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称《提纲》)写于1845年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提纲》全篇尽管只有短小的11条,但是它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包括以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全部旧哲学的清算,尤其是彻底摆脱了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影响,开启了哲学史上崭新的一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伟大意义。恩格斯将《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马克思摆脱旧哲学的影响是从感性现实性的人、即现实的具体的人开始的。《提纲》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这几个词具有相同的意义,可以被看做是现实存在的感性世界里的一切事物,可以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被我们的大脑所思维。费尔巴哈的缺陷就在于对这些感性现实性的事物当做纯粹的客体来理解,看不到人的能动性,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对象性的活动,看不到主客观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和直观色彩。费尔巴哈一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相对于其前人来说是进步的,他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以绝对精神的运动和演化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重新颠倒了过来,以脚立地,主张从人本身出发理解宗教,认为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神。但是,他“撇开了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的感情”,他看到的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体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力和爱,并主张用一种超阶级的爱的宗教来取代神学宗教。这样,费尔巴哈考察自然领域时是唯物主义者,而当他面对具体的人的社会历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是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从人的社会历史出发,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在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进行彻底扬弃的同时,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首要的观点。其第三条明确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践就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概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人们都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人化自然或者说自然社会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既是对一切从客体和客观对象的物质性出发而忽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前主客关系的超越,也是对只看到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客观物质性的主客关系的超越,实践的概念体现的是一种超越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分裂与对立的后主客关系。在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真正实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实践作用的领域就是人化自然,“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就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由此,以往的唯心主义、宗教哲学等等一切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看到了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生成着的人,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建立在实践概念基础上的实践唯物主义(本人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决定了他的哲学超越以往一切旧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的重大意义,他的哲学是一种改变现存世界的哲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一、本文写作背景简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所写的,后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有了很大发展,此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也此起彼伏,因此也就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在当时,黑格尔把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顶点,虽对实践有所论述,但其思想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后来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从而转向唯物主义,他当时也用过实践这个概念,但是他是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利己主义活动,而非社会的、革命的实践,这都不能指导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为此,马克思列出了批判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提纲,从而确立了他的科学实践观,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二、本文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要阐明的核心内容就是他的实践的观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同时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并没有看到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存在,也就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劳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而在提纲中他则发展完善了实践的观点,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就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
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在此观点基础上,马克思就确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践观,从而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第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其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其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其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第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费尔巴哈一方面批判宗教,而另一方面却把宗教批判的目的确定为建立人之爱人的爱的宗教。他决心用这种爱的宗教来代替神的宗教,用道德意义上秩序来代替神学意义上的秩序。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时指出,批判宗教不是为了建立新的宗教,而是在批判宗教时进一步批判社会,进而瓦解总结存在的社会基础,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并最终建立无宗教信仰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马克思指出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再者,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
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性,确立了社会实践观。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实践的观点,这是贯穿提纲的核心观点,也是马克思整个理论的主要基石。
三、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提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提纲中所阐述的实践观点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和发展,还是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首先,实践观的提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的实践观把人的活动看成是社会的、能动,而非消极的反映,这就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严格区分开来,发展成为了较为完善的唯物主义理论,即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也使得整个哲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其次,马克思实践观肯定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主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观点推动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有效的思想理论武器。
第二,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能更好的指导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实践的观点把人的活动归结为社会的、能动的活动,这也就告诉我们,生活是实践的,我们只有不断参与实践才能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其次,实践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不管是对于理论还是实际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后感提纲
读后感提纲
读:原文内容
引:文中的重点句段
联: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总:总结全文
读 《会 唱 歌 的 猫》后 感
应城市科技馆绿色作文 三升四暑期培训班
武汉市 外国语学校三(5)班 王程灿
暑假里,我读了杨红缨阿姨写的《会唱歌的猫》。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这本书主要写了二丫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小猫。它帮聋哑人卖报纸,一天可以卖完一三轮车,还帮助躺在病床上成了植物人的依依的妈妈苏醒过来。二丫总是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坚持不懈,做好事不留名的美好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
让我感动的是二丫为了帮聋哑人卖报纸的事情。二丫看见聋哑人卖报时既不能说话,又听不见,每天只能卖二、三份报纸,很同情他。于是二丫决定帮助聋哑人。它先向会说人话的鹩哥鸟拜师学艺。鹩哥讲了上百遍,二丫才记住,二丫不停地练习,练得喉咙哑了,最后都不能发声了,可是它依然不放弃。还好最后是马小跳救了它。马小跳把二丫送到宠物医院里,马小跳的哥哥医治好了二丫。当二丫会说话后,它就去帮聋哑人卖报纸。它偷偷躲在那棵大树后面不停地喊着:“卖报卖报,这里有晨报、晚报??”听见了卖报声,人们都来买报纸。聋哑人还不知情,但他很高兴,因为他的生意陡然好了起来。后来人们发现了是会说话的二丫在帮助聋哑人,都觉得很神奇,更多的人来买聋哑人的报纸。从那以后,二丫每天坚持叫卖,聋哑人一天能卖一三轮车报纸。当我读到这里时,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二丫是多么好的一只猫呀!它像人一样,甚至比世上的人还要好。它是那么善良、有毅力,坚持不放弃,做好事时还不张扬,默默无闻。它帮助别人尽力尽力,从不间断
当它这个心愿实现后,又帮助另一个人完成心愿。圣诞节前夜,依依的爸爸在车祸中死了,妈妈被撞成植物人躺在医院里。医生说,只有不停地陪病人说话或唱熟悉的歌曲,才有可能唤醒她。依依于是天天唱妈妈喜欢的《鲁冰花》。得知这件事后,二丫又找鹩哥学唱《鲁冰花》。每次依依回家休息时,二丫就溜到病房里,代替依依唱歌。《鲁冰花》凄美、优雅的旋律日夜萦绕在病房里,奇迹终于出现了。依依的妈妈苏醒了??看,二丫多么有爱心,多么有耐心,多么有毅力,它做出了人做不到的好事,它比人还神奇,它用愽大的爱心和耐心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 这些,让我敬佩不己。
读完故事,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自己。跟二丫相比,我也有爱心,碰到那些残疾人,我也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但是我做事没有耐心,不能坚持。我在学校进了交响乐团,可是上了半年又换成学美术,后来又换成学打羽毛球??老师我家长常常批评我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持之以恒,我想改可总也改不了。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反省自己的不足,以后要做到有恒心,有耐心,培养坚毅的品质,这样做事才不会半途而废,才有希望获得最后的成功。 指导老师 周燕凌 付妮娅
骆驼祥子读后感提纲
四篇
《 骆驼祥子》 读后感提纲
第一篇:祥子朴实的志向
内容:详细描述祥子的志向,然后,描述祥子的品质,然后赞美他朴实无华,不甘堕落沉沦的精神品质。
第二篇:祥子遇到的挫折
内容:首先,详细描述祥子三次买车的痛苦经历。然后,再评论祥子遇到挫折之后的行为,并作出批评,然后作出表述,说明遇到挫折不应该怎样,应该怎样,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的结果,及最后的幸福生活。
第三篇:社会的黑暗造成祥子悲惨的结局 内容:首先,讲述祥子的经历,以祥子的经历为实例,引出社会的黑暗,作出简短的评论【得符合中学生的身份】然后,在简短品位如今和美好生活的幸福,应该学会感恩,
学会珍惜。
第四篇:综合篇
内容:首先介绍祥子从一开始的对生活有无限向往到最后的落魄,失意,并从此一蹶不振。人的精神,挫折的意义,以及社会的黑暗来阐述《骆驼祥子》给我饿哦们讲述的深刻道理。
詹天佑读后感提纲
精品文档
詹天佑读后感提纲
读完《詹天佑》我感觉到:“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条铁路,—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嘲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去信心。”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赞叹,多爱国的詹天佑爷爷啊!他那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他对工作及其负责,要不,他怎么会提早两年京张铁路就全线竣工呢?
在课文中,我最喜欢的词语是:“不怕困难、不怕嘲笑”这些,虽然才几个字,可是里面蕴含着什么,你可能不知道?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以詹天佑为榜样!例如: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整天顾着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工作上。那些勤奋的人即使没有聪明的人那样聪明,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定会赶上聪明的人。不是有—句话是“聪明在于勤奋”吗?我们要像詹天佑—样,有创新的精神!
篇二
那—天下午,我认认真真的把《詹天佑》这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讲了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是怎样修筑的,说明了詹天佑是个杰出才干的爱国工程师。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读完《詹天佑》我感觉到:”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1 / 2
精品文档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条铁路,—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嘲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去信心。”他那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他对工作及其负责,要不,他怎么会提早两年京张铁路就全线竣工呢?詹天佑不但有对工作—丝不苟的态度,而且还有创新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在课文中,我最喜欢的词语是:“不怕困难、不怕嘲笑”这些,虽然才几个字,可是里面蕴含着什么,你可能不知道?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以詹天佑为榜样!例如: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整天顾着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工作上。那些勤奋的人即使没有聪明的人那样聪明,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定会赶上聪明的人。不是有—句话是“聪明在于勤奋”吗?我们还要多实践,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到时候,我们就会像詹天佑—样,有创新的精神!
詹天佑,我要以你为榜样。我要像你—样爱国,为祖国做出贡献,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做事要—丝不苟。我为中国有詹天佑这样的工程师而感到骄傲。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