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在唐高宗还是太子时(643年—649年)因漂亮聪慧,选进东宫,封为良娣。萧良娣生下一子两女。萧良娣最初生下女儿义阳公主。646年萧良娣生下儿子许王李素节,649年萧良娣生下女儿高安公主。后来高宗即位,改封良娣为淑妃。萧氏因姿色妖媚受宠,而又阴狠善妒,导致王皇后失宠。
萧淑妃原本在武则天进宫前,宠冠后宫,甚至到不把王皇后放在眼里。当时王皇后对萧淑妃很嫉妒,两人互相在高宗前面争宠,但这时萧淑妃因怀有身孕,而得意洋洋,目中无人。一次皇后发现高宗其实喜欢的是他的庶母武氏,但武氏已入感业寺为尼,便召武氏还俗入宫,与她合作扳倒萧淑妃,封武则天为昭仪,大受宠爱,萧淑妃便失宠,但萧淑妃却不改以往专横跋扈、骄傲嚣张的个性,反而变本加厉,惹得皇帝生厌,屡有怨言。接着不但萧淑妃失宠,王皇后也逐渐失宠。武昭仪又找到机会,陷害王皇后,皇后与淑妃便一同被废为庶人,武昭仪立刻成为皇后。
萧淑妃与王皇后被幽禁起来,某日高宗突然想念她们,便去探望她们,看到她们的惨状,相当不忍。二女请求高宗让她们重见天日,并希望将幽禁的别院命名为“回心院”,高宗允诺会处置。但是武后得知此事,即刻下令将她们各杖击一百,斩断手脚、反绑在背后,丢到大酒瓮里,并且说:“让这两个老太婆醉到骨子里去。”(“令二妪骨醉!”)
萧淑妃被杖击时,大骂:“武氏狐媚!我来世一定要生为一只猫,让武氏转生为鼠,我要活活掐死她报仇!”(“阿武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武氏为鼠,生生扼其喉以报!”)传说武后为此相当害怕,命令皇宫不准养猫。后来武后夜里常梦到王皇后与萧淑妃披头散发、鲜血淋淋,样子非常恐怖,让她感到非常厌恶,命巫师作法消灾,又搬到蓬莱宫,往后多待在东都。武后在杀害王皇后与萧淑妃后,命王氏改姓“蟒”,萧氏改姓“枭”,把她们的族人流放到岭南。中宗即位以后,恢复她们的本姓。
萧淑妃所生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高安公主,被软禁在宫中,直到太子李弘替两个姐姐求情,武后这才将她们嫁给翊卫;萧淑妃所生的儿子李素节虽维持亲王地位,但长期被武后监控,最终仍难逃一死。
史书记载,《旧唐书良娣萧氏传》,《新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新唐书卷八十一 列传第六》
萧淑妃是个悲剧性人物,从当淑妃开始,受到王皇后的打压,甚至武媚娘都是王皇后为打击萧淑妃而鼓励高宗接入皇宫的,当然王皇后没有想到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己为此付出生命代价。在历史上,对萧淑妃没有过多的描写描述,但我们仍然可以推断,她既不是特别工于心计的阴谋家,也不是思想单纯的一般女人。能走到淑妃这个位置且能和皇后争宠,绝不仅仅靠姿色。在王皇后、武则天打压她时,她积极抗争自保,到了武则天渐渐得宠,她甚至和王皇后又联合起来对付武氏,尽管最后以失败告终。萧淑妃死得很惨。这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残酷性。武则天退位前,给对手王皇后、萧淑妃平反,其后人(娘家的)可以为官。尽管武氏很强势,这个选择很痛苦,但还是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是武氏作为高明的政治家作出的选择,武则天临死前也仁慈了,女人都是无辜的,人类最大的美德是宽恕,武则天无疑是很高明的,用智慧也保全了自己死后的荣辱,所以历史上的萧淑妃并非反面人物,这与武氏有关系。
【doc】刘洎之死原因新析——兼论唐太宗对李治继位的准备
刘洎之死原因新析——兼论唐太宗对李治
继位的准备
第12卷第2期
2011年4月
北华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EIHUA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01.12No.2
Apr.2011
口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
刘洎之死原因新析
——
兼论唐太宗对李治继位的准备
李爱英张剑光
[摘要]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受到褚遂良的诬陷,宰相刘泊被杀害.刘泊被杀从表面来看是他的言论
不当所致,而实际上是多种因素交汇促成的结果.刘洎性格直率,锋芒毕露,而晚年的唐太宗却对大臣
猜忌日益严重,当性格赢弱的李治成为皇太子之后,唐太宗对强势大臣的举动就十分担心.褚遂良奏上
一
番诬谮之辞后,唐太宗就顺水推舟将刘洎赐死.显然,担心幼主难驾驭刘洎,是唐太宗杀死刘洎最为
重要的一个因素.
[关键词]刘洎;唐太宗猜忌;太子李治;皇位安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1)02—0046—06 [收稿日期]2010—12—2O
[作者简介]李爱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剑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
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上海200234)
刘洎是唐太宗贞观后期的着名宰相,喜欢上疏谏言.唐高宗李治立为皇太子时,以"宜尊贤重道"
的上书而被太宗授予"递日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L1_2的职责.在太宗远征辽东时,还接受太宗的命
令,辅佐太子李治定州监国.可就是这样一个在政治上极有作为的宰相,在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辽返回
的途中,却突然被赐死.刘洎被赐死的过程和原因史书记载颇为诡异,所以引起史学界的质疑与讨论.
据《旧唐书》卷74(刘洎传》记载:
(贞观)十九年,太宗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洎与中书令马周入谒.洎,周出,遂良传问起居,洎
泣日:"圣体患痈,极可忧惧."遂良诬奏之日:"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
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太宗问周,周对与洎所
陈不异.遂良又执证不已,乃赐洎自尽.
太宗征辽,皇太子李治在定州监国,太宗让马周,刘洎和高士廉等人辅助.想不到唐太宗仗打罢回
来,就出了《旧唐书》记载的这件事.根据这里的记载,主要是刘洎认为根据"圣体患痈"的特殊情况,他
们几位皇太子的老师可以"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褚遂良将刘洎的话向
唐太宗一说,就促使唐太宗赐死刘洎.刘洎认为自己没有说过这些话,还引马周作证,而褚遂良硬是说
他讲过的.后来褚遂良获罪,史臣还为其诬谮刘洎而耿耿于怀道:"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
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新
唐书》卷99
《刘洎传》中史臣亦为刘洎惋惜道:"为娼忌所乘,卒陷罪诛.呜呼!以太宗之明,蔽于所忿,泊之忠不能
自申于上,况其下哉?古人以言为戒,可不慎欤!"刘洎被诬谮致死,这种在官场政治中的相互倾轧历史
上并不少见,因此褚遂良的诬陷应该说不会是空穴来风.
司马光编《通鉴》时也看到了这些史料,所以在正文中他没办法回避这些史实,只能编写了进去.
)遂良忠直之但他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发出了怀疑的声音:"按此事中人所为,(褚臣,且素无怨愁,何至
如此.""盖许敬宗恶遂良,故修《实录》时以洎死归咎于遂良耳"l3].他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许敬
?
46?
宗篡改了《太宗实录》的缘故.司马光的这种说法当代一些学者认为是站不住脚的,如王元军先生认
为:"刘洎被赐死之事发生在贞观十九年,而许敬宗篡改的实录成于贞观十七年,……可以肯定,贞观十
七年许敬宗呈给太宗的《贞观实录》不可能有把刘洎之死归咎于遂良之事.何况,褚遂良曾奉命为太宗
读过此实录,许敬宗再自私也不会大胆妄为如此."?这种说法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显然,白纸黑字的记载,褚遂良诬陷刘洎致死是肯定存在的事实.不过笔者认为,重新审视一下
刘泊被处死的全过程,其实褚遂良的诬谮仅仅是刘洎悲剧性命运的"导火线".唐太宗杀刘洎必定包含
有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一
,刘洎的性格缺陷
通过仔细阅读两《唐书?刘洎传》,可以看出刘洎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人.如两书都记载他"疏峻
敢言","常直言".这里的"敢言","直言",自然是指他在朝廷的讨论中敢于讲实话和真话.唐太宗平
时很喜欢与大臣们讨论问题,"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相互辩论是常有的事情.碰到对一些
现实问题的讨论,刘洎常是直截了当指出弊端.他曾认为:"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
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至如秦政强辩,失人
心于自矜;魏文宏才,亏众望于虚说.此才辩之累,较然可知矣."唐太宗是以虚心纳谏作自我标榜的,
对李洎的辩驳就无可奈何了,因此不得不表态为:"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
.一 改.''?
贞观十八年,刘泊迁侍中.太宗对侍臣说:"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旨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
问,欲闻己过,卿等须言朕愆失."群臣包括长孙无忌等在内,专挑好话,皆言上之美,以褒上意,而唯独
刘洎不管唐太宗是否想听,说道:"然顷上书人不称旨者,或面加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之
路."…酣.他对唐太宗不再虚心倾听大臣言论,直接提出了批评.从中可以看出刘洎性格中直率的一
面.刘洎的直言虽然逆耳,但对政事必然是有所裨益的,因而唐太宗对刘洎的性格评价较高:"刘洎性
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话是这样说,但经常拂帝意,毕竟是不舒服的事情.
刘洎是个性格冲动而又不拘于小节的人.唐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太宗"尝宴三品已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洎登御座引手得之".对于
此事,群臣认为大臣是不能登御座的,纷纷责怪刘洎,而太宗却独免其罪,并笑日:"昔闻婕妤辞辇,今见
常侍登床."ll仅从这一件事情来看,君臣之间,似乎相互关系十分融洽,但其实唐太宗并非真正喜欢
刘洎如此做法,毕竟君臣之间有各自的礼仪名份,大臣无规无矩,君主在内心是不会喜欢的.一旦有某
件事作为导火线,这样不拘礼仪的举动还是会被重新放大后提出来的. 刘洎性格有时近乎苛刻.时人宇文士及抚幼弟及孤兄子,以友爱见称,亲戚故人贫乏者,经常送东
西给他们维持生活.然他"厚自封植,衣食服玩必极奢侈".士及死后,初谥日"恭",而身为黄门侍郎的
刘洎不同意,认为:"士及居家侈纵,不宜为恭."他最后提出应该谥日"纵".先前的谥号,的确可以更
改,但一般人死后谥号还是相对宽松的,盖棺论定常常是与人为善,但在宇文士及的问题上,刘洎将原来
的"恭"改成了"纵",将原来对他的肯定改成了否定,足显刘洎之锋芒毕露的性格. 唐太宗贞观前期,统治还不太稳固,因而喜欢直谏,重用谏臣,基本上做到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古代历
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不过随着自己执政时间变长,政权日渐稳固,他渐渐对谏臣开始消极应付,对一些
大臣用激烈语言进行直谏不再全盘接受.晚年的唐太宗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喜欢直言,他毁
魏微墓碑就反映了其对谏官态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作为谏官,刘洎并没有看到唐太宗对待谏言的态度
在渐渐发生变化,相反他直言的性格并没有作任何改变,并不注意调整上奏时的方式方法,这当然会引起
唐太宗的反感.贞观十九年,不管刘洎是否真说过要行伊,霍故事,还是他泄漏了唐
太宗的病情使其有失
脸面,其实对唐太宗来说都已是不可能轻易接受了,他必然会对刘洎的言论作出强烈的反应.
?参见王元军:《刘洎之死真相考索》,《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 ?
47?
二,晚年唐太宗对大臣的猜忌
古代早已有"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先例.到了唐代也不会例外,
唐太宗对待大臣的方式也是如此.尤其到了晚年,唐太宗对大臣的猜忌更加强烈,对于功名过盛的大臣
往往以话语暗示其收敛自己的行为.如果大臣能够洞察皇帝的猜疑而节制自己的举动或许可以保有自
己的地位,如果大臣没有意识到而照样我行我素,则大多会搭上自己的性命.唐太宗晚年对帮助自己治
理国家的大臣们普遍猜忌,害怕大臣权高满盈,刘洎被杀就是他对大臣猜忌的一个重要表现.与其说杀
刘洎是褚遂良的诬谮,倒不如说是唐太宗猜忌大臣的结果之一.即使没有诬谮事件,刘洎实际上早晚也
是要被杀的,他"疏峻敢言"的性格特点使其生命轨迹在唐太宗对大臣的猜忌中被早已注定好了,只不
过是何时发生的时间问题.
我们还可列举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待其他一些重要大臣的态度以观其日益明显的猜忌.
宰相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最早认识到过分权重的大臣.《资治通鉴》卷192太宗贞观二年春正月:
"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罢.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日:'朕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
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日:'朕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
所能间也.'无忌自
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不仅仅是皇位的重要
辅助者,而且是皇亲国戚,但他仍因害怕满盈而力求逊位,一方面反映了他本人的谨慎,另一方面更说明
了唐太宗的猜忌对大臣的威慑力.史料中尤可注意者乃是唐太宗将有人上无忌权过盛的密表拿给他
看,这其实是在告诉无忌功成之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唐太宗对武臣更是猜忌不断,如李靖,为建立唐朝立下汗马功劳,但晚年的唐太宗对他仍是十分警
惕.《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八年七月云:"右仆射李靖以疾逊位,许之.十一月,辛未,以靖为特
进,封爵如故."[8161o7同卷贞观九年八月又云:"甑生恨靖,诬告靖谋反,按验无状.八月,庚辰,……李靖
自是阖门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见也."难怪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感叹道:"以李靖事太宗,然
犹如此,岂非功名之际难居哉?"".太宗的猜忌已经引起大臣的普遍恐惧. 与唐太宗一起缔造了"贞观之治"的着名宰相房玄龄,由于受到这种政治气氛的影响,也害怕到不
得不自动申请解职.《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三年正月云:"戊午,加左仆射房玄龄太子少师.玄
龄自以居端揆十五年,男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女为韩王妃,深畏满盈,上表请解机务;上不许.玄龄固
请不已,诏断表,乃就职."可见太宗的猜忌,无人能够幸免.
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了巨大功劳,帮助唐太宗抢得皇位的尉迟敬德,在贞观后期也是被怀疑对象之
一
《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三年"二月庚辰,以光禄大夫尉迟敬德为鄢州都督.上尝谓尉迟敬
德日:'人或言卿反,何也?"I_9]尉迟敬德当然明白唐太宗的意思,在老老实实做了几年郧州都督后,
"表乞骸骨"回家休养了.太宗征高丽,为左一马军总管,"从破高丽于驻跸山,军还,依旧致仕".尉
迟敬德在征高丽立有大功以后,仍然因为担心太宗的猜忌,要致仕归乡,并在其末年,"穿筑池台,崇饰
绮罗,常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免得再次受到怀疑.人也变得消极,"笃信神仙方,飞炼金
石,服食云母"_1.
宰相岑文本也因太宗的猜忌而忧心.《资治通鉴》卷197太宗贞观十八年八月云:"丁卯,以散骑常
侍刘洎为侍中,行中书侍郎岑文本为中书令,太子左庶子中书侍郎马周守中书令.文本既拜,还家,有忧
色.母问其故,文本日:'非勋非旧,滥荷宠荣,位高责重,所以忧惧.'亲宾有来贺者,文本日:'今受吊,
不受贺也."]6m岑文本虽然官位上升,但是却面有忧色,其实是对唐太宗的担心更加强烈.
可见,在贞观年间,害怕权高满盈而自动要求解职的大臣并非罕见,这说明太宗后期,其对大臣的猜
忌日益明显,所以魏徵后来上书建议太宗:"在朝群臣,当枢机之寄者,任之虽重,信之未笃,是以人或自
疑,心怀苟且……"
唐太宗对大臣的猜忌是有来由的.《旧唐书》卷63《萧璃传》说到萧璃曾对唐太宗说:"玄龄以下同
中书门下内臣,悉皆朋党比周,无至心奉上."他多次上奏说:"此等相与执权,有同胶漆,陛下不细谙知,
?
48?
但未反耳."萧璃说这些话当然是有个人目的的,他认为朝中不少大臣都是朋党比
周,并不是真心拥护
皇帝.想必唐太宗其实也是有这种想法的,所以他说:"知臣莫若君,夫人不可求备,自当舍其短而用其
长."他不过只是利用大臣们各自的长处而已,并不认为他们对国家是真心的,所以"因数为璃信
誓".因此上述各位大臣被人离间看来是实有其事,唐太宗也的确并不是认为大臣们能"至心奉上"
的,君臣之间的戒备由来已久.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性质的变化,当这些因素累积到一起而超过一定的界限时,事
情会起质的变化.刘洎的疏峻敢言,苛刻,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仅仅是其悲剧性命运的铺垫,而太宗晚
年对大臣的猜忌,害怕大臣权高满盈的担忧是刘洎被杀的催化剂,但这个时候唐太宗还没有想杀刘洎,
只不过他对刘洎的不满在不断增加.
三,太子李治未来的皇位与刘洎之死
贞观十八年,偶然的机会将李治推上了太子的位置.不过,李治赢弱的性格始终是太宗的一块心
病.加上自己年岁渐大,唐太宗开始考虑李治即位的问题,继而为李治即位后皇位的稳定着想,于是首
先开始审视自己周围的大臣,对影响太子皇位的大臣们十分敏感.其实,李治性格赢弱,立他为太子确
实是太宗无奈之策.太子承乾败亡后,太宗接受长孙无忌立晋王李治的建议,原因是:"会召承乾谴勒,
承乾日:'臣贵为太子,尚何求?但为泰所图,与朝臣谋自安尔.……'帝日:'是也,有如立泰,则副君可
诡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唐太宗之所以立李治为太子是为了保
全魏王泰和太子承乾性命的不得已之举,而这个不得已之举的主因是李治的懦弱,
正是这种懦弱又不可
避免地会带来太宗对其稳定皇位能力的担心.这种担心,体现在太宗对长孙无忌的话语中就是:"公劝
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可见太宗对将皇位托付给李治是十分担心的.
太宗一直担忧太子周围大臣的忠心,这种担忧在承乾为太子时就有所体现.《旧唐书》卷80《褚遂
良传》记录太宗和褚遂良讨论时,太宗说:"朕年将五十,已觉衰怠.即以长子守器东宫,弟及庶子数将
五十,心常忧虑,颇在此耳.但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国家.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傅储宫,爰及
诸王,咸求正士.且事人岁久,即分义情深,非意窥窬,多由此作."?太宗一直担心没有好的大臣辅佐
太子,更何况换了新皇帝后能尽忠出力的大臣可能更少.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的这种担忧就愈益强
烈了.
贞观十八年,"太宗征辽,令洎与高士廉,马周留辅皇太子定州监国,仍兼左庶子,检校民部尚
书"…拍".之所以让太子在定州监国,有太宗的用意,从其征辽之前叮嘱太子的话语中略见一二.太宗
对李治日:"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
无私,汝当努力行此."J62捕也就是说太宗主要是想锻炼太子为君之道,更重要的是让天下识太子的风
采,树立其威信.辅佐太子定州监国的有刘洎,马周,高士廉三人,三位都是宰相,前两位立皇太子不久
之后就"递日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高士廉之前也是摄太子少师,唐太宗是想用三位较有能力的官员
来培养李治处理政事的能力.可见,由于担心赢弱李治的皇位,太宗处处做着准备.
汪钱先生曾指出:"所谓'谋执朝衡,自处伊霍',只不过是加给刘洎的公开罪状,实际却是褚遂良乘
太宗病重的时机,暗中对太宗提出刘洎与李治素不同心,万一太宗死去,刘洎就会成为危险的人物这个
问题,这一点正中太宗的顾虑,因而他下定决心,除去了刘洎."lI承乾败后,在重新议立太子时,史书记
载"帝阴许立泰,岑文本,刘洎请遂立泰为太子.长孙无忌固欲立晋王,帝以太原石文有'治万吉',复欲
从无忌."?"可见在议立太子问题上,当时的大臣是站在两个不同立场上的,而褚遂良又恰恰站在与
刘洎支持的魏王泰这一方的对立面上,他支持的是晋王李治.这可以从高宗显庆二年,褚遂良为被诬谮
并降为爱州刺史上表自陈的话语中看出:"往者濮王,承乾交争之际,臣不顾死亡,归心陛下.时岑文
本,刘洎奏称:'承乾恶状已彰,身在别所,其于东宫,不可少时虚旷,请且遣濮王往居东宫.'臣又抗言固
?雉奴,是高宗的小字.
?
49?
争,皆陛下所见.卒与无忌等四人共定大策."[】叫很明显,在立李治为太子这一事件上,褚遂良和刘泊是
站在不同立场上的,所以前面褚遂良诬谮刘泊也不是无源之水.同样地,在议立太子这个问题中,大臣
之间的分歧也引起了太宗的猜测,刘洎拥立的魏王泰没有成为太子,而晋王李治却成为了皇位继承人,
日后李治是不会不知道这件事的,所以汪先生的猜测的确是很有道理的.唐太宗最初也许没有想到这
一
点,太子立时,李洎是主动上书认为要培养太子"尊贤重道"的,所以他让刘洎和马周,
岑文本等往东
宫为太子讲课.征辽之时,他将在定州辅助太子的重任留给了刘洎等三位.不过,有一件事的发生使太
宗对刘洎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太宗征辽临别时对刘洎说:"我今远征,使卿辅翼太子,社稷安危之机,所
寄尤重,卿宜深识我意."想不到刘洎回答说:"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太宗没预料到
刘洎会说出这样的话,本来是想让他辅助李治,而这些话告诉了唐太宗刘洎是根本没把李治放在眼里,
碰到事情他是会自行其是的,所以太宗怪其妄发,批评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太
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矧这里唐太宗表明了他不喜欢刘洎自以为是的性格,并警
告刘洎收敛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考虑刘洎和李治之间"素不同心"的关系,他强硬地用君臣关系来敲
打刘洎.毫无疑问,这一次唐太宗和刘洎之间的对话,使太宗对刘洎是否能真正辅助好李治产生了怀
疑,刘洎的强势和李治的赢弱,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
刘洎的话对晚年的唐太宗刺激很大,其"大臣有衍失者,臣即谨行诛"的狂言正好揪住了太宗的担
心.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太宗对大臣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王夫之所言:贞观初年,"唐
处方兴之势,而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劫以开国元臣匡扶王室,洎虽狂,无能为也."而贞观末年,随着
形势的变化,太宗开始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洎以新进与焉,非固为宗臣,负伊,周之独任也.兵凶战危,
太宗春秋已高,安危未决也,太子柔弱,固有威福下移之防".太宗晚年担心威福下移,不仅仅在内政
方面对辅佐大臣进行了安排,还在外事方面也做了种种努力.如太宗病危前,先将
李世勋降职后又升
迁,其良苦用心就是为了让李世勤能够忠心于未来赢弱的皇帝李治《通鉴》卷,199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四月,"上谓太子日:'李世劫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
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劫为叠州都督;世勋
受诏,不至家而去."事隔仅仅一个月,"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赦天下.丁丑,以叠州都督李勋为特
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癸巳,以李劫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担心李世
劫难以驾驭,所以将其先贬黜,等到高宗即位后再加以重用.让李世劫对高宗心存感激,进而为其所用,
可见太宗对大臣不尽忠的担心,以及为了让大臣对高宗李治尽忠而实行的政治策略,可谓是用心良苦.
太宗应对太子赢弱的性格而为他储位所做的种种努力从赐死刘洎到安排李勋由降职到升职的两个事件
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仅在对大臣的安排上,在对外用兵上,太宗也处处为李治以后的皇位着想,如他不顾大臣的劝
阻,高龄仍亲自征辽,其实也是措施之一.《通鉴》卷197太宗贞观十八年二月云:"上(太宗)欲自征高
丽,褚遂良上疏,以为:'天下譬犹一身:两京,心腹也;州县,四支也:四夷,身外之物也.高丽罪大,诚当
致讨,但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之如反掌耳.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余藩屏,陛下
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皆愚臣之所甚忧也.'上不听."太宗不顾大
臣担心自己高龄龙体之危的劝解,毅然亲征高丽,就是要让周边各族看看大唐的威
力,不会因为皇权的
交接有所削弱.他要让各族在李治接位后继续安守边境,不应有轻举妄动的想法. 偏偏就是在这个太宗非常担心未来皇位不稳的节骨眼上,刘洎的"傅少主行伊,霍故事"的狂言怎
能不引起唐太宗的猜忌?这一猜忌为刘洎接下来被赐死做了铺垫.在太宗征辽返回的路上,褚遂良的
添油加醋直接将太宗最初的猜忌推向了高峰.
总之,刘泊之死是多种因素交汇促成的结果.一方面,刘洎性疏敢言,不拘小节,喜欢直言,性格锋
芒毕露;另一方面,唐太宗晚年对大臣猜忌13益严重,这两个背景特点在性格赢弱的李治成为皇太子之
后就凸现了出来.出于对儿子继位的担心,唐太宗对与李治"素不同心"强势大臣的举动十分敏感.前
有刘洎不自重的一席话语,后有褚遂良的一番诬谮,于是他顺水推舟将刘泊赐死.笔者的推断可以从太
?
50?
宗《赐刘洎自尽诏》中得到印证:"凡百在位,忠孝缠心,每一引见,涕泗交集,洎独容颜自若,密图他志.
今行御进状,奏洎乃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霍光之地;窥弄兵甲,擅总伊尹之权,猜忌大臣,
拟皆夷戮."从中可以看出太宗对刘洎议政时的举止向来就有怀疑,只是不露声色罢了.诏书又说:"且
皇太子治春秋鼎盛,声溢震方,异汉昭之童幼,非周成之襁褓,辄生负图之望,是有无君之心,论其此罪,
合从孥戮."可见,担心幼主难以驾驭刘洎,是唐太宗杀死刘洎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卷74刘洎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刘晌.旧唐书
刘晌.旧唐书:卷60宗室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5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M].北京:中华书局,1956:6233.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7[M].北京:中华书局,1956:6210.
刘晌.旧唐书:卷63宇文士及传[M].中华书局,1975:2410—2411.
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传[M].中华书局,1959:262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2太宗贞观二年春正月[M].北京:中华书局,1956:6046.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八年七月[M].北京:中华书局,1956:610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三年正月[M].北京:中华书局,1956:6143.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6太宗贞观十七年二月[M].北京:中华书局1956:6185
[M].北京:中华书局,1960:10646.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899总录部?致政
刘晌.旧唐书:卷63萧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02—2403.
欧阳修.新唐书:卷80太宗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刘晌.旧唐书:卷8O褚遂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唐长孺,吴宗国.汪锾隋唐史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0.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二年八月[M].北京:中华书局,1956:6304.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0唐太宗[M].北京:中华书局,1975:614.
董诰.全唐文: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82:92.
【责任编辑:李丽】
NewAnalysisoftheReasonofLiuJi'SDeath
——
AndConcerningTangTaizong'SPreparationsforLiZhi'SAscendtotheEmperor LIAi-ying.ZHANGJian-guang
(HumanitiesCollege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Abstract:TheprimeministerLiuJiwaskilledbytheEmperorTangTaizongintheZhenguanEraoftheTang
Dynasty,hewasframedbyChuSuiliang.Hisdeathwascausedbyhisimproperviewsonpolitiesonthesur-
face.Infact,itwastheresultsofmanydifferentfactors.Ontheonehand,Liujiisoutrightandhe
makesa
showydisplayofone'Sabilities.Ontheotherhand,Taizong'Ssuspicionisheavierandheavier
inhislate
reign.LiujiwasputtodeathbytheexcuseofChuSuiliang'SincriminationwhenLiZhibecametheCrown
prince.Obviously,TaizongworriedthatLizhiwasnotabletocontroltheprimeministerLiuji,whichwasthe
mainreason.
Keywords:Liuji;SuspicionsofTangTaizong;CrownprinceLiZhi;Arrangementsfortheemperor
?
51?
]i]j1j):;;;?引m?:2"堪
《盐类的水解》李治
盐类的水解说课稿
【 课标分析 】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十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盐类的水解。以下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方面讲述我对本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构思。
【 教材分析 】
盐类的水解选自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三章第三节 。本节内容包括 . 探究盐 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和水解反应的利用 四个内容。 要理解盐类水解影响程度的因素, 首先要清楚盐类水解的原理同时又要考虑到盐 类水解离子方程式有助于学生对水解原理的把握。 因此我将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极其呈现不 同酸碱性的原因和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 做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主 要介绍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知识第三节盐类的水解呈现了化学平衡电离平 衡的原理也是这些原理的综合应用, 同时也是学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电化学的理论基 础,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人体的体液就是一个巨大的水平衡体系, 盐类的水解本质上也就是研究人水和盐构成平 衡体系因此我们掌握好盐类水解的原理个本质对生物学课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盐类水 解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科技的密切联系, 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性趣和学习动力。
【 学情分析 】
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知识设定易宽综合性强, 使学生已有关于溶 液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初中学生学习了溶液和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知道了例如 溶质, 溶剂综合反应等概念在必修中学生学习了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知道了酸碱有强弱之分, 盐的组成可以分为强酸强碱盐, 强酸弱碱盐这四类。 在本章前两节中, 学生学习了化学平衡, 电离平衡及溶液的 pH 就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新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观 察能力归纳总结和自主探究能力就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 本节课便充分利用学生所 具备的理论基础和能力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结合实验探索,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答案。
【 教学目标 】
高中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 . 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 的主要因素 . 和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排及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为
通过引导学生对氯化铵显酸性的原因进行分组探究,学生可以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实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归纳总结出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通过对灭火器工作原理学习 之后,学生们自制简易的灭火装置。
现代教学认为, 知识并不是一种外在的个体或强加的个体被管理, 被灌输的各个内容而 是可探究了分析可上切的动态可逆过程 。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为通过引导学 生对氯化铵溶液显酸性的原因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体会“猜想”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等科学研究方法和历程。 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 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获得 的对世界认识和看法过。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设为, 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科学 精神,学生通过对盐类水解的学习关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
盐的水解总体难度较高对学生来讲较为抽象, 因此帮助学生从微观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和实质就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 教法分析 】
盐类水解教学设计思路大概分为两种,第一是,叠加收拾 。直接给出盐类水解的概念, 然后分析水解的现象和原理依据教材罗列知识点,捏构实验教学室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 解, 盐溶液可能呈酸性或碱性, 结合教师分析盐溶液中离子间的微观作用, 从而推出盐类水 解的原理和本质, 这样的设计为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参与探 究的机会。 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教学设计为了解决这样教室 中的教学弊利并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和和特点, 将弱势双击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堂 与为学堂主要以启发式, 实验探究式为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贯穿始终, 通过情景中的疑问在 以环环相扣的提问, 追问, 设问和试问 引领学生研究问题情景及思考 。 课堂教学真正的灌策 主导学生主题的设计理念与本节知识联系较强, 所以还运用的讲授引导, 实验多媒体等多种 形式的教学辅助手段,将抽象的水解本质具体化,将复杂的水解 过程具体化。还运用即工 业方法设计教学主线, 从灭火器出发, 以灭火器的装量, 灭火器结构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分散 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告别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 教学过程 】
为了体现我上述的设计理念, 我将我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了四个板块, 创设情景, 提出问 题,合作探究和发展规律等。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提出问题, 同学们是否知道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是否知 道灭火器中灭火器的装样, 随即播放灭火器使用方法视频并投影仪出国家标准级对灭火器基 本参数的规定及让学生观察, 硫酸与清水, 碳酸氢钠与清水的混合液, 在规格表中分别分为 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这一特殊之处, 我也随后对硫酸溶液显酸性的探究设计做铺垫, 更重要 的是与学生前概念中盐的概念起认知冲突。 紧接着设问难道硫酸铝显酸性, 碳酸氢钠显碱性, 并将学生知识小组进行简短的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这样, 不但为我随后的学习营造, 浓厚的 化学氛围同时迅述打开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合作探究发展规律
美国焦虑教杜威从作谱曲的理论表明学习过程就是做的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才是 教学的根本,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一, 探究硫酸铝与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 性极其组成,实验探究二,探究醋酸钠,氯化铵,硝酸钾等六种溶液的酸碱性和组成。问题 探究一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溶液的组成有何关系?问题探究二 . 硫酸铝溶液显酸性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一证实了我们上述硫酸铝溶液显酸性是合理的, 通过实验探究二同学们发现了 盐类水解的宏观原理实验。 探究二顺接实验探究一还培养了学生由点到面, 由特殊到一般的 思维转化意识。 通过问题探究一学生总结出了盐溶液的酸碱性极其组成的宏观规律及强酸强 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问题探究二是本节课的高潮, 也是突破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开端。 从灭火器的结构入手, 灭火器由两个瓶装容器组成,外桶为钢瓶而内桶为塑料瓶而两种灭火器又分别显酸性和碱 性,便于提出问题,能否将硫酸铝与清水的混合液存放在灭火器的外桶中,并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硫酸铝溶液显酸性, 接着在教师领导下学生对硫酸铝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做出大胆的猜 想并设计出验证方案, 之后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评判, 并对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最后得到结论硫酸铝发生水解,而具有酸性。
3 深入分析知识内化
经过上述的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二学生已经知道了盐溶液的酸碱性极其组成的原理但 并不知道具体本质所以我设计了接下来的分析环节。 从微观上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实质, 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强酸弱碱盐氯化铵溶液为例设计问题情景, 如氯化铵溶液中存在着 哪些电离存在着哪些离子哪些离子间能够反应生成难电离的物质?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对水 电离的平衡有何影响这样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分析氯化铵溶液显酸性的实质。
在最后教师总结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结合水电离出了氢氧根离子生成了弱电解质氨
水。 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使得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从而 使溶液显酸性。 由于水解的过程较复杂, 此时学生理解仍处于模糊阶段, 所以播放醋酸钠水 解的 Flash 动画, 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水解过程, 进而更加深刻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实质。 知识源于课堂但又高于课堂, 灵活运用书本知识才能体现人的独特智慧。 所以在学生学 习盐类的水解原理之后, 但这过程中已经逐步渗透了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点, 所以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对比分析灭火器工作原理方程式及硫酸铝与碳酸氢钠发生双 水解,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等,让他们自主归纳总结出盐类的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4 反馈调节价值延伸
知识生长与课堂但要反馈与生活中, 所以我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明矾净水的具体过 程及国内饮水的污染情况并撰写一篇关于珍惜水资源的小论文。
【 板书设计 】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突出内容中心使学生生动形象理解教学思路。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材 的理解和设计构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武则天与李治的后宫男女的争风吃醋,死了上官仪,苦了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这个和武则天一道长留于青史的女人。
婉儿不是宫中的宠妃,而是秉国权衡的一介女杰。以她的倾国倾城的智慧,还有她旷世的才华,将天下操纵于股掌之中。那是上天赋予她的使命。婉儿也貌美,但不是那种国色天香,也不曾因美而动天下。她没有可能利用她的美。那美从她一出生,就注定不能给予她帮助。甚至连性命都不能保证。于是她沐着杀戮的血。在襁褓中,那么小而柔弱的一个美丽的生命,睁大无知的眼睛,看那血色的辉煌。不知道她还看到了什么?透过壮丽的血光。那惨无人道的劫掠,然后便是长长的暗无天日的宫巷。四季的冷暖,包笼着那个掖庭宫中的女孩儿。从此婉儿不再哭泣。以为命定就是奴隶和囚徒。也不再期待,能有浮出沧海的那一天。只挨着天真烂漫的少女时光,读书并且做文。以为那就是最美的生活。以为如此能终其一生。平静而安宁的。和自己的心共同着。深宫永巷中的婉儿不求轰轰烈烈只愿心里装满了她自己的内容。
但是上天不让婉儿在诗文中成长。她的心有—天突然被那个冷酷的皇后抢走了。从此,什么是成长?就是在无尽的苦难和林林总总的丑恶中。在恨里。在阴谋诡计和相互的倾轧中。那永远挥之不去的罪恶感。抛却了往日的纯真和无邪。人类容不得—颗纯净的心。这个新的群体邪恶。朝廷被无数邪恶到极致的人,组合着并a统治着。而婉儿不幸身陷其中,那是怎样的生之悲哀。在恶水中挣扎着。出污泥而不染的虚妄。也许婉儿被武则天发现时是一滴透明的水珠,而到了婉儿死期抵达的时刻,她已经是浊水污泥般的最黑也是最长的暗夜。
是谁如此塑造了这个女人?则天上帝,还有肮脏卑鄙的朝廷。忠诚和背叛。被伤害和陷他人于涂炭之中。真的爱和真的不爱。爱而不曾有的性,和淫乱中无法企及的爱,都是些什么?就是婉儿的一生。她真心爱过的男人,和她认真敷衍的男人,全如浮萍一般。无望地随风飘转。只为着生命。只为着这一个目标。急流勇进,或者,忍气吞声。就是这样,让心灵千回百转,让生命叠荡起伏。便也有挥洒智慧才华的乐趣,在其中。治人和治于人。生或者死。那死于非命的终局。
便是婉儿,庄严而平静地秉烛迎向那利剑。利剑在暗夜中那闪闪的金属的冷光。但有烛光那温暖的照耀,还有悬浮在剑刃上的那死亡的勇气。死便明亮而悲壮了起来。只留下那万卷长诗。然后再散失。散失那“惟怅久离居”的别意。再然后岁月将婉儿的诗句散失殆尽,只留下这个女人的千古英名。
在暗夜中,她看到了一片迷蒙的红色。她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血。是血的颜色在她的家中弥漫着。点点滴滴地飘洒着。落到了她的身上脸上。那么温暖的,带着咸腥的甜丝丝的味道。那时候她还在襁褓中。不知道亲人的血意味了什么,更不懂人类的冷酷和凶残。她太小了。那个小小的可爱的宝贝的婴儿。她的圆润的脸颊和樱桃一般新鲜的柔软嘴唇所交织着的,是一首新生的赞歌。一个色彩缤纷的如气泡般的对生命的憧憬。
小小的婉儿。
当朝重臣西台侍郎上官仪家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女公子。
蠕动着美丽嘴唇的婉儿哪里会知道她的贵为公卿的家门的显赫,更不曾了悟那沦为阶下之囚的未来的惨淡。如此的跌宕。从崖顶落到谷底。全是命运的安排。是命运的捉弄。她正在被那命运的黑手抓起。这也是依然笑着的,笑出咯咯响声的,并且摇动着两只胖胖的小手的婉儿所不知道的。
这是前奏。序曲后便会拉开这个女人一生的大幕。在公元仂4年的那个苍茫的寒冬。先是武兆经历了血雨腥风终于爬上了皇后的宝座,集后宫万千宠爱于一身,又先后为李唐皇室生下了李弘、李贤、李显、李旦这四个英姿勃勃的皇子和美貌酷似母亲的太平公主。在皇室的欢乐中,唯一的不足是那个当朝的皇帝高宗李治日夜被他的痛风病折磨着。他的身体正在一天天地羸弱,而他的精神也正在一天天地萎顿。于是病重的皇帝力不从心,远离朝政。而朝中不能一天没有天子,于是拥有天子风范的皇后便只能无奈地以女人之身顶上去,垂帘执掌国家的大事。在那个时代,武皇后当然是爱着皇帝的,唯其爱,才不能容忍自己的男人去宠爱别的女人。而在当时的后宫中,在武皇后的淫威下,皇帝几乎就没有嫔妃了。所余不多的能接近圣上的女人,似乎除了武兆,就只有她的外甥女魏国夫人那样的女孩子了。魏国夫人年轻貌美,国色天香。一副愁肠百结的样子。她对他这个终日滞于寝宫的体弱多病的皇帝姨夫可能本来并无爱意,但偏偏这个可怜的圣上在病榻之上慢慢觉出了无聊和寂寞,希望枕边能有个和他说话的女人。而皇后每日代他上朝与百官周旋,政事的繁忙使他们越来越疏远。于是,在后宫中得以常常相见的姨夫和外甥女自然就走到了一起。那是武皇后为他们留下的缝隙。那时候武皇后将国家掌管得欣欣向荣,她正沉醉于政治的胜利所带给她的成就感中。她想,有她在朝堂,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安心养病了。但是她想不到,那个一向脆弱的圣上竟然大着胆子同她的外甥女卿卿我我,耳鬓厮磨,以至于他竟然许诺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孩子做皇后的未来。后宫所发生的这畸形的乱伦之恋,一开始是任何人都没有准备的。没有准备便没有提防,而爱的滋生常常就发生于这种没有准备和提防之间。
这当然是危险的。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武皇后被她最爱的两个亲人之间的这一段让她措手不及的爱情所袭击。
武兆怒火中烧。怎么会这样。面对如此令人伤痛的尴尬,武兆再一次觉出了她在感情世界中的无望和失败。于是大权在握且一向达观的武皇后,竟也开始召方士入禁逐魔驱邪,以泄她心头之忿。而将巫术带进后宫是违反朝廷严禁蛊祝的法则的。而当年为了爬上皇后的宝座,武兆就是以蛊祝厌胜的罪名将王皇后、萧淑妃囚禁并杖刑而死的。在那个后宫的时代,巫术是所有绝望女人的救命稻草。当她们无望,当她们痛苦愤怒,她们似乎就只能乞求那些巫言咒语来帮助她们摆脱内心的那一份深深的情感的恐惧。所以之于后宫的女人,巫术是灵丹妙药。而与王皇后、萧淑妃不同的是,武兆在厌胜的同时,还有着一种更为疯狂的复仇心理。不单单是心理,而且是行动。她是何等女人。她怎么能坐以待毙,眼看着魏国夫人一步步取代她在龙床上的位置。她更不能忍受的,是她的亲人她最爱的人对她的背叛。不单单是李治,是魏国夫人,就是她的亲儿子亲孙子,如若他忤逆了她背叛了她,她都会不顾一切毫不犹豫地将他们置于死地,这是被已往岁月所证明了的,更何况一个魏国夫人。
于是,在高宗李治和魏国夫人的缠绵悱恻、镂骨铭心,不知身后是凶险的时刻,看上去超然大度、不拘小节的武皇后便成功地策划和导演了一幕家宴中鸩杀情敌的惨剧。那个从此踏上不归路的女人,自然就是年轻貌美甚至已不把姨妈放在眼中的魏国夫人。仅仅是一杯家人团聚的美酒,就让有恃无恐的魏国夫人转瞬之间七窍出血,魂归了西天,让那个轻轻的皇后的梦想破碎成虚妄的碎片。
高宗李治的痛不欲生可想而知。想不到他在病中的最后的一点爱也被皇后抢走了。他对这个飞扬跋扈、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的老婆简直是恨之入骨,不共戴天。于是他抱着病弱之躯,强忍着身心的疼痛,即刻行使他天子的权力,以厌胜的罪名向武兆发起了讨伐。他要废了这个无法无天的皇后。他要让这血债累累的女人滚出皇宫。他要用皇后的血,去祭那个可怜可爱的无辜少女。他要让武兆知道淮才是真正的大唐的天子、后宫的主宰。
其实,这原本是很纯粹的皇帝与皇后之间的个人恩怨,感情纠葛,但夫妻之间的事情一经纳入皇室,就不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朝廷整个天下的事情了。于是,李治在盛怒之中召来的第一个人,就是朝廷中专门执掌文墨的西台侍郎上官仪。硬是把一个才华横溢的今后可能会大有作为的臣相,无端地卷入到了一场后宫男女的争风吃醋中。
这位赫赫有文名的上官仪就是我们那个小小的襁褓中的婉儿的祖父。一个朝廷的命官。一位将五言诗写得绮错婉媚、独成“上官体”的诗人。那时候他正在做官的路上路青云。太宗时便累迁于秘书郎,及至高宗在位,又将这个辞采风流的上官仪累迁为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可谓身居厄要,举足轻重。不单单是高宗器重他,就是皇后武兆也把他当作自己无比信任依赖的心腹。就是如此的—个上官仪,又招谁惹谁了?也许他全部的过错,就是太优秀太杰出,太被皇帝皇后所看重了。皇帝在愤怒的第一时刻召见他,是因为对他的信赖;而皇后在第一时间打击他,是因为他对她的背叛。而皇后平生最恨的,就是那些背叛了她的人。
李治喜欢武则天的理由
浮生
李治喜欢武则天的理由
李治
武则天
□武宝生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李治与武则天算得上是一对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的恩爱夫妻。虽然历史对武则天的私生活颇有微词,但李治在世时,武则天对丈夫还是忠贞不渝的。
武则天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但唐太宗对武则天的锋芒毕露并不赏识,他更爱慕的是像长孙皇后这样恪守妇道、温柔敦厚的女人。
而作为太子的李治,血统中不乏胡人的因子。马背上的民族从来就不歧视妇女。武则天的祖籍山西文水。晋阳女人一向以声色俱厉、性格凶悍而闻名于世。苏东坡诗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山西女人的凶悍,确如“狮子吼”!而李治却非常喜欢武则天的性格。于是,在武尚做父皇的才人时便与武偷偷地相爱了。以至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居感业寺为尼时,做了皇帝的李治依然念念不忘,多次去寺院与武幽会,并致使身为比丘尼的武则天怀上了孩子。
归纳起来,李治喜欢武则天的理由有三:一是武则天性格泼辣,有棱有角,敢作敢为,深受李治赏识。一天,太宗带太子李治及嫔妃一群,观赏一匹无人可驯服的烈马。武则天当着皇上的面,自告奋勇说:“妾能制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打之不服,则以锤击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当时,皇上和众宫女都很震惊。只有太子李治对武媚娘赞赏不已。武则天在太宗身边12年一直深受冷遇,却与太子李治秋波暗送。二是武则天对李治爱入骨髓。早在感业寺时,武则天就写下一首思念李治的情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治来到感业寺看着这首诗,“武氏泣,上也泣”。652年秋,武则天在感业寺生下了李治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太子李弘。三是武则天30岁再次入宫后,对李治倍加体贴关心,对周围的人又很恭顺尊敬,而且“巧慧,多权数”,令李治称其“胜于上”。其后,武则天辅助多病的李治广开言路,广招贤才,标新立异,大胆改革,使大唐事业日趋壮大昌盛。
武则天能在治理国家和感情生活中双获丰收,这与李治宽容开明、尊敬重用女性不无关系。从而,才促成武则天这样一位有智有才、有胆有识、敢作敢为、重情会爱的伟大女人成为举世无双的一代女皇!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唐高宗李治萧淑妃简介李治的萧淑妃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