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药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及其抗疟疗效的发现,荣获2017年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中国本土科学界的第一人,并拯救百万生命!这篇《屠呦呦获奖感言》是聘才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欢迎浏览,希望能帮到大家。
【屠呦呦获奖感言】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Lasker临床医学研究奖,生物医学领域最富盛名的一个奖项。我也衷心感谢评委会肯定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疟疾疗效的贡献。
在儿童时代,我曾经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塾的例子。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 这辈子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处在一起。我也从来没有梦想过今天这样隆 重的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所称颂,。
我从1955年开始中草药的研究。锦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戍所那些弥足珍贵的日子里,我对中草药的龈好奇心转换成强烈的动力,特别是在研究 所安排我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那两ゑ年半的时间里。在中国传统医学以及现代莉医药科学的双重装备下,我的团队运用现阴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庶学的精髓,成功在青蒿里面发
现并提取青虫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 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使用。青蒿素的发祟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偷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 中医文献里面找到新的灵感和想法。传统掉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龟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撅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以ㄟ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他们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 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如今,世界卫生组茇织推荐使用青蒿素联合疗法作为最前沿的潇手段治疗疟疾,使我深受鼓舞和荣耀。为甘此,我也真诚地感谢我的中国同事在发现 和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方面的巨大贡献。
屠呦呦演讲英文稿发表于2017年Na闸tureMedicine;由知社学术?圈独家编译
JosephGoldst谎ein在本期NatureMediciЙne写道,发明创造和发现揭示是生物医砼学研究进步的两条道路。作为一个植物化 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酥间,我非常幸运地在这两条道路上前行。桤
我1955年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毕厂业,之后在中国中
医科学院从事中草药研 究。1959年至1962年,我脱产参翮加中医培训,这些课程是专门为具有西医酎背景的专业人士所设计的。这两年半的训 练使我发现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宝藏,并 领悟关于人性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精妙 思想。
在克服药物生产和成分等一系列屑困难之外,如何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也困巡难重重。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 帮助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19类77年在《科学通报》发表,并迅速被《洹化学文摘》所收录。然而,当时的大环境芹不允许我们发表任何论文,除了少数几篇嵬中文文章。幸运的是,1979年,国家诖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 彰青蒿素的及其抗疟性的发现。
198中1年,联合国发展署、世界银行、以及世锨界卫生组织赞助的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巢四次会议中北京召开。在热带疾病研究与 培训特别会议上,关于青蒿素及其抗疟性珊的几个报告引起热烈反响。作为这个会议恹的第一个发言人,我做了题为《青蒿素的顿化学研究》的报告,随后在1982年发 表。青蒿素及其对成千上万名中国疟疾病ж人的有效治疗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由镍于化学稳定性的考量,有机化学家们起初陌不认为双氢青蒿素,一类青蒿素的衍生物 ,是好的药物。然而,我们在评价青蒿素隘的时候,发现双氢青蒿素较青蒿素更加稳丑定,而
且十倍有效。更重要的是,双氢青 蒿素治疗的病人,重复犯病率小很多。在防分子中引入氢氧自由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我的团队穑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在过淹去十年,我们也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 素治疗其他的疾病。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一书在2017年出版,记录沱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以及我们在研究进程簋中所学到的知识。2017年,世界卫生 组织宣布改变策略,推荐采取青蒿素联合遏疗法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婿世界广泛应用,拯救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敫是非洲的孩子们。这一疗法极大减轻疟疾昭的症状。
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凸一份珍贵礼物。和其他植物化学的发现在楂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青蒿素的历程相回对短暂。但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煺。中国临床研究还发现,砒霜,这一许多 源远流长的中药的成分,对治疗白血病颇应有疗效而且相对安全。三氧化二砷如今是莴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颇有姣效果的石杉碱甲,也是由中药千层塔提取锎,如今正在欧美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滔测试。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窨病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医生诊销断病人症状,并对症下药。症状和处方的棼丰富关联,推动着中国医学几千年的发展Ь。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国医学翩。中医的一项核心准则是通过活血以缓解页瘀血,而这一准则在西方医学也得到应用齑。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也被用于防止经皮踝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显示再狭砜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的其他的证据支 持中医活血的临床疗效。
和心血管疾病 相关的一个全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镟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国医药的药效τ和血流的生物力学性质相结合。通过运动殊增加血流剪切力,并与中药相结合,对防疏止动脉硬化颇有疗效。
命长达数千年。上世纪50年代,消灭疟疾威胁人的生垭
疟浦疾的国际努力失败。由于抗药性的出现,毽疟疾重新开始肆掠。1967年,中国政エ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工程抗击疟疾。阎我所在的研究所很快参与到这一工作中,蓍并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团队,由植物化学陪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我们这个 年轻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提纯可能具有长抗疟效应的成分。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槿我们调查了2000种中草药,确定了6垮40个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从20拓0种中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成分用于老圮鼠模型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身上,其提取物渡显示有一定程
度的抗疟性。然而,实验结锱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枝。唯一提到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记录,出肯现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面写?道: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浑汁。盡服之。
这句话让我想到,我们所 使用的传统加热提取方式,也许破坏了青垅蒿的活性成分,因此有必要在较低温度提呷取以保存其抗疟性。改变提取方式后,我初们的确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抗疟效果!
我?们随后将提取物的酸性和中性成分分离。 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报功得到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对感染的老ァ鼠和猴子100%有效!这是青蒿素发现肄的突破口。
在**期间,我们很畎难对新药进行临床试验。为了帮助疟疾病谍人,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闲个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彼。我们随后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菔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抗氓疟的有效成分。1972年,我们找到了 这个熔点在156-157度的无色的晶啁体,C15H22O5,将其命名为青蒿獗素。
青蒿素的发现和揭示,是我们研究 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发埔明和创造,将这个大自然的分子变为药物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京銎的青蒿含青蒿素比较少。作为药物生产,娩我们急需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工瑟程中的合作者在四川找到了这样的青蒿。盐
我们最初将青蒿素制成药片,但效果不爻能令人满意。后来发现这是由于老式压片坨机造成药片成分偏差。我们随后采取胶囊小方式,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打开了开发新萌抗疟药物的大门。
最近的研究也开始展涓示中医疗效的分子机制。例如,一项新近瓞的报告显示,从丹参根提取的丹酚酸b,邗结合以运动增加剪切,对内皮细胞功能的烊影响的机制。
这里举的例子只不过是中荼医对人类馈赠的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中 国医药帮助我们征服全世界危害人们生命娶的疾病,提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屠呦呦获奖争议
“屠呦呦获奖争议”折射中西文化冲突
本报记者 雷宇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8日 03 版)
“拉斯克奖评委会很聪明,我觉得太聪明了。”李真真兴奋地有些手舞足蹈。
这位中科院专事科技政策的研究员指着一篇刚看到的文章,为其中一个细节击节叫好——本年度拉斯克奖评委会问候选人:“如果你获得了这个奖,你认为还有谁应该获奖?”
候选人不约而同在自己名字后添上了屠呦呦及其他有贡献的人。“这是基于同行认可的选择过程。”李真真说。
李真真感慨于这一环节设置的智慧,当游戏落幕,屠呦呦一人登上了领奖台。
伴随着屠呦呦斩获国际大奖的欢呼,国内的质疑声同样强烈,一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无数人纠结于这样一个“悖论”:一边是这样重大的成果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产物,是集体贡献;一边则是重大的国际科技奖项一般都是颁给个人。
而在李真真看来,屠呦呦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文化冲突,其背后,则是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家个体原创思想的忽视,而这恰恰是科学创新的本源。
我们的传统是讲集体主义,西方是突出个体
“这是集体的工作,为什么给她一个人?”
“为什么大奖只颁给一个人?我也做了重要贡献。”
??
连日来,在科学界知名网站科学网上,类似的疑问所激起的讨论跟帖络绎不绝,一句“屠呦呦能获得大奖,是一个团队努力多年、经过190次失败的结果”的总结回顾,更是被各方广为引用,这一话题也引起不少大众媒体的关注。
在李真真看来,出现这些质疑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西方评奖制度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是讲集体主义,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成绩是大家的,功劳是集体的’;至今,国内科技评奖依然主要是奖励项目,科学家的名字多是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呈现。”
西方的科学传统恰恰与此相反:大多奖项都是突出个体,科学奖励源于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承认,这是来自于科学追求独创性的内在逻辑。首先就是奖励“优先权”:即关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谁第一个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径。
李真真就此阐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细分,现代重大的科学成就,往往都必须凝聚集体力量和智慧,但西方之所以一直坚持把重大奖项给予个人,“就在于这是对一个基本科学理念的回归,科学的进步缘起于独创性的思想。”
屠呦呦这次获奖,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的三点评奖依据为此提供了最佳注解: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美国人不会把奖颁给一个具体做事的人,而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在李真真看来,拉斯克奖评委所宣扬的这一理念,国内还有一个熟悉和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争议’也提供了一次科普的机会”。
事实上,获奖引发争议不仅仅出现在中国。
李真真介绍,这种状态在全球科学界很正常,诺贝尔奖的奖励中也同样出现过不少争议。
然而,西方更多争议的是“优先权”的认定,到底是谁先提出创新的思想路径。比如日本去年获得的诺贝尔奖也曾引发学术界讨论,其中争议的正是与德国科学家谁来占有“优先权”。
“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科学发明完全出自一个人,为什么到了中国,类似的重大奖励就必须摊到每一个参与者身上才算公平?”一位学者撰写的反思文章激起了不少共鸣,“我们仍然对过时的平均主义、平衡观念心向往之,仍然没有树立起成熟的获奖心理。”
多奖励个人才是国家创新的源泉
对于个人获奖,一个普遍的忧虑是,太强调个人会导致科学界在研究中不合作不共享?
李真真的答案直截了当:西方一直强调“优先权”,但事实上,众所周知的是,他们的合作与共享却做得很好,贝尔实验室等一个单位产生若干诺贝尔奖得主早已是科学界的佳话。
多年来,李真真对国外科学奖励运行模式多有研究,她发现,西方科学界打破这一“怪圈”的秘密就在于:研究中每个人的贡献都得到了承认和回报,比如他们的工作在晋级和薪酬有体现,而相关论文也同样被接受。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别敦荣教授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别敦荣教授认为,“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背后,暴露出的是我国多数科研团队中都可能面临的问题。”
在别敦荣看来,国内的科技大奖获奖署名一般都是多人组成,所以对于核心贡献认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被包容了,而如果一旦只奖励给一个人,冲突大多就会显现。
“根源就是‘官学不分’”。别敦荣教授对此一针见血。
别敦荣教授分析,当下,国内科技界极少数有职有权的专家垄断着大量研究课题和巨额经费的现象早已广为诟病。有高教研究学者就曾向中国青年报披露过一个典型案例:973首席科学家七成头衔带“长”。
别敦荣教授说,很多成果中,组织者、主持人并不一定是原创思路的设计者和提出者,主持人的思想不足以创新或者他根本没有时间创新,需要由其他参与者来提供,原创性的思想得不到重视,学术至上的氛围难以出现,形成的必然是扭曲的导向机制。
这也正是不少人担心的问题:强调个体价值,或将成为某些行政领导和学术权威攫取学术资源、学术成果的正当理由。
一位科学网网友就此留言,我的导师在课题中贡献最大,但是辈分不够,原本可能在国内大奖报奖署名中排在后几位,如果仅仅奖励个人,那只有等待出局的命运。
“如果不能打破官学不分,简单地照搬个人授奖模式,屠呦呦争议的各类畸变仍将存在。”别敦荣教授说。
李真真则建议,应该建立制度化的规则来认定谁占有“优先权”,“科学研究必须承认和奖励提出原创思想的科学家,多一些奖励个人的,这才是国家创新的源泉,关键是设定合理规则选出让人信服的那一个。”
李真真说,谁占有优先权的确认,在国际上有通行的标准,比如奖励需要科学共同体来认可,发表论文的通过论文引证就可以追溯;或者在学术会议上谈论一个思想或者技术路径,都有严密的记录可以查阅。
她曾对美国建筑师学会评奖进行过专题调研。
该学会所有奖项中最高级别的是金质奖章,设立于1947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金质奖章每年最多只能有1位获奖者,以奖励对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有深远影响和贡献的人。
李真真介绍,在该项评选公开发布的评奖规范中,对于谁提名、谁推荐和谁接收、谁评审,均有着清晰明确的标准、回避制度。对于利益冲突,政策文本甚至包含了这样的细节:推举者不能是被提名者所在公司的雇员或上级。
屠呦呦获奖思考
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这件事,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她和团队所研制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同时,她还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可为什么她却能比那些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人先一步获得诺贝尔奖呢?
一方面,是她不断地发现和创新,经过艰苦奋斗才获得诺贝尔奖,值得我们学习,可另一方面,青蒿素却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发现,可为什么当时国家没有发现,或是给予支持,推荐,而是埋没了几十年,直到2015年才被国外之人所相中呢?
从成功提取到现在已经过了42年,可为什么到现在才说明这可以有效治疗疟疾呢?原因是在内部,因为科技界官学一体化比较突出,官员热衷于取得学术头衔,专家又热衷于当官。这类事情如果不是从工作层面考虑,过分了,泛滥了,就不应提倡。事实上,学者当官往往会带来特权,带来一系列好处。比如说课题多、经费多、助手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多、各方面支持多。这种情况下就会出成果多、文章多、获奖多、青云直上的机会多。 现在中国的科学家、研究员大多热衷于写新的论文来获得提拔的机会,而不是来研究些有用的,能真正起到作用的药物,但是,屠呦呦正是向我们证明了她的才能以及不断坚持,为人类的未来作出自己能有的贡献,使我们的健康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所以,在庆祝屠呦呦获奖的同时,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一下科技界存在的问题。不能满足于一个屠呦呦,我们国家需要有更多的屠呦呦,出更多的成果,更多的人才。
八(5) 李志骐
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奖感言2016-08-12浏览:分享人:姜朗芳手机版
屠呦呦~药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及其抗疟疗效的发现~荣获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中国本土科学界的第一人~并拯救百万生命!这篇《屠呦呦获奖感言》是品才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欢迎浏览~希望能帮到大家。
【屠呦呦获奖感言】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 Lasker 临床医学研究奖~生物医学领域最富盛名的一个奖项。我也衷心感谢评委会肯定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疟疾疗效的贡献。
在儿童时代~我曾经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例子。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这辈子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来没有梦想过今天这样隆重的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所称颂。
我从1955年开始中草药的研究。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那些弥足珍贵的日子里~我对中草药的好奇心转换成强烈的动力~特别是在研究所安排我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那两年半的时间里。在中国传统医学以及现代医药科学的双重装备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
1 / 7
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成功在青蒿里面发现并提取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使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新的灵感和想法。传统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他们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如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联合疗法作为最前沿的手段治疗疟疾~使我深受鼓舞和荣耀。为此~我也真诚地感谢我的中国同事在发现和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方面的巨大贡献。
屠呦呦 演讲英文稿发表于2016年Nature Medicine;
由知社学术圈独家编译
Joseph Goldstein 在本期 Nature Medicine 写道~发明创造和发现揭示是生物医学研究进步的两条道路。作为一个植物化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间~我非常幸运地在这两条道路上前行。
我1955年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毕业~之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草药研究。1959年至1962年~我脱产参加
2 / 7
中医培训~这些课程是专门为具有西医背景的专业人士所设计的。这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宝藏~并领悟关于人性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精妙思想。
在克服药物生产和成分等一系列困难之外~如何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也困难重重。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帮助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1977年在《科学通报》发表~并迅速被《化学文摘》所收录。然而~当时的大环境不允许我们发表任何论文~除了少数几篇中文文章。幸运的是~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及其抗疟性的发现。
1981年~联合国发展署、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赞助的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中北京召开。在热带疾病研究与培训特别会议上~关于青蒿素及其抗疟性的几个报告引起热烈反响。作为这个会议的第一个发言人~我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随后在1982年发表。青蒿素及其对成千上万名中国疟疾病人的有效治疗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由于化学稳定性的考量~有机化学家们起初不认为双氢青蒿素~一类青蒿素的衍生物~是好的药物。然而~我们在评价青蒿素的时候~发现双氢青蒿素较青蒿素更加稳定~而且十倍有效。更重要的是~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重复犯病率小很多。在分子中引入氢氧自由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
3 / 7
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我的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在过去十年~我们也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的疾病。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一书在2016年出版~记录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以及我们在研究进程中所学到的知识。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改变策略~推荐采取青蒿素联合疗法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拯救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的孩子们。这一疗法极大减轻疟疾的症状。
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其他植物化学的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青蒿素的历程相对短暂。但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临床研究还发现~砒霜~这一许多源远流长的中药的成分~对治疗白血病颇有疗效而且相对安全。三氧化二砷如今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颇有效果的石杉碱甲~也是由中药千层塔提取~如今正在欧美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测试。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 通常~医生诊断病人症状~并对症下药。症状和处方的丰富关联~推动着中国医学几千年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国医学。中医的一项核心准则是通过活血以缓解瘀血~而这一准则在西方医学也得到应用。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也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4 / 7
治疗后的再狭窄~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的其他的证据支持中医活血的临床疗效。
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全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国医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性质相结合。通过运动增加血流剪切力~并与中药相结合~对防止动脉硬化颇有疗效。
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上世纪50年代~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失败。由于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掠。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工程抗击疟疾。我所在的研究所很快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并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团队~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提纯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调查了2000种中草药~确定了640个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从200种中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成分用于老鼠模型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身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唯一提到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记录~出现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面写道:
5 / 7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这句话让我想到~我们所使用的传统加热提取方式~也许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有必要在较低温度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性。改变提取方式后~我们的确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抗疟效果!
我们随后将提取物的酸性和中性成分分离。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对感染的老鼠和猴子100%有效! 这是青蒿素发现的突破口。
在**期间~我们很难对新药进行临床试验。为了帮助疟疾病人~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个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我们随后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1972年~我们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度的无色的晶体~C15H22O5~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和揭示~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发明和创造~将这个大自然的分子变为药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京的青蒿含青蒿素比较少。作为药物生产~我们急需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工程中的合作者在四川找到了这样的青蒿。
我们最初将青蒿素制成药片~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后
6 / 7
来发现这是由于老式压片机造成药片成分偏差。我们随后采取胶囊方式~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最近的研究也开始展示中医疗效的分子机制。例如~一项新近的报告显示~从丹参根提取的丹酚酸b~结合以运动增加剪切~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的机制。
这里举的例子只不过是中医对人类馈赠的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中国医药帮助我们征服全世界危害人们生命的疾病~提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7 / 7
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就象莫言因“丰乳肥臀”获得文学奖一样,颇为不屑;以为又是新的发明创造获得认可;以为又是新的砺志典型和成功故事。及至看了介绍,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耳熟能详的青蒿素终于获得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的认可。
至于青蒿素,我们当然不会陌生。前几年曾有创业设想,租地种植蒿草,为制药公司炼制青蒿素提供原材。听说价格不菲,自然效益可观。因为家乡长湖岸边于春末夏初时遍布的便是这种气味难闻、让人生厌的自生草。种植应该不难。那时虽然知道它有清热止血功能,确未曾想它还如此高企的药用价值。但多于幻想、长于清谈的怠惰积习最终没落实成行动。却对青蒿草、青蒿素有了最初的概念和认识!
其实,也就一个诺贝尔奖而已,几百万奖金在时下已算不上巨额财富。屠呦呦也不会因此而欣喜莫名。但青蒿素的发现及屠呦呦获奖的长远历程,却让人感慨和深思!
青蒿素研发获取成功于上世纪的1971年。是1967年5月23日在**、**等领导人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以“523项目”的名义展开研制的。至今已过去四十多年。而研制负责人的屠呦呦现年85岁,毕业于北京大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经历、没有院士头衔,被业界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呵呵!院士、博士居然输给了“三无”科学家,让其首先获得诺贝尔成果奖!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青蒿素试制成功在1971年,那是被人诟病为“灾难浩劫”的**十年。“浩劫时期”竟能研制成世界性科技成果,并在四十多年后得到资本社会认可而获得西方大奖?呵呵!不知这是对历史的肯定还是对现实在嘲弄!
下面摘转屠呦呦的获奖感言:
“我在北京大学的学历是国家培养的,后来进修也是国家培养的,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 ?“对我来讲,我们到底把世界上一年几亿人发病却无药可治的疾病问题解决了,我觉得这是最欣慰的事情,”屠呦呦还说,“现在国际上认可,我觉得也是为国争光” ,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原来,“三无”科学家还有如此浓厚的国家属向意识;原来,屠呦呦还有如此强烈的集体荣誉观念;原来,她的服务理念还根植于上个世纪;原来,她身上体现着那一代人真诚、朴实、精细和不屈不挠的优良品格。于是,我有所感悟,这不就是我的父辈和他们那个群体遗留给后人们的高贵品质吗?这不就是现代版的中国贵族吗?谁说中国没有贵族?中国的贵族一直存在着,只是他们的高贵不是靠金钱和财富堆砌,他们是以自己人格、道德和精神力量践行着中华民族最优秀、最高贵的品德而已。屠呦呦和钱学森等无疑是那个群体中最为杰出的贵族!
于是,我有所释然,不再为浮躁低俗而伤感,不再为堕落颓废而生愤。事物的渐进衍变总有其历史缘由;真理和谬误自有其认识过程。泥土浆不住黄金的原色,乌云盖不了太阳的光辉。风雨之后便会蓝天白云!
如此,我便对诺贝尔奖有了些许的好感,华夏中国不是“丰乳肥臀”,而是品德高尚、精神尊贵的。只是世界被蒙了双眼,未能发现、未被发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