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惠安是著名的“石雕之乡”,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柱座到南京中山陵前的华表,都是惠安工匠的杰作。现为香港贸裕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骆永定便是出生在这个“石雕之乡”——福建惠安的一个泥水匠家庭。
在骆永定16岁那年,父亲因操劳过度而过早地离开人世。临终前,父亲拉着他的手,要他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几十年来,骆永定一直遵循父亲做事做人的原则,事业不断发展。
骆永定创办了香港贸裕发展有限公司后,经营投资贸易,他积极寻觅新的投资机会,力争为家乡脱贫致富多做些事。他首先投资1000万元在泉州兴建了惠星石材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人才优势,生产石雕产品,除供应当地外,还出品到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后来骆永定看到内地旧城改造方兴未艾,又创办了闽南活动房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华侨房产建设开发总公司,积极为改造家乡面貌出钱出力,献计献策。为此,他还在泉州和厦门设立了办事处。为了工作方便,他甚至几个月都难得回香港一次,在当地颇受好评。
骆永定经营房地产时,坚决反对炒地卖地,而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投资于交通、能源的开发。此举受到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欢迎。最近,他又筹划与有关部门合作,投下巨资发展新的项目——在厦门建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他认为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地经贸合作前景远大,未雨绸缪,当可抢占先机。
而今,骆永定已拥有亿万家财,但他总认为钱是身外之物,只有回馈社会,才有意义。为此他捐资助学、修桥筑路、赈灾扶贫,先后捐资逾百万元。他还捐资在侨乡泉州设立骆永定新闻基金会,用于鼓励那些宜传侨乡、弘扬正气的优秀新闻作品。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南侨乡,让更多的人关心新闻事业的发展。”
现在,骆永定经常奔波他与内地合作的企业之间,身为炎黄子孙的他常说:只要家乡富裕了,我再苦再累也心甘!他旗下的企业获得了全国500家最大企业之一、福建省40家最大企业之一的殊荣;他的事迹被收入**总理题签的《奋斗者的足迹》。然而,他仍以推己及人、达济天下的信念对待事业,对待人生。
(刊登于1995年7月17日《经济日报》)
情系家乡
情系家乡
我爱你,是因为你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你,是因为你是给我快乐和自由的地方;我爱你,是因为你是让我健康成长的地方—家乡。
家乡在一点一点的变化着。家乡在大步大步地朝前迈进着。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都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爱家乡的一切的一切,随之家乡的变话也与我心紧紧相连,更令我欣慰的是:改革开放使我的家乡变得美丽富饶。
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淋浴着改革的春风,只不过是短短的几念的时光,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乡也奇迹般的改变着。昔日,我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庄,道路全部都是泥路,坑坑洼洼的,残留在我脑海里的家乡,到处是平房,所见的平房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数都是瓦房,刮风下雨时,严重的倒屋,轻则水会进屋,屋前的道路冷冷清清。设工厂,设商店,更不要说路灯了,一条街道简直是封闭的。在当年,拥有一辆自行车,已经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那时穿的衣服都是有补丁,以前有一句i 俗话说:新三件,旧三件,缝缝补补又三年,连鞋子也是靠自己那双灵巧的手做出来的,有草鞋,有布鞋……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镇,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 当年泥泞的道路已不见踪影了,宽阔的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不息……
昔日,我的家乡通信要靠人的双腿去完成。此后,乡里有了邮递员,家乡的通信才有了好转,但它还要靠人力来实现。既损耗尽力,又要很长的时间,若是晴天还能让人们欣喜万分,但若是雨天,人们却又焦躁不安了。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家家户户都有了固定电话和手机,这样的变化让人们更加方便的与外界沟通。随后,电脑的诞生,承载了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进一步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色彩,在网络里人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站和博客,人们可以在里面可以著作文章。这样一来,农民也可以成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作家了。
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打变化。在50多万中华儿女的辛勤改造下,昔日的漠漠黄沙现在已变成一片片绿州,绿树成荫,芳草遍地,往日肆虐的沙尘也因为有了绿荫相隔而疏远了人们。那一座座融现代风格与古典美于一体的新式建筑群,形成各有特色的居民区交相辉映,衬托出了人们生活的富足。人们纷纷搬进了花园式的居民区。相继建成、的人民广场、生态公园、游乐场,还有随处可见的树木、花丛、草坪、绿地,供人们欣赏、歇息、游玩、健身,如今的农村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我的家乡不仅山川秀美,景色怡人,而且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历史悠久的古文明记载着古老的传说,那一座座白塔带着厚重的神秘色彩,青山寺美丽的传说,伴着泊泊流消得圣水灵泉,每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还有刚建好的琥珀度假村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至今游人流连往返。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告别了昨天的贫穷与落后的,快速发展中的、蓬勃向上的新家乡!,我爱你,记忆的深处我的家。
情系家乡
桑梓情怀XIANGC HAO
■陈星旦情系家乡
近年来外出开会,总有人问及我是哪里人,我一般不直接回答,而说和曾国藩是老乡。当年轻一点的人不知道曾国藩是什么人物时,我就说和**是同乡。我作为湖南人,常以这两位先辈同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近两个世纪以来,他们先后引领一大批湖南人,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叱咤风云,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
我出生在湘乡农村,一岁时父母先后去世,靠祖母抚养成人。4岁多上小学,进入高小起就在学校寄宿。童年、少年都是在家乡父老及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下度过的。1944年湘乡被日寇攻陷时,我高中毕业,只身在外逃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家乡,教了一年小学。1946年考入南岳国立师范学院。1950年国师合并到湖大不久,我被招聘到长春科学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60年,失去了为家乡服务的机会。
我的出生地称得上是山清水秀。屋后有山,竹林茂盛;屋前有塘,鱼虾云集;近处有坡,瓜果丰硕;远处有田,稻麦飘香。记得儿时或上山砍茅柴、打野果;或下河塘摸螃蟹、捞鱼虾;有时候大家赤裸着身子在沙滩上晒太阳。笑语欢歌,其乐融融。
当时,家乡的教育比较发达。方圆几里地,就有很多族办小学,男孩女孩都能读上书。我初中毕业时,家里负担不起读普通高中的学费,我就考中央技术科;没有钱读普通大学,我就考国立师范学院。读这些学校的好处是吃饭不要钱。那时湘乡虞塘一带,中学生很多,大学生也不少,大家常常到俱乐部定期聚会。
我出来工作以后,回过几次家。印象最深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次回家。那时家乡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山不青了,水不绿了,后山光秃了,池塘干涸了,小河也人为改道了。儿时那风光秀丽的情景已见不到了。那时大家都饿肚子,我到姑妈家吃了一顿饭,临走时塞给她几张粮票。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她收下粮票时那无奈的眼神。自那次以后,我有很多年不敢回家,怕再遭遇到那种令人痛心的尴尬。
那些心酸的日子终于过去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几次去长沙、湘乡开会,顺路回了几次家。在虞塘镇下车,见到商店鳞次栉比,市场繁荣。过去萧条冷落的乡村,一栋栋瓦屋盖起来了,山又绿了,水又清了,村村通了电,家家装了电灯电话,还打了井,再也不要到塘边挑水吃了。灌溉不用脚踏水车,犁田、插秧都用机器,农业劳动的强度大大减轻,人们开始在过一种丰衣足食的新生活。
目睹家乡的巨大变化,我不由得百感交集。回想起来,是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是家乡的文化滋润着我。我虽然失却了服务桑梓的机会,但半个多世纪的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一直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更加熠熠生辉。我常常兴致勃勃地和周围的年轻人谈起湖南电视台和湖南的出版物;我也常看《中国现代化报告》之类的书,特别关心湖南在全国省市中的排名。湖南地处江南,在经济地位上赶不上沿海东部地区,但“湖南人”这个名词在全中国人心目中似乎已形成一种概念,它象征着一种精神。这就是湖南人几百年艰苦奋斗历史铸就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我作为一个从湖南走出来的人,希望在家乡工作的同志们进一步发挥这种精神,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不懈奋斗,为湖南大地的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1
漫步双湖,情系家乡-我的家乡作文
漫步双湖,情系家乡-我的家乡作文
漫步双湖,情系家乡-我的家乡作文
家乡,多么温暖的字眼,看着这个作文题目,我思想的野马这一刻在记忆的原野上驰骋((((((
“儿子,儿子,快快快~”远远地就听到奶奶那洪亮亮的声音,爸爸放下手头的事情,抬头向奶奶看去。“儿子,你听说了吗,那个公园,就是叫什么双湖公园的那个,哈哈,好像都完工了,改明儿我们去走走啊,”奶奶的语气里流露出了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没等到爸爸开口我便乐呵呵的同意了奶奶的想法,心中涌动起一股不知名的感觉。只见爸爸带点无奈地看着我们一老一小担心道:“妈,您怎么也跟个小孩一样,您腰不太好可不能这样有太大的动作。”“好,我知道,我以后注意点,没事的,你们也别太担心了。”奶奶拍了拍爸爸的www.shengxin118.com手宽慰的说。看着这母子两人的动作,在一旁的我,急了:“老爸,你先别和奶奶在这
儿唠嗑了,先告诉我到底去不去啊,”我摇了摇爸爸的手臂撒娇道,“老师说作为家乡的一份子,首先要了解家乡的一切,要学会用心感受家乡,你就让我去嘛,好嘛~好嘛~”
而现在的我,左手牵着爸爸,右手扶着奶奶,欢快的走上了去双湖公园的路上。没错,爸爸最终在我的一番胡搅蛮缠下“甘拜下风”,只好带我们去双湖公园。
“哇,这里真不错,爸,你快看那儿,那灯好漂亮,有那么多颜色~”我像只刚飞出笼子的小鸟,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浓厚的喜爱之情。“奶奶,你看吧,这儿夜景真不错,哦,对了,听说等会儿到七八点钟时还有喷泉呢~好期待~”而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倏然,“砰”地一声,一条“巨龙”猛的冲出了湖面,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注意力,耳边也随之响起欢快的音乐,心情在那一刻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我甚至可以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的幸福的气息,那种对家乡的喜爱,那种对家乡的赞颂,那种对家乡的未来有着无限憧憬的气息。那喷泉不断变化着它的姿态,像是想要将自己的全部美都展现给人们—这些热爱家乡,热爱双湖的人们。喷泉的
起起伏伏不禁让我联想起了家乡的发展,家乡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现在的家乡正蓬勃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家乡发展,为家乡的腾飞而自豪。
思绪在这一刻回来,我握了握手中的笔。是的,我们将用手中的笔杆来为家乡的未来做出贡献。不是杰出者才爱乡,而是爱乡者才杰出。
情系家乡车渡口
情系家乡车渡口
作者 广西 浓歌
凤山镇乌鸾山下凤山车渡口,是我回乡探亲必经之路。河对岸的村庄是我家乡。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又风景秀丽的车渡口。
凤山河属融江,上游达从江县,下游至梧州、广州等地。历来就是沟通地区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航道。据史料记载,在民国29年,凤山镇已经在此设有行人渡口。解放后还成立有凤山渡船社,由车渡船负责渡口航运负责和车辆行人航渡。2012年7月,柳城县政府又设立了凤山镇凤山车渡左岸渡口,更加方便两岸群众通行。以前群众在大埔镇凤山镇两地赶集还是坐铁壳船走水路,逆流而上或是顺流而下。赶集散场又坐船而回,俗称坐船赶圩。现有个体经营的铁壳船提供行人渡河。凤山两岸的渡口依旧日日夜夜地运转,大埔镇车渡口原址却不存在,改造成江滨公园,供人休闲娱乐运动,亲近江水的好地方。
车渡船,是汽车渡船简称。没有坐过车渡船的可能不太了解,它是专门用于渡运汽车的渡船。一般是车货人同载。有驾驶船连接渡船,首尾两端均有推进器和船舵设备。甲板呈首尾相同长方形,宽坦平稳的甲板上可同时并排两列车辆。船两头均设有吊臂和带绞链的升降甲板,两端均可靠泊码头。航行时船舶无需调头倒车,车辆可以直接开上下甲板。既方便快捷又缩短了车辆上下渡船时间。
我站在车渡码头岸上,静立面对着大江。江水清澈江面宽阔。河风阵阵送清爽,船过江心浪花阵阵涌上岸。在江中一座狭长的沙洲,正是融江、柳江、龙江三条江水交汇处。三江交汇是平静安详,没有浪花涌现与声响,只是平平静静,波澜不兴地汇合流向碧空天际边。逝水光阴长,让人感受到岁月悠长久远;“孤帆远景碧空尽”,更让人感受到时空的空旷与寂寥。( 文章阅读网: )
车渡口的乌鸾山,巍峨雄伟地横卧江边。山头峭壁垂直扎根江水中,清晨时山顶时常云雾笼罩;夕阳西下江面如镜反射斜阳映峭壁,波光粼粼,山光水色,美不胜收。
三江交汇车渡口,鸾山峭壁神工斧。加上车渡码头人文景观,共同勾画了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的车渡口风光。
美景更加应众所周知,众人来欣赏。我从新闻上得知,柳州市重点旅游项目——“百里柳江”都市田园观项目,所在地就是在县凤山镇,是“百里柳江”都市田园观光带的源头。能开发建设成功则是对家乡经济繁荣极为有利。
踏上渡船,我默默伫立船头,眺望这家乡山山水水,在车渡船上时光总是那么珍贵。听船上赶圩乡亲们讲家长里短,农耕农事,心情也是舒畅开怀。今年甘蔗价格高或低,蚕茧又涨价,谁家小子考上哪里的大学,谁家买小车啦。村村通修路了,电网改造到家门口罗,每次回乡都有不同的新景象。年年总会听到一些新名词。新农村建设那是日新月异,大变模样。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看在眼里,甜在心里,默默为乡亲们祝福~真心为乡亲们感到高兴~盼望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青山绿水旁,宽阔河面上,唱山歌更是家乡的民俗特色。
码头等候渡船时。乡亲们常常是三五成群,摆起歌坛,对歌唱不停。
“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山歌又好声又靓,画眉难比妹歌声。”这是凤山人之壮歌。相传,刘三姐从宜州沿江而下到柳州,停歇凤山,与民众对歌,留下山歌缠绕。凤山既是壮乡又是山歌之乡,家乡人爱唱山歌。欢必歌,悲亦歌,想唱就唱,张嘴就来,歌声清脆,韵味十足。如:“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久闻);蜘蛛结网三江口,水冲不断是真丝(思)。”唱山歌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而且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更是展现了乐观向上精神。如:“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探桥人。深山肚里一株梅,经霜熬雪红花开。
双方是你唱我和,有来有往,张嘴出歌。言语犀利或者诙谐生动,比喻诙谐精彩,妙趣横生;或是锋芒毕露,毫不相让。常常让围观听众时而欢呼时而爆笑。
还有赶“歌圩”的习俗呢。在绿地山坡上,在河畔,在榕树下,以歌声为号,闻歌而至,对唱不停。依然记得,以前在家乡的时光,山歌手们从四面八方来,汇聚在茶山岭上,对唱山歌。小生意摊贩众多,五花八门,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如庙会那个场景般热闹喧哗。
车渡口,车渡的历史已有半个世纪,至今还没有建桥通行,依然是依赖车渡船和个体私营铁壳船往返两岸航渡。赶集时渡口繁忙喧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南来北往。期盼一桥通天堑,不受江水两相隔~
老车渡口,随着时代发展,经济繁荣,与在建设的黄龙高速公路,也许终究会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只有一生伴随着车渡口那两岸乡亲们,南来北往过客,才会把车渡口打上历史的烙印并深深地记在骨子里。时过境迁,历史总会把痕迹掩没在时光里,只有车渡口的故事会流传下去。总有一些故事是时代的缩影,会忠实地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车渡口就是历史背景的一个浓缩窗口和印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个岁月流逝。车渡口见证着数代人的成长和衰老。牵着父辈们挑着箩筐边的孩童,在车渡口两岸来来回回的横渡岁月中,慢慢成长为青年;又从青年成为父亲母亲,自己成了挑担人~在时空里,仿佛老去的背景和年青的身影渐渐融合在一起,流传在岁月时空里。
悠悠岁月中,车渡口见证了岁月沧桑和人事悲欢离合。见证是在孩童时,在青年时,在年老时从车渡口走过~离乡的游子从车渡口走出。车渡口承载着的是童年,承载着是青春,承载着是人生~承载着背井离乡的浓浓乡土情结~远离故乡,人在远方,可是魂牵梦绕的仍是家乡~距离总是隔断不了对家乡对亲人们的思念。
谁都有自己的乡土情结,家乡山水,家乡亲人,家乡事,家乡还遗留有那难以忘怀的童年~岂能不热爱自己家乡,毕竟落叶归根,家乡是根。
车渡口是我对家乡爱得深沉的寄托,是热爱家乡情感的诉说和赞美。
车渡口旖旎风光和游子浓浓乡情总是紧紧相联,在梦里,在心里,总是眷恋不舍~
首发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