称相类,是自卑下之道.在"臣"字前头 还可加上相应的修饰限定成分.如被俘者自称"jI}臣", 对他国国君自称"外臣",对越层的上级自称"陪臣"(诸侯 大夫对天子,大夫家臣对诸侯的常用自称,杨伯峻释"陪" 为"重",所以隔一层之臣子日陪臣),均是其例.又如 "下臣",则是比"臣"更谦卑的说法,故在《左传》中均用 于外交场合.
除此之外,《左传》中还可见大夫以"小人"等自称. 如昭公三年,齐晏子对景公日:"且小人近市,……小人之 利也."成公九年,楚囚钟仪对晋侯日:"非小人之所得知 也."考之《传》文,"小人"一词主要有三指:位卑之人,见 识浅陋之人,寡德之人.梁章钜认为"小人"是民役谦 称.襄公十六年,宋人献玉子罕,自称"小人";昭公十三 年,楚子之侍者亦自称"小人",由是观之,"小人"确实是 身份低微者也可使用之谦称.大夫(尤其是居高位的大 夫)以此自称,就显得比称"臣",称名更谦逊了.僖公三 十三年,晋大夫先轸日:"匹夫逞志于君.""匹夫"是对庶 人之称.桓公十年《传》"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孔疏云: "士大夫以上则有妾媵,庶人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 单亦通,故书传通谓之匹夫,匹妇也."?先轸对晋君有不 敬之举,故自贬自责.
下级面称上级,则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各级贵族称天子
春秋时代,天子地位已开始衰落了,这从《左传》中叙 天子之事所占的比重上即可望知.然就制度而言,天子 还是处在金字塔的顶端,普天之下唯其独尊.自其而下,
","天子"或"大君". 都要尊称其为"王
僖公十一年,周内史过告王日:"王赐之命,……"十二
年,齐管仲对王日:"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
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敢爱死,惧不免主."哀公二年,晋范氏之臣公孙龙对赵孟 也称"主".
2.父子之间,师生之间
一
般情况下,子女对父语,除了用亲属称谓外.还可 以名自称,以"子"称父,如桓公十五年,雍姬谓其父祭仲 日:"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师生之间亦是如此,如 哀公十一年,冉有对仲尼日:"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 何子之不言也?"孔文子对孔子日:"圉岂敢度其私?"还有 称父为"主"者,如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祁对其父范宣子 日:"其谋如是,惧害于主,吾不敢不言."
此外,脱开家庭,人们还拥有各自的社会身份,所以 父子之间往往同时又是君臣或同僚关系.在不同场合 下,侧重的角色不同,称谓也会相应起变化.若其父是君, 王,子女与之对话便与普通臣下无异.或可以"君父"称 之,如僖公五年,重耳日:"君父之命不校."哀公十五年, 卫侯使告于周日:"蒯聩得罪于君父,君母."父子若同为 人臣,便要在君王面前互相称名以尊君.如成公十六年, 晋栾针对其父栾书日:"书退!"
总的来看,卑者与尊者对话,一般都用谦称自指,用 尊称敬呼对方.当这种尊卑关系体现为上下级之间的关 系时,更是必须如此.不同级别且有各自特定的尊称,不 容僭越.若遇到外交场合,往往还选择使用表敬程度更 强的尊谦称.但当这种尊卑关系体现为父子或师生等关 系时,若对话在君王面前进行,就不得用尊称称呼师长 了.这是承认统治者的权威,维护等级制度的需要.
(二)尊者对卑者
尊者对卑者语,自称一般用我,吾,余等普通的第一 人称代词,称对方也多用汝,尔等,或直呼其名.尤其是长 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这样称呼,反而更显亲近.而在统 治阶级各等级间,上级也常以尊称称下级,且有特定的谦 称自指.正如顾炎武所说:"古之人君恭以接下,而不敢 遗小国之臣,故平平左右亦是率从,而成上下之交矣." 下面我们就着重讨论上级对下级使用的尊谦称. 先看上级如何谦称自己:
1.天子自称
称"余一人","我一人",例如:
成公二年王使单襄公献捷,日:"今叔父克遂, ?…一
所使来抚余一人."
昭公三十二年,天子日:"俾我一人无征怨于百 姓."
孔颖达《礼记》疏云:"但自谓予一人者,言我是人中之一 人,与物不殊,故自谦损."因此,"余一人","我一人"乃 天子专用的谦称.天子为天下独尊之人,自称众人中普 通一人才见得谦损之义.自其而下,皆非至尊无匹之人, 若也自称一人,反成僭越.故哀公十六年《传》载公诔孑L 子时自称"余一人",子赣便谓其"称一人,非名也". 称"不毂".僖公四年《传》:齐侯日:"岂不毂是为,先 王命,何以礼焉?"据考,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出现后,国家最 高统治者才称王@."王"字金文形象斧钺等武器,本义为 斧.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军事民主制时期是原始社 会过渡至奴隶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战争促进了私有制和阶 级的形成,为王权和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天下的统一, 统治者个人威信的确立,都是通过东征西讨逐渐实现的,其
巩固与维持在早期也时常依赖暴力.《韩非子?五蠹》中 就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所以奴隶社会中能号令天 下的最高统治者称王.王者被称为"天子",则是周人尊天 的反映.周人以天为至上神,相应地,人间之王也就被看作 上天所立,天之子,而称天子,以配天.
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诉于周行人日:"大君若不弃 书之力,……唯大君命焉."孔颖达疏云:"进言于王而称 大君,知大君谓天王也.大君,君之大者,故以为天子."? 《说文?口部》云:"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是以 君谓发号者,治人者.称大君,则为君中之尊者,故可用 于尊称天子.
诸侯之使还有用以卑达尊的方式尊称天子者.如哀 公十六年,卫侯使鄢武子告于周日:"……使下臣肿敢告 执事."《后汉书?苏竞传》李贤注云:"执事犹言左右 也."不直指对方,而代以其身边办事之人,以示自己地 位卑微,不堪与对方直接交往,要通过其左右相接,这就 是以卑达尊之称的含义.《左传》中这样的用法有二十多 处,均见于外交场合.
(2)大夫,家臣称诸侯
称"君"是最常见的.如隐公六年,五父谏陈侯日: "君其许郑!"宣公十二年,潘党对楚子曰:"君盍筑武军?" 僖公九年,周宰孔对晋侯日:"君务靖乱,无勤于行."僖公 四年,楚屈完对齐侯日:"君惠微福于鄙邑之社稷." 楚,越,吴等国君僭称王,故其臣下有以"王","君王" 称之者.如昭公十二年,楚右尹子革对楚子日:"与君王 哉!"
称他国国君,也可以用以卑达尊之称.僖公二十六 年,鲁展喜对齐侯日:"寡君……使下臣犒执事."襄公二 十八年,郑游吉对楚使日:"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币,以岁
之不易,聘于下执事."(加下字,谦之又谦.) (3)家臣称大夫
首先,可用"子","吾子"这两个表敬的对称代词.二 者的使用范围相当广,以其称尊者,卑者或平级均可.它 们的含义相近,类似于现代的"您",只是称"吾子"比称 "子"在语气上更显亲呢.如襄公二十一年,晋叔向之室 老便称其"吾子".又定公六年,宋乐祁之宰谓之"子". 其次,以"君","主"为称,凸显对方的主宰地位以示 尊.《国语?晋语八》云:"三世事家,君之;再世以下,主 之."?此说与《左传》恐不尽相合,但至少可作为家臣对其 所属大夫称"君","主"的一个旁证.襄公二十五年,齐东 郭偃便称崔武子为"君".定公八年,鲁林楚谓桓子:"不 l85
秦佳慧:试论《春秋左传》中的尊称和谦称
君之好是继!"孑L疏云:"《尔雅》训毂为善.毂是养人之 物,言我不似毂之养人,是谦也."@全书天子自称不毂仅 二例:僖公二十四年,襄王避叔带之乱,使赴鲁告难日: "不毂不德";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得立后出奔,使告于 诸侯日:"兹不毂震荡播越,……".均在动乱之中.僖公 二十四年《传》云:"天子凶服,降名,礼也."可见"不毂" 乃天子凶难中降名之称.
2.诸侯自称
《老子》第四十二章有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 而王公以为称."
据《左传》,诸侯与臣下相接,最常用的谦称便是"寡 人".《礼记?曲礼下》"其与民言自称日寡人"孑L疏云: "寡人者,言已是寡德之人."凹闵公二年晋侯对其大夫里 克语,僖公十五年秦伯对晋大夫语,都自称寡人.
《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自称日孤."孑L疏 云:"孤者,特立无德能也."如文公十三年,朱文公日: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同时,"孤"也是其他诸侯的降名 之称.如昭公十年,叔向代晋新君辞诸侯之大夫日:"大 夫之事毕矣,而又命孤."晋新君在丧中,是以降名称孤. 《礼记?曲礼下》云:"其(诸侯)与民言自称日寡人,其在 凶服日逋(嫡)子孤."
至于自称"不觳",据杨伯峻统计,《左传》中凡二十一 见,除上文提到的天子自称两例外,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 之师伐楚,对楚使屈完自称不毂,其余全是楚子自称.所 以杨氏认为,"不毂"乃天子专用自贬之称,楚子僭称王, 是以从天子降名之例日不毂.不过《传》中对此并无讥 文.孑L颖达在《礼记?曲礼》疏中则日:"僖四年齐桓公对 楚屈完称不毂者,谦也,凡常诸侯皆称寡人."四窃以为,既 然寻常诸侯有以庶方小侯的谦称作为降名之称,那么天 子降名而从诸侯的谦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楚子自称 "不毂"也许并非僭越.
另外还有几个特例:僖公十八年,邢人,狄人伐卫,卫 侯以国让父兄子弟,日:"苟能治之,煅请从焉."于礼,诸 侯只对天神,天子称名,此处卫侯自名,是极谦卑的用法, 以示不以国君自居.昭公二十年卫侯对齐使公孙青,昭 公三十一年公对晋苟跞,皆自称"亡人".此二君出亡在 外,故亦格外自贬.
再看上级如何尊称下属:
首先,天子称诸侯,诸侯大夫,诸侯称其大夫,都可借 亲属称谓作表敬的尊称.
僖公九年王称齐侯为伯舅,昭公九年,昭公三十二年 王称晋侯为伯父,僖公二十八年,成公二年王称晋侯为叔 父,僖公二十四年王称鲁侯为叔父,昭公七年王称卫侯为
叔父,皆其事例.《仪礼?觐礼》日:"同姓大国则日伯父, 其异姓则日伯舅;同姓小邦则日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 舅."《礼记?曲礼下》日:"五官之长日伯,……天子同姓, 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九州之长,……天子同 186
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郑注云:"称之以父与舅, 亲亲之辞也."孑L疏云:"伯者,长大之名.……叔,小也." 并据此解释了对晋侯或称伯,或称叔之原因:"若以州牧 为礼称之,则日叔父;若以二伯之礼称之,则日伯父." 《毛诗》孑L疏则日:"齐桓,晋文虽俱有霸功,天子赐命皆本 其祖.……唐叔本受州牧之命,故还以州牧之礼命文公, 故唐叔,文公但称叔父.《左传》,……昭九年,王使詹桓 伯辞于晋日:'伯父惠公归自秦',又谓晋侯为伯父,…… 以晋既大国,世作盟主,故变称伯父耳."田此说反映了决 定称伯或称叔的标准由爵命高低向国势强弱的转变,似 更贴切.另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侯日:"若我一二 兄弟甥舅奖顺天法.……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杨注云: "兄弟,指同姓诸侯,……甥舅,异姓诸侯."@杜注云:"伯 仲叔季,总谓诸侯."@
称诸侯大夫,如僖公十二年,王谓齐大夫管仲日:"舅 氏!余嘉乃勋!"杨注云:"管仲为周同姓,而此周王称之 为舅氏者,盖以齐为异姓诸侯,其臣虽为同姓,亦只谓之 舅氏."@
隐公五年《传》"叔父有憾于寡人"杜注云:"诸侯称同 姓大夫,长日伯父,少日叔父."固然《左传》中称"伯父", "叔父"者(含此处),多为诸侯的亲伯父,叔父,无以为例. 使用亲属称谓,透着一种特别亲近之义,父,舅又是 尊长辈之称(《白虎通?三纲六纪》:"尊如父而非父者,舅 也"?),是敬与亲的结合.而且,这种称法体现出周朝封
建制的特点(周初,天子分封其直系亲属为诸侯,形成天 子为天下大宗的局面,想籍此实现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 固政权).加之天子后妃聘自异姓诸侯国,周王室与各诸 侯国之间或远或近会存在一些亲属关系.同样,诸侯与 其相当一部分臣子也有亲缘.因此,借用亲属称谓也是 很顺理成章的.
其次,天子还可称大夫之字.《说文?子部》:"字,乳 也"?,即孳乳,孳生,就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上文我 们已提到过,《春秋》之义,褒厚显其字.《礼记?檀弓上》 云:"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孑L疏日:"冠 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夫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故冠而加字."所以,称字是尊称的一种.宣公十六年王 称武季"季氏",成公二年王称巩朔"巩伯",昭公十五年王 称苟跞"伯氏",称籍谈"叔氏",皆"五十以伯仲"之例. 再次,诸侯称大夫,大夫称家臣最常用"子","吾子". 如:
隐公三年,宋穆公对大司马孔父曰:"请子奉
之","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僖公十五年,秦伯使辞晋大夫:"二三子何其戚 也!"
成公十七年,齐施孝叔谓其臣匡句须曰:"子实 吉."
诸侯对大夫,还可据其身份,地位,称其爵号.僖公九
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年,晋献公谓苟息日:"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襄公九年, 晋侯对鲁季武子日:"大夫盍为冠具?…'大夫"乃爵称. 《白虎通?爵》:"大夫之为言大扶,扶进人者也."@僖公 二十三年,楚子谓晋公子:"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
毂?"杜预以"公子"为当时之宠号,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 之子称公孙.诸侯对别国的公子,公孙往往如是称. 昭公二十年,卫侯对齐公孙青日:"草莽之中,不足以 辱从者."这里的"从者"与"执事"一样是个以卑达尊之 称,外交场合的客套语,一般应用于下级对上级,至少是 平级之间.此处卫侯如此尊齐使,也是由于其出亡在外, 地位不保的关系.
总的来说,称"子","吾子"较为亲切随意.其他几种 称谓则显得比较正式,郑重,表现出对话双方的关系较疏 远,陌生,或对话的场合较严肃,谈话的内容较重要. 上级对下级会用谦称自指,用尊称相谓,看似不好理 解四,其实最能体现称谓之礼自卑尊人的精神本质.礼的 制定和执行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称谓之礼也不例外. 上级谦称自己,尊称下属,是对属下表现应有的尊重,以 赢得属下的悦服.而这种示敬由于受到礼制的限束,又 不至于模糊了等级之间的界限.这样就呈现出一个等级 分明又和谐有致的状态.
二,尊卑相敌
(一)统治阶级内部
1.诸侯之间
诸侯相语,自称亦用"孤,寡,不毂",尊称对方为 "君".如:襄公二十六年,许灵公如楚请伐郑,日:"师不 兴,孤不归矣."哀公二十二年,越灭吴,吴王对越王日: "孤老矣,焉能事君?"僖公十五年,晋侯使与秦伯言日: "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 命."宣公十二年,楚子使告唐惠侯日:"不毂不德而贪,以 遇大敌,不毂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也有称对方 为"执事"的,如昭公二十五年,齐侯唁公日:"寡人特帅敝 赋以从执事,唯命是听."昭公二十九年,齐侯使高张唁
公,称主君,则是卑之同大夫.
2.夫人与国君之间
夫人尊称诸侯以"君",自称则日"妾","婢子". 桓公十三年,楚夫人邓曼对楚子日:"君若不镇抚,其 不设备乎!"庄公四年,邓曼日:"王禄尽矣."(楚僭称王, 所以也有尊称楚子为"王"的情况.).
《礼记?曲礼下》:"自世妇以下自称日婢子."郑注 云:"婢之言卑也."田《尚书?费誓》:"臣妾逋逃".伪孔 安国《传》云:"役人贱者,男日臣,女日妾."锄可见"婢 子","妾"的本义均指地位低下的女仆,所以女性以此作 为谦称.僖公十五年,穆姬谓秦伯日:"若晋侯朝以入,则 婢子夕以死."宣公三年,燕姑谓郑文公日:"妾不才."即 是其例.
3.大夫之间
大夫之间,由于其官职的不同,地位还是有高下之分 的.异国大夫相接,自指必用谦称,以示尊别国.称名是 最常见的,如昭公十五年晋韩起与郑子产的对话,双方皆 自称名.更谦逊一些,可自称"小人".襄公三十年,楚蘧 罢对鲁穆叔日:"吾侪小人食而听事."("吾侪"义即我等, 我辈.现代汉语里,以"我们"代替"我"是示谦,即不强 调,凸显个人.自称吾侪,也有这层意思.)昭公三年,晋 张趣使谓郑游吉日:"今子皮实来,小人失望."本国大夫 间,职位较低者对职位较高者语,一般都称己之名.反之 则多用普通的人称代词,很少自称名,若称名,也往往是 缘于疏远甚至不悦,如昭公十六年郑之执政子产反驳富 子时自称"侨".
大夫相谓则必用尊称.
称"子","吾子":文公元年,周内史叔服对鲁公孙敖 曰:"毂也食子,难也收子";宣公十二年,晋彘子谓其同僚
日"唯群子能";成公二年晋郑丘缓,张侯称中军帅邰克 "子","吾子".
称"君子":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对郑六卿日:"二:i 君子请皆赋."君子是与上文提到的小人相对的概念,其 义相应也有三:有德之人,有识见之人,在位者.孔颖达 云:"君子者,言其可以居上位,子下民,有德之美称也." 称字:僖公三十二年,秦蹇叔称孟明"孟子"(在氏,字 或排行后可加"子","父",二者皆为男子之美称). 称爵:成公十六年,楚子反对子重之使日:"大夫命 侧,侧敢不义?"
称"公子","公孙":襄公二十四年,晋张骼,辅跞对郑 射犬日:"公孙之亟也!"
称"君":桓公十一年,楚斗廉对莫敖称君.杨《注》 云:"郑玄注《仪礼?丧服》所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 者皆日君',则君除指国君外,亦为一般对称敬词."固孔 《疏》则日:"《礼?坊记》云:'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 恐民之惑也.'然则大夫不得称君.此谓屈瑕为君者,楚 僭王号,县尹称公,故呼卿为君.大夫正法当呼为 '主'."锄窃意后说更合理.《传》载大夫对话中,除此之 外,唯周之苌弘对刘子称君.周之卿大夫直接隶属于天 子,相互称君,并未僭其主之尊号;诸侯之大夫若也相互 尊为君,则与国君之称相混淆了,所以只有家臣称大夫为 君,大夫相称最多用"主".楚僭王号,故其大夫也有相互 称君者.
称"主":这是襄公年间才在晋国兴起的称呼.如襄 公十八年,晋梗阳之巫对苟偃日:"今兹主必死."昭公了C 年,秦医和对晋赵孟日:"主是谓矣."晋国执掌朝政的大 臣被内外大夫尊称为"主".定公十四年,赵孟对知文子 (非当时执政大夫)亦称主.
称"执政":昭公七年,郑子产对晋韩宣子日:"唯执政 所置之."杜预注昭公十六年《传》"执政御之"云:"执政, 187
秦佳慧:试论《春秋左传》中的尊称和谦称
掌位列者."@典礼中掌位列者,这大概就是"执政"的本义 了.由于礼典被视做国之大政,所以后来才被引申为掌 管政事之义.
". 本来,大夫再尊贵,其他大夫也只称其"子","吾子"君","主"原是家臣尊其大夫之辞,若一大夫被国人尊为 主,尊为执政,则其地位岂不与国君相差无几了!大夫而 "君"之,"主"之,深刻地反映出春秋中后期"家天下"的 局面.
4.家臣之间
昭公十四年,鲁季氏家臣司徒老祁,虑癸使请于南蒯 日:"臣愿受盟而疾兴.若以君灵不死,请待间而盟."杨 注:"顾炎武《补正》云:'其请于南蒯亦称臣者,古人之谦 辞尔.《史记?高祖纪注》张晏日:"古人相与言多自称 臣."'此说是."圆据下文"遂劫南蒯151:'群臣不忘其君, 畏子以及今,三年昕命矣."'则这里的"臣"似并非自比南 蒯之臣以示谦,而是强调自己为人臣仆的身份以示谦. 以这个角度去理解相互没有臣属关系的人之间以臣自称 的现象,或许更确切一些.文公四年,卫宁武子对鲁公 日:"今陪臣来继旧好",杜《注》云:"方论天子之乐,故自 称陪臣."?这便可为一个旁证.
(二)其他
普通的夫妇之间,兄弟之间,同门之间……也构成相
",自示谦可称名,妇对夫 敌的尊卑关系.尊称对方用"子
还可用"妾","婢子"自称.当然,也可以用一般的人称代
词,尤其在夫妇,兄弟之间.
以上讨论的均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情况,至于第三人 称,由于还牵涉到第三者与对话双方构成的尊卑关系等, 更加复杂,所以这里单独归类论述一下.
1.提及天子,王后都用尊称.尊称天子,除了我们 已讨论过的几个称谓,《经》中还有"天王"一称.《说文? 一
部》:"天,颠也,至高无上."学所以,称天王,也是尊崇周 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尊称王后,用"后","王后".《说 文?后部》:"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 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叭'后"之甲文为司之反书,即司 字.有学者认为"后"乃母系氏族阶段的称呼,故后来被 "王"所取代,而转为天子嫡妻的尊称.
2.提及诸侯若是大夫对天子语,则称"臣",举其名. 大夫对别国诸侯,大夫语,则称"寡君".其余情况下,皆用 尊称,称之"君",或称其爵,或以诸侯之通称"公"称之.孔 颖达云:"五等之爵,虽尊卑殊号,臣子尊其君父,皆称之为 公,是礼之常也."天子则以亲属称谓尊称之. 3.提及夫人国君,大夫皆以"夫人"称之.大夫还 可尊其为小君,少君,内主(正夫人为内宫之主,故称内 主),君夫人.
4.提及大夫言于天子,称"臣",举名;言于别国大 夫,举名或称"寡大夫";言于诸侯,提及本国大夫,举名, 称"臣"或"外臣"等.其余情况下均用尊称:在对话双方 188
都明确所指的时候,常用表敬的第三人称代词——夫子 (杨伯峻日:"子,男子之美称;夫犹今言那,则夫子犹言那 人也,但仅用于表敬."@).此外,还可以其字,爵,职官等 为称.家臣提及其大夫多称"主","君","公".
5.称已亡故者一般用尊称,如"先王","先后","先
君","先大夫","夫子"等.确指则举其谥,无谥称字 (《礼记?玉藻》"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 但若对别国君主提及本国先大夫,则要用谦称.如哀公 二十年,晋楚隆告于吴王日:"君之先臣志父得承齐盟." 6.提及家人提及长辈,多用尊称,但若对君王语,即 使称先人,也要用谦称.如昭公三年,齐晏子对景公日: "君之先臣容焉."文公十三年,宋华耦对鲁公日:"君之先 臣督得罪于宋殇公,名在诸侯之策."提及平辈及晚辈,则 多用谦称.
注释:
杜预(注),孔颖迭(疏):《春秋左
传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198o年版,第1714, 1755,1971,1793,2115,1728,174o,1755,2o79,1841,1712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o年 版,第342,291,292,1478,342,131,1364,517页. ?梁章钜:《称谓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05页. ?参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问题》,见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23页. ?韩非(着),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0年版,第1114页.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2,310, 7,186页.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 1042页.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21—422 页.
?顾炎武:《日知录?卷四?人君称大夫字》,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5年版,第350页.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华 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1980年版,第1260,1266,1265,1264,
1264,1265,1286,1267页.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5页.对 于"孤,寡,不毂"的释义,曾有人撰文提出不同意见,更有甚者认 为它们不能算作谦称.对此,笔者认为,在词义训释方面确有进 一
步考量的余地,但这几个词是被用作谦称这一点庶无可疑. ?郑玄(笺),孔颖迭(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 疏》影印本1980年版,第411页.
@?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80,17页. ?有学者否认"孤,寡,不毂"是诸侯谦称,部分原因就在于不 完全了解尊谦称的内涵,以至于认为上级对下级不应该使用谦称. ?孔颖迭(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 1980年版,第255页.
?襄公二十六年,宋夫人之使对左师日:"君之妾弃使其献." 夫人与君为敌体,却对臣下称名,一则由于弃以御妾而至君夫人, 出身低微;此外,当时宋左师的气焰与权势从中也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