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1月15日 ? 第?05 版)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颇不平静,中国青年人正在欢度一个自己发明的节日“光棍节”,而国际上消息非常密集,耐人寻味。
标普“错误”发布法国主权评级降级消息;意大利总理辞职;西班牙和斯洛伐克政府对主权债务危机惴惴不安;阿盟中止叙利亚成员国资格;美国国防部长称正考虑向伊朗追加制裁,动武是“最后手段”;APEC会议举行,南海问题和TPP被提及;美国和澳大利亚进一步密切军事同盟。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虽说是“世事如棋局局新”,却逃不脱“阳光底下无新事”。
美国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表示,中东动荡局势将使整个穆斯林世界——东起阿富汗,西至摩洛哥——处于一个较长的不稳定期。在这场混乱中,华盛顿会继续让北约直接露脸,自己则躲在幕后,最终目的是控制核心战略资源——石油。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高度重视珀尔·费斯报告的扩充版,将这一计划称之为“大中东计划”,在宣扬民主改革的外表下,“大中东计划”其实是美国扩大军事控制的一幅蓝图。恩道尔认为,“现在华盛顿想打破伊斯兰世界原有的执政势力,然后攫取他们的石油、黄金和财富,以挽救华尔街破产的银行。”美国当年的计划现在已经在中东开花结果。
欧元区如果在多年的努力后依然倒台,欧洲这支重要的政经力量将受到无法想象的严重削弱。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受损者是谁,不言而喻。最近有一位来中国出差的德国人,他是一个年销售额60亿欧元的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股东和经理人,曾经在欧洲多国工作过,敬佩中国的古老文化,打算学习汉语,有政治理想,赞成文化多元,赞成欧洲欢迎技术移民,希望在若干年后竞选欧洲议员。在学校期间,他认为美国的罗马式和平有利于全球繁荣稳定,对霸权论、掠夺论和阴谋论不屑一顾。而在经历过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动荡的今天,他已经完全认可了该观点。他认为,亚欧美的力量平衡最为理想,亚欧大陆的合作尤为重要。
经济增长的引擎已经日益从西方转移向东方,从大西洋转移向太平洋,世界需要公正合理平衡的政治经济秩序,多极化的世界有利于中国和全世界的和平发展。明知没有永远的帝国,美国的战略仍是尽可能地延缓自身的衰败和阻止权力的转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近日称:“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美国的野心和布局跃然纸上。
太阳底下无新事等
太阳底下无新事等
太阳底下无新事
徐 敏等
《圣经》里有句话叫做“太阳底下无新事”,对我们这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记者而言,“无新事”怕是最叫人担忧的,因为“无新事”就是坏事。
但记者做久了,对这句话就生出别样的认同。前两天有一个兄弟媒体要做“大人物”系列,我帮忙扫了一眼名单,二十多人里除了两个来自新媒体的“新贵”,剩下的候选人和我四年前拉的名单几乎一模一样。
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绝对不能叫做“无新事”:前保利华亿总裁董平携上市公司“文化中国”重磅归来;华谊兄弟成功上市;光线传媒据说要将剥离出影业的剩下部分近期在A股上市;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终于推出了预告片??
件件都是新事,新人却一个也没有。
在这些“新事”当中,如果说有一个“新人”的话,那只能是张艺谋。尤其在看过了《三枪》的预告片之后,我更加觉得,59岁的张艺谋显然又活出了一个“新我”。还没有机会看到全片,除了院线经理们一边倒的叫好之外,我们只能凭借预告片来猜测“张艺谋版《血迷宫》”的轮廓。对于媒体给出的“武林外传+二人转”的评语,我觉得还不够准确,看了闫妮和小沈阳的落力表演,我觉得《三枪》的气质更像是“武林外传+二人转+十全九美”。
作为一个大导演,张艺谋对于潮流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无论“第五代”还是“第六代”都无人能及。或者说,潮流每个人都看得到,但只有张艺谋能放下矜持,果断追求。从老谋子三十年的职业生涯可以窥见,他从来都不是引领潮流的人,但却是每一波“新浪潮”最大的受益者。他不是最早被国际电影节追捧的中国导演,却是最受宠爱的;《卧虎藏龙》开创的国际市场“武侠热”,他用《英雄》将其演绎到顶点。有一位导演这样评价,“张艺谋从来都不想做什么大师,他要做的是‘弄潮儿’”。
《三枪》的拍摄缘起是今年二月,我相信彼时《非诚勿扰》的以小搏大绝对给张艺谋留下了深刻印象,实际上他在近期的采访中也反复提到该片。但张艺谋选择用“小沈阳+闫妮+孙红雷”的组合将其做到极致,原本我以为《三枪》会让小沈阳脱胎换骨,但看到后者的经典形象和台词原汁原味地在预告片中奉上,我知道张艺谋要的是市场呼求的那个“桃红粉绿”的小沈阳。
贺岁大战还未揭幕,院线已经喊出了“一枪一个亿”的口号。对此我毫不怀疑,因为我相信老辣如张艺谋早已明白“太阳底下无新事”的道理:当潮流奉艺术为圭臬的时候,那么就为艺术献身;当人民决定市场的时候,就以人民的需求为标准。就像他在采访中所说:“话里话外,不能只是这么清高。因为这种思潮会破坏未来的前景,台湾就是例子。”实际上,《圣经》中的原话是这样:“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前两句似乎可以阐释老谋子的成功轨迹。
就是这样
小马不识途
马巍
2009年的秋天一如既往地萧索,而2009年秋季的电影业却因为一部影片而与众不同,那
就是迈克尔・杰克逊的《就是这样》(This Is It)。10月27日,该片在99个国家的3500家影院首映。中国内地也给了这部纪录电影以少见礼遇――不仅是同步引进,而且据说不占进口大片的20部配额。影片的上映范围也很大。上映次日,专门上网查了查,发现影片在北京的放映场次已经超过了时下正当红的“小朋友”阿童木。
和MJ的逝世一样,《就是这样》也是一部充满意外的电影。这原本只是一部为杰克逊即将开始的巡回演唱会制作的花絮。出品方索尼最初的打算是准备直接发行DVD――当然,这是在他逝世之前,现在就算是个外行用膝盖思考,也知道放弃影院会有多么愚蠢。为此索尼这次是下了血本,光是购买素材就花了6000万美元。而从落单到上映,整部片子的运作只用了3个月。
其实我不太关心该片的市场前景。因为这部片子注定会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其成功甚至与影片本身无关。起作用的更多还是电影自身最为传统和经典的几个基本魅力。首先当然是明星――只有最伟大的明星才能创造万人空巷的票房奇迹。茱莉亚・罗伯茨最红的时候,观众甚至愿意花十块钱去电影院里看大嘴姐刷牙。而遗作的吸引力自然更不用说。去年《黑暗骑士》的惊人票房就多少有希斯・莱杰意外逝世的因素。何况这次的主角还是明星中的明星MJ。相比于在影片制作上的大手大脚,索尼这次在宣传《就是这样》时的开销只有一般片子的1/3。看来他们很清楚:这样的电影根本用不着打广告。
其次还有电影作为媒体的奇观性特质。近年来在北美,利用立体电影震撼的影音环境将演唱会和直播赛事引进影院是一个流行的趋势。《就是这样》此次同样选择在大量的3D影院中推出。当然最重要的因素还有影片的独一无二性。要知道未来还会有数不清的蜘蛛侠和变形金刚,但MJ的传奇却注定没有续集。之前的MJ悼念晚会,其舞台主要还是属于他那些同样星光熠熠的家人和好友们,而这次的《就是这样》则可说是一场全球的普通粉丝均能亲身参与的告别仪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结局是皆大欢喜――死者永久地书写了传奇,粉丝们找到了再度发泄的机会,而后台的老板们则赚到了大把的银子。从死人身上赚钱似乎有些不道德,但这就是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再说了,对于一位商业巨星而言,也没有比一个商业奇迹更好的告别礼物了。要知道有多少曾经红极一时的巨星落幕时已是无人喝彩。从这点上说,杰克逊甚至可以说是幸运的。
经历了大半生的辉煌与小半生的毁誉参半之后, MJ终于用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告别了人世。“This Is It”,不知为何,这句词让我联想起100多年的另一场曲终人散。如今被澳洲人视为本土英雄的大盗奈德・凯利(Ned Kelly)在与英国政府周旋多年后最终被送上绞刑台,临刑前,这位风云人物同样献上了一个简单而精彩的谢幕词:“Such is life”。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电影。就是这样。
太阳底下无新事
诗和逻辑是格格不入的。在我这种不懂诗的人看来,食指那首著名的《相信未来》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历史和现实都如此悲惨,你凭什么相信还有个美好的未来?判断当下、预测未来总得有所依据,你之所以相信明天太阳不会从西边出来是因为以往每天你都看到太阳出现在东方,虽然偶尔会有“黑天鹅”,但是这种根据历史推知未来的思维模式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总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所以本期封面文章记叙的现象就几乎是必然要发生的,陈发树成不了“中国盖茨”。不是说他捐不了盖茨那样的巨款,而是说他即便捐了巨款也无法获得盖茨那样的美誉。美国无人质疑盖茨把全部财富捐出来做慈善基金是在避税或沽名钓誉,因为富豪巨资支持公益事业在美国已是传统,而且制度保证了这些捐献的透明,获得了公众的信任:而中国的传统却是“无商不奸”“为富不仁”,富豪和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是近几年才有的新鲜事,何况制度极不透明,你让中国公众如何信之无疑?对陈发树质疑也好,为陈发树辩护也罢,不是本期封面文章立意所在,我们关心的是制度的建设:中国如何才能形成一种信号机制,既引导中国的富裕阶层积极地投身慈善事业,又让这样的举动有助于世风向上、人心向善? 根据历史来判断当下,即是从历史中获得标准,怕的就是从历史中获得的是一些错误的标准。中国汽车年产量突破一千万台,这事引发忧国忧民之士们发出了中国汽车业“大而不强”的议论。回顾一下30年来中国经济史,你会发现但凡某个产业形成了市场热点――如1980年代的彩电、冰箱,1990年代初的摩托车,1990年代末的VCD,就必然出现这种“大而不强”的高论,好像留声机一碰到划痕就必定重复老调一样,让人觉得既滑稽又厌烦。本期的《何必责备求全》一文或许表达了我们的这种情绪。其实在一个熟悉中国产业政策和产业经济史的人看来,判断一个产业健康与否,标准根本不在什么市场集中度、最佳经济规模、核心技术这些东西,而在市场的接受程度!建议有兴趣在此领域发言者先去看看江小涓女士的《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一书再开口。 人们的判断和预测总是决定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在人类的知识结构中,有些知识经过了长时间、大范围的考验,你应该相信它,比如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理念:清晰的产权是有效市场的前提,所以中国改革开放曾经的一个共识是国有企业的范围应该尽量缩小。然而当今中国的国有企业边界正在无限制地扩大,已经大大超出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或“关系国计民生”的范围,本期的《国企“地王”批判》即因此而发。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不是意识或知识的问题,而是利益的问题。既有利益结构不破,已在昨天批判过的现象就会在今天重演,还会延续至明天。 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一声叹息。
太阳底下无新事
「太陽底下無新事」,那麼創新是否不可能實現之事呢?然而,若能善加利用太陽底下的種種東西,其實可以得出多不勝數的創新意念,為人類帶來無盡驚喜和方便。
巧妙的組合
「全天候數碼攝錄電筒」就是可以帶來驚喜和方便的一項產品。別看產品其貌不揚,透過把多項電子應用與電筒結合的巧妙設計,一支普通電筒得以搖身一變,成為上佳的安防產品,更因而贏得2007年香港工商業獎 — 消費產品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