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要求:
一、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虚词: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部分 文字
一、文言读音
(一)多音字(字形相同而读音不同的汉字)
(二)异读字(随时间推移读音变化或者古音中有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不读了)
1、破音异读 例如:铁骑突出刀枪鸣“骑”读Jì
沛公欲王关中“王”读wàng
2、通假异读 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
秦伯说“说”通“悦”
3、古音异读 (多为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姓氏等)
例如:墨子又称墨翟dí 燕yān国 吐蕃bō
尉迟yǜ chí 可汗ka hán 羽扇纶guān巾
二、通假字(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通假字的原则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
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异同:
“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通假”是本有其字,在写文章时又借用某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
三、古今字、异体字
(一)古今字:说—悦 孰—熟 舍—捨
(二)异体字:有些汉字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常用者为正体字,余者为异
体字
第二部分 文言实词
一、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一)词义扩大
例如:“雏”《说文解字》:“鸡子也。”本义指小鸡
现指幼小的鸟或者幼儿,以及未定型的最初形式 “雏形”“雏鸟”
“苦”《说文解字》:“大苦,芩也”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
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
“好”原指女子美貌,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
“秋”《说文解字》:“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
大为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二)词义缩小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今义一般指肚子饿,程度减轻。
“禽”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吾有一术,五禽之戏” 今词义范围缩小为专指鸟类“家禽”“飞禽”
(三)词义转移
“涕”古义指眼泪;今一般做鼻涕
“走”古义为跑,逃跑;今是步行的意思
“慢”古义是怠慢;今指速度缓慢,与快相对,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口,属名词;
今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属动词
(四)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明哲保身”原为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今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今指听话,顺从。
(五)偏义复词
《石钟山记》:“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的“深”“浅”是反义词,此处
只取“深”的意思
二、一词多义
“食” ①吃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吃的食物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拿东西给人或动物吃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通“蚀”“月盈则食”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江水又东
权,然后知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将军身被坚执锐
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使动用法
6、意动用法
7、为动用法
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高考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2-1-12
————————— 高效演练 ————————— (2016·浙江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16分 )
琅嬛福地记
[明 ]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 ① 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 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 . 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 异之。老人问茂先曰:“ 君读书几何? ” 茂先曰:“ 华之未读者,二 十年内书,若 . 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 老人微笑,把茂先 臂走石壁下, 忽有门入, 途径甚宽, 至一精舍, 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 何书? ” 曰:“ 世史也。 ” 又至一室, 藏书愈富。 又问:“ 何书? ” 老人曰:“ 万国志也。 ”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 有署篆,曰 “ 琅 嬛 福地 ” 。问老人曰:“ 何地? ” 曰:“ 此玉京、紫 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 指二犬曰:“ 此痴龙也,守此二千 年矣。 ” 开门肃 . 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 . 未闻,如《三坟》 《九丘》 《连山》 《归藏》 《 梼 杌》 《春秋》诸书,亦 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
为停信宿
.. 而出,谓老人曰:“ 异日裹粮
.. 再访,纵观群书。 ” 老人笑不 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 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疒 台伫视,望石再拜而 . 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 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 痣。读书三十乘 . ,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 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 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 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开门肃 .
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 .茂先为停信宿 ..
而出 信宿:两三天。 C .异日裹 . 粮 .
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 .读书三十乘 .
乘:车。 [解析 ] “ 开门肃茂先入 ” 的 “ 肃 ” ,形容词作动词,意为 “ 恭 敬地引入 ” 。
[答案 ]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 ????? 茂先坐与 . 论说 而世又不与 .
能死节者比 B. ????? 若 . 二十年外书 若 .
望仆不相师 C. ????? 多所 . 未闻 较秦之所 .
得与战胜而得者 D. ?????
望石再拜而 . 去 毕礼而 . 归之 [解析 ] A . 两个 “ 与 ” 都是介词, “ 和,跟,同 ” 的意思。 B. 前一个 “ 若 ” 是连词, 意思为 “ 假如, 如果 ” ; 后一个 “ 若 ” 的意思 为 “ 好像 ” 。 C. 两个 “ 所 ” 都是 “ 所 ” 字结构, “ 所 ” +动词, 构成 名词性短语。 D. 两个 “ 而 ” 都是连词,表承接。
[答案 ]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 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 的形象呼之欲出。
B .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 自尊大的道理; 《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 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 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 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 体现了“记”叙议结 合的特征。
D . 张岱行文善于渲染, 笔墨传神:说老人, 则有“枕书石上卧”; 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 发人深思。
[解析 ]文中议及 “ 嬴氏焚书史 ” ,只是为了说明世间已无大量 六国书籍, 同洞山 “ 此中有全书, 并不遗只字 ” 形成对比, 强调洞山 密室藏书之丰富, 而非选项中 “ 旨在批评秦王赢政焚书坑儒, 导致典 籍损毁的行为 ” 。
[答案 ]C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浩非人世所有。 (3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4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高考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2-1-13
————————— 高效演练 ————————— (2016·课标全国卷Ⅲ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19分 ) 傅 珪 , 字邦瑞, 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 授编修, 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 《大明会典》 成, 迁左中允。 武宗立, 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 瑾恶之。 谓 《会典》 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硅修撰俄以 《实
录》 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 ..
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 珪 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 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 中旨下部, 称大庆法王与圣旨 并。 珪 佯不知,执奏:“ 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 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
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
... 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 印, 珪 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 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 珪 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 春秋二百 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 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 极陈时弊十事, 语多斥权幸, 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
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 归三年, 御史卢雍称 珪 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 隶,以示优礼。又谓 珪 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 珪 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 毅。
(节选自《明史 ·傅珪传》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多所糜费 /镌与修者 /官降珪修撰 /俄以
《实录》成 /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 /右侍郎 /
B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多所糜费 /镌与修者官 /降珪修撰 /俄以 《实录》成 /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 /右侍郎 /
C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多所糜费 /镌与修者官 /降珪修撰 /俄以 《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 /右侍郎 /
D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多所糜费 /镌与修者 /官降珪修撰 /俄以 《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 /右侍郎 /
[解析 ]“ 镌 ” 意为 “ 削职 ” ,其宾语为 “ 官 ” , “ 镌与修者 官 ” 不能断开,排除 A 、 D 两项。 “ 进 ” 是古代官职升迁用语, “ 左 中允 ” 是官职名, “ 进左中允 ” 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 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 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 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 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 ]“ 土地、户籍 ” 是户部掌管的职事。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 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 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
B .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 有争端, 上奏增多; 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 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 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 . 傅珪守正不阿, 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 他都能坚持己见, 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 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 虽有言官 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 .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 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 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解析 ]“ 他仍坚持离职 ” 错,文中说权幸 “ 矫旨令二人致 仕 ” , “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 ,说明造成傅 珪 离职的原因,一 是权幸的逼迫,二是皇上不采纳言官的请求,而非傅 珪 的 “ 坚持 ” 。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5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5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抓住句中三个动词 “ 陈 ”“ 斥 ”“ 嫉 ” , 即可译出大 意。 “ 权幸 ” 为名词,译为 “ 受宠的权贵 ” ; “ 嫉 ” 译为 “ 痛恨 ” 。 (2)“ 刚直忠谠 ” 是并列结构, “ 谠 ” 可推断为 “ 直言 ” ; “ 请如雍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分类指导
1.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
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
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设置错误的方法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古诗鉴赏题10大解题规律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
(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
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亮。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诗词鉴赏十读法古诗词鉴赏十读法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作为全国考查基础语文能力的高考,每年都必考此项内容,题型由客观选择转向主观表述,命题由一统天下的全国卷,到2004年的全面开花,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日臻完善,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里我们从十个方面谈谈古诗词的赏读。
一、读题目
做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2006?湖北?14)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006年?福建?10)李商隐《端居》(注:①端居:闲居。)告诉读者诗作内容是闲居生活中的情与景。(2004全国Ⅱ?16)张籍《秋思》则写诗人在秋天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2004?北京?12~13)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读好诗题,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二、读作者
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如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2004?浙江?16)《菩萨蛮》,(2005?福建?10)《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4?天津?16)《听蜀僧弹琴》,(2002?全国?17)《春夜洛城闻笛》】,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代表王维,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诗歌风格为王安石所激赏的中唐著名诗人张籍,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在当时称最的王湾,以及标新立异,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沉痛的晚唐诗人陆龟蒙,还有花间词派代表欧阳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因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尚书”的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宋祁等等。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
例如:(2006?北京?12)陶渊明《移居》第(2)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抓住陶诗的特点及其一贯的思想主题,结合诗中具体诗句,明了作者情感,那么这里田居生活的乐趣也就不难表达了。
三、读背景(注释)
对于高考中的诗作背景,我们不易把握,这里的读背景也即读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例如:(2006?辽宁?16)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点明了作诗时期,
由此可推断出大的写作背景,被贬黄州,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闲暇时读书作诗,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可见其胸襟之开阔。读诗从背景着手,便于把握作者情感,作品内容主旨。
另外补充一点,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如:(2006?北京?12)第(2)问中明确指出:“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2006?天津?16)“‘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中的“边塞景象”,这些都是我们易于把握,有助于我们答题的重要信息。
四、读体裁(题材)
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弄清诗歌的体裁,我们可以更好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讽喻诗,是嘲讽和揭露落后或丑恶现象的诗歌,它直接表现诗人鄙视、轻蔑和嘲弄的感情态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手法上,或借用比兴,将嘲讽和讽刺的现象具体为诗的形象,给以辛辣的讽刺,或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用漫画式的手法加以渲染。讽刺诗的要求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读者认清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
田园诗。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主要描写美好的田园景色和悠闲的村庄生活,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对田园生活的出色描写,被称为田园诗人。其他如南齐谢眺,唐代孟浩然、王维等。田园诗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寄寓着诗人的情思,有的还表现了不满现实的愤怒情绪,有的讴歌农村生活的恬静,但有的也流露出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山水诗。以山水景物为题材的诗歌。它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表现祖国山河的千姿百态,往往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有的还能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山水诗并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观描绘,往往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种情绪,也就是说往往是借景抒情的。不管以描写山色水光闻名的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还是其他诗人的,往往如此。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庐山瀑布》、张继《枫桥夜泊》。不同的山水诗里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同的格调。
哲理诗。表现诗人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诗句之中。如:苏轼《题西林壁》、陈毅《冬夜来咏青松》。
五、读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2004?福建?16)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这里对诗的意境作了简要分析,这种意境主要是通过凉床、月影、梧桐等意象表现出来的。 古诗词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梧桐、杜鹃鸟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则代表游子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六、读内容
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诗作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例如:
(2006?全国卷Ⅰ?12)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从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骰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诗人以游戏的笔调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溶于言表。后两联写了作者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弄清这些内容就不难回答问题了。
七、读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特点是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风格有关。如李白诗自然,王维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例如:(2005?全国卷Ⅱ?1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诗的语言质朴无华。(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白居易诗作的典型风格。)
八、读手法。
古典诗词中关于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在《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要求之一。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含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2006?福建?10)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故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的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在读手法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名词术语。
九、读情感
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要从诗词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2006?全国卷Ⅱ?12)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十、读主题(思想内容)
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
忧国伤时主题,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主题,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悲苦。
另外还有生活杂感,主要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一般来说我们将这十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高分技巧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高分技巧!
【基础须知】
古典诗歌的分类(一)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 ,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 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重点梳理】
诗歌鉴赏中常见人物艺术形象总结
1.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4.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5.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6.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难点再现】
诗歌鉴赏的行话术语
1.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明暗结合 正侧结合 粗笔勾勒 白描工笔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 。
3. 表现手法:赋、比、兴 抑扬变化 铺陈描写 象征 衬托 对比 想象 联想 照应 渲染 铺垫 。
4. 篇章结构: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 。
5. 思想感情:迷恋 忧愁 惆怅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仰慕 激愤 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
6. 作用: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