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作文园地
求职简历
党团工会
演讲致辞
领导讲话
总结报告
文秘知识
合同范本
法律文书
节日庆典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个人简历
入团申请
入党申请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文书写作文秘知识新闻报道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
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3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是关于采访提问技巧的学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便是我们常讲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着名记者和作家,以采访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名扬天下,被誉为“世界政坛采访之母”,曾因采访**而为中国人所熟知。上世纪70年代,法拉奇先后采访过30个活跃在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中有声称“不接受单独采访”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有“最神秘莫测的领导人”阿拉法特,有自诩为“一句话整个世界就能爆炸”的利比亚元首卡扎菲,有“带着冷漠和怒气生活,怀疑每天都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的约旦国王侯赛因等。从这些人物的地位、名气和特点中,可以想象采访之难,然而,法拉奇不但一一完成了采访,而且把前南越“总统”说得痛哭流涕;伊朗国王巴列维当着她的面表示要摒弃女色;基辛格则后悔地说,接受她的采访是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法拉奇尖锐犀利的提问技巧。她对这些政要人物的采访技巧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并学习借鉴的。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充分准备,不同凡响的开场 如同高明的棋手重视开局,法拉奇的采访都有一个别致的开场。她曾说:“我的秘诀是开门见山,把气氛打开。例如我去问霍梅尼前早就知道他是独裁者,于是我开场就说: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这种开门见山式的问法,单刀直入,迫使对方做出防御性反应,揭下人物面具,逼视其真实面目。采访阿拉法特这个“神秘莫测的人”时,她这样开始的:“人们常常谈论您,然而对您却一无所知……”这句话既陈述了事实,又点出了矛盾。而在采访**时则从**的生日谈起,将严肃话题注入在轻松自然的交谈中。 这些开场并不是灵机一动的小聪明,而是法拉奇刻苦劳动准备的结晶。在采访前一两个月里,她总是阅读大量的有关材料并作出相应的笔记,尽可能地熟悉与采访有关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及其他情况,精心设计采访程序。她说,采访前准备工作的紧
4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张程度,“简直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每一次访问,都是对她的“智慧和政治敏感的挑战,是不可能重演的事件,是消耗灵魂的一次人类实践。”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既予又取,巧妙处理矛盾 法拉奇说,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争。探寻真相的过程是不断解决秘密与透明这对矛盾的过程。矛盾冲突在法拉奇的采访中随处可见,构成她采访提问中的锋芒。当那些政坛要员出于某种动机不愿讲明真相或闪烁其辞时,法拉奇总能使之无法绕过问题。在采访基辛格时,她没有放过“基辛格是尼克松的助手,几乎比总统更出名”这一事实。她先是抛出这一事实,即“予”,抛砖引玉,使得基辛格虚荣心膨胀,说出自己“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的话来。另一方面,法拉奇总是带着她的立场和感情投入采访,她与采访对象之间经常出现思想观念的矛盾,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回避矛盾,她甚至故意设置矛盾。在采访伊朗国王巴列维时,双方就专制民主问题激烈争论,交锋中法拉奇一层层揭去了巴列维假民主的外衣,把他真专制的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追根究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当那些政界精英对法拉奇的尖锐问题虚与委蛇、回避躲闪加以敷衍时,法拉奇决不姑息模棱两可的回答,也决不会给对方任何逃跑的机会,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采访对象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 例如采访阿拉法特时,抓住“是否对约旦和黎巴嫩宣战”、“巴勒斯坦的边界在哪里”等关键问题两次提问。 再如采访基辛格时,基辛格因为担心泄密而拒绝谈越南问题,当法拉奇提问几次后,基辛格终于发出了警告:“够了,我不想再谈越南了!”法拉奇便从美国与阮文绍之间的停战谈判切入提问,使问题深了一步,逼得基辛格第二次警告:“请您不要再叫我谈越南了。”而法拉奇却激发式地问:“很多人认为您和尼克松接受那个协议实际上是对越南的投降,对此您也不愿意谈吗?”问题又深入一步,基辛格第三次发出警告:“我坚决彻底地抵制投降的说法,真的不要再谈论越南了。”坚韧不拔的法拉奇见目的尚未达到,机智地以守为攻缓和了一下,把话题变成更大的主题“战争”与“和平”上,似乎从越南问题退却了,可谈了几句,马上又伸向主题:“基辛格博士,那么关于越南战争您有什么要对我说的?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反对过越南战争。”一句话将问题深入
5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了一大步,逼得基辛格不能不对此表态了。法拉奇层层逼进的提问最终迫使基辛格就越南问题发表了见解。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巧设机关,分解问题“请君入瓮” 当采访对象正面拒绝时,她会采用迂回法,由远及近,引人落入圈套。比如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得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当直接问他时,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个说法,法拉奇就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她先问:“你出身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如此一来,阮文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奢华,已昭然若揭。采访基辛格时,基辛格讳言使美国处于尴尬境地的越南问题,在法拉奇直接询问“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会选择谁?”没有得到回答后,她又把问题分解,提问到:“您喜欢黎德寿吗?”得到肯定答案后,她又奋起直追:“跟阮文绍的关系,您也作同样的评价吗?”基辛格谨慎的言辞中流露出他和阮文绍的关系已不能用“亲密”来评判。他的回答,已不难使人预见美国以后在越南问题上将要采取的态度。 看过法拉奇的《采访历史》一书的人总能感受到书中放射出的“法拉奇”精神力量,她尖锐的提问、刨根问底的追击、毫不客气的挖掘,从不同侧面向采访对象包抄靠近,采访不断深入具体,浑和圆满,如同一个舵手稳健地掌握着采访的“航行”方向,避开险阻,巧妙迂回地奔向“航行”的目标——采访的成功。
6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2013.3.29
[ 日期:2010-05-31 | 作者: 李霞 ] 【大 中 小】
-
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是关于采访提问技巧的学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便是我们常讲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 意大利女记者,作家。1929年6月29日生于 佛罗伦萨。她1950年任《 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 战地记者...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和作家,以采访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名扬天下,被誉为“世界政坛采访之母”,曾因采访**而为中国人所熟知。上世纪70年代,法拉奇先后采访过30个活跃在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中有声称“不接受单独采访”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有“最神秘莫测的领导人”阿拉法特,有自诩为“一句话整个世界就能爆炸”的利比亚元首卡扎菲,有“带着冷漠和怒气生活,怀疑每天都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的约旦国王侯赛因等。从这些人物的地位、名气和特点中,可以想象采访之难,然而,法拉奇不但一一完成了采访,而且把前南越“总统”说得痛哭流涕;伊朗国王巴列维当着她的面表示要摒弃女色;基辛格则后悔地说,接受她的采访是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法拉奇尖锐犀利的提问技巧。她对这些政要人物的采访技巧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并学习借鉴的。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充分准备,不同凡响的开场
如同高明的棋手重视开局,法拉奇的采访都有一个别致的开场。她曾说:“我的秘诀是开门见山,把气氛打开。例如我去问霍梅尼前早就知道他是独裁者,于是我开场就说: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这种开门见山式的问法,单刀直入,迫使对方做出防御性反应,揭下人物面具,逼视其真实面目。采访阿拉法特这个“神秘莫测的人”时,她这样开始的:“人们常常谈论您,然而对您却一无所知……”这句话既陈述了事实,又点出了矛盾。而在采访**时则从**的生日谈起,将严肃话题注入在轻松自然的交谈中。
这些开场并不是灵机一动的小聪明,而是法拉奇刻苦劳动准备的结晶。在采访前一两个月里,她总是阅读大量的有关材料并作出相应的笔记,尽可能地熟悉与采访有关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及其他情况,精心设计采访程序。她说,采访前准备工作的紧张程度,“简直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每一次访问,都是对她的“智慧和政治敏感的挑战,是不可能重演的事件,是消耗灵魂的一次人类实践。”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既予又取,巧妙处理矛盾
法拉奇说,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争。探寻真相的过程是不断解决秘密与透明这对矛盾的过程。矛盾冲突在法拉奇的采访中随处可见,构成她采访提问中的锋芒。当那些政坛要员出于某种动机不愿讲明真相或闪烁其辞时,法拉奇总能使之无法绕过问题。在采访基辛格时,她没有放过“基辛格是尼克松的助手,几乎比总统更出名”这一事实。她先是抛出这一事实,即“予”,抛砖引玉,使得基辛格虚荣心膨胀,说出自己“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的话来。另一方面,法拉奇总是带着她的立场和感情投入采访,她与采访对象之间经常出现思想观念的矛盾,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回避矛盾,她甚至故意设置矛盾。在采访伊朗国王巴列维时,双方就专制民主问题激烈争论,交锋中法拉奇一层层揭去了巴列维假民主的外衣,把他真专制的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追根究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当那些政界精英对法拉奇的尖锐问题虚与委蛇、回避躲闪加以敷衍时,法拉奇决不姑息模棱两可的回答,也决不会给对方任何逃跑的机会,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采访对象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
例如采访阿拉法特时,抓住“是否对约旦和黎巴嫩宣战”、“巴勒斯坦的边界在哪里”等关键问题两次提问。
再如采访基辛格时,基辛格因为担心泄密而拒绝谈越南问题,当法拉奇提问几次后,基辛格终于发出了警告:“够了,我不想再谈越南了!”法拉奇便从美国与阮文绍之间的停战谈判切入提问,使问题深了一步,逼得基辛格第二次警告:“请您不要再叫我谈越南了。”而法拉奇却激发式地问:“很多人认为您和尼克松接受那个协议实际上是对越南的投降,对此您也不愿意谈吗?”问题又深入一步,基辛格第三次发出警告:“我坚决彻底地抵制投降的说法,真的不要再谈论越南了。”坚韧不拔的法拉奇见目的尚未达到,机智地以守为攻缓和了一下,把话题变成更大的主题“战争”与“和平”上,似乎从越南问题退却了,可谈了几句,马上又伸向主题:“基辛格博士,那么关于越南战争您有什么要对我说的?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反对过越南战争。”一句话将问题深入了一大步,逼得基辛格不能不对此表态了。法拉奇层层逼进的提问最终迫使基辛格就越南问题发表了见解。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巧设机关,分解问题“请君入瓮”
当采访对象正面拒绝时,她会采用迂回法,由远及近,引人落入圈套。比如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得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当直接问他时,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个说法,法拉奇就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她先问:“你出身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如此一来,阮文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奢华,已昭然若揭。采访基辛格时,基辛格讳言使美国处于尴尬境地的越南问题,在法拉奇直接询问“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会选择谁?”没有得到回答后,她又把问题分解,提问到:“您喜欢黎德寿吗?”得到肯定答案后,她又奋起直追:“跟阮文绍的关系,您也作同样的评价吗?”基辛格谨慎的言辞中流露出他和阮文绍的关系已不能用“亲密”来评判。他的回答,已不难使人预见美国以后在越南问题上将要采取的态度。
看过法拉奇的《采访历史》一书的人总能感受到书中放射出的“法拉奇”精神力量,她尖锐的提问、刨根问底的追击、毫不客气的挖掘,从不同侧面向采访对象包抄靠近,采访不断深入具体,浑和圆满,如同一个舵手稳健地掌握着采访的“航行”方向,避开险阻,巧妙迂回地奔向“航行”的目标——采访的成功。
本文内容继续:<上一页 -="" 1="" -="">上一页>
本文来自: 记者网(www.jzwcom.com) 详文参考:http://www.jzwcom.com/jzw/73/445$2.html
本文来自: 记者网(www.jzwcom.com) 详文参考:http://www.jzwcom.com/jzw/73/445.html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主要是记者为了收集跟新闻素材相关的资料而进行的
一种调查研究工作。所以记者提问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这次新
闻采访的完美与否。在一线的采访记者要开始重视跟受访者的交流
互动,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采取切实可行的采访方式,根据新
闻事件的具体情况设计访问问题,同时要主动创造条件给大家营造
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最大限度的获取需要的信息,收集更加丰富
的材料。由于采访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所以提问是获取信息的最主
要的方式,记者要事前设定好需要提出的问题,讲究访问技巧,注
重采访的心理,尽可能的挖掘出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同时也和访
问者建立一种良好的谈话环境。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
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
默寡言。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
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
的目的和效果。结合近几年的工作体会,在学习新闻前辈的经验时,
对于提问技巧方面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要准备充分
做好准备工作是成功采访的必备环节,尤其是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与受访者没有事前约定,一切都存在着变化,所以做好准备工
作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在采访中存在着无穷变化,所以这也被称为
“面对面的战斗”,记者跟采访对象进行一场斗智斗勇的思维交锋。
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
么要这么做?这些都要在采访前做好提问准备,还要尽可能通过各
大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网络等渠道多获取一些资料,多查、多看、
多思考,明确采访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准备的
问题写成文字提纲,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避免临阵手忙脚乱。记者
要写一份简明扼要的提纲,注明顺序和采访重点。艾丰同志曾对记
者提问提出了6个“不要提”:第一是所提问题不宜太宽范围太大,
切忌用一个问题让受访者说出所有信息;第二是不要涉及受访者不
明白的问题,可不提就尽量不提;第三是带有暗示性的问题不要提;
第四是没有意义和目的的问题不可提,此问题过于轻率;第五是硬
生生的问题不提,避免受访者用“是”“否”等简单词汇回答;第
六是审问式的问题不要提,对方会产生不好的心理反应。
二、要注意提问方式。
在我们的实际新闻采访中,记者通过什么样的问题来恰到好处的
问出所需要的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采访不同知识
层次、不同年龄段和在不同的场合中提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样的回
答效果等。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曾写了一本书,名叫《新
闻报道与写作》,该书中,他把作者提问划分为2种形式:一种是
开放式提问,一种是闭合式提问。前者主要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范
围较广,比较抽象,具有概括性,句句都不受严格的限制,受访者
可以自由的发挥;后者主要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简单具体,对回答
内容有意地限制,受访者回答时需要仔细思考后才能作答,不能自
由发挥。例如,一位记者在采访时政新闻时可以这样提问:“请你
谈谈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学习活动体
会好吗?”或在采访某企业管理者时:“你对你们的企业在发展上
有什么新的见解?”这都是开放式的提问。其好处就是采访对象可
以回答的内容不受限制,比较自由,可发挥的地方比较多,内容也
由他自己组织,这样采访的场面氛围轻松、活泼,娓娓道来。当然
了,此类问题也还是有它的限制之处,就是这类问题比较适合文化
知识水平较高、社会阅历丰富的采访对象,像企业领导、某领域的
专家或科学家等。相反,记者在采访农民、工人和社区干部时,此
类问题就显得不合时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提问,做到一个一个地
问,一点一点地挖掘,比如记者在采访儿童的访问中想了解一个优
秀中队的事迹,可问以下的小问题:“你们中队有多少队员?”“你
们最近开展了些什么活动?”??通过这样的小问题,孩子们回到
起来也没有困难,关于优秀的典型事迹也随着一个个问题展现开
来。采用这种闭合式的提问方式经常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由于
记者可以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受访者需要一一回答,在一问一
答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就浮现出来了。总的来讲,这两种提问方式
各有所长,开放式提问多用于缓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闭
合式提问方式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追溯情节和验证事实。有一
句谚语说:“只要我们顺着河流走,就能发现大海。”我想,只要我
们努力探索,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提问方式,灵活
运用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自然能够获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三、要尊重采访对象,寻找采访突破口。
“不愿谈”是新闻采访中几乎人人都会碰到的“拦路虎”。“不愿
谈”的现象背后,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名人或特殊背景者,有的为
避免曝光、有的怕出名而不愿谈;普通群众,有的因表达能力差、
有的对某些事件有抵触心理而不愿谈??遇到这种情况要把“尊
重”放在首位,变换方位思考,真正理解对方,才能打破局面,变
被动为主动。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一、通过对采访对象进行恰当的
赞许,使对方对记者产生好感,改变态度,继而打开话匣子;二、
在采访发问时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对象发问,
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三、在提问时兼顾双方,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
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
启迪。也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想,观众最想知道什么信息,会对他的
哪些感兴趣。四要尊重对方风俗习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
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
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应
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会面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场
合也在不断变化,遇到的事情也各种各样,采访的新闻事件也在随
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基于采访对象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使得记
者必须随时准备应付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组织采
访问题,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和做出应变策略,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
理性处理,掌握采访工作的主动权。总之,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
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
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
道任务。(作者单位:运城市广播电视台)政法论坛商界论坛商界
论坛政法论坛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作者:崔继英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21期
摘要 采访是新闻人员的一项日常工作。能通过采访看出记者的能力水平,它同时也是记者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好的采访能让双方心情愉快,事半功倍。和各种各样的被采访者交流时,怎样提高采访的效率,双方能够深刻交流,是很大的难题。一篇优秀报道的出世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和事后完美的撰稿。因此,这就需要记者掌握高超的提问技术和良好的素质来认真对待每一次的采访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 准备;技术;采访;提问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09-02
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能力就是采访。此行业需要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采访对于一篇好的报道是多么的重要。采访的实现需要人们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它包括采访双方的思想沟通和信息传递。好的采访能看出记者的能力还能展示个人风采魅力,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人们所推崇的。由此可见精湛的提问技术对记者是非常的重要。
身为记者,怎样才能精彩的提问而且受人们喜爱呢?
1 目的明确,清楚自己自想要知道什么信息
记者需要记得从广大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知道人们渴望了解什么,只有奔着这个方向提问,报道出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并且做到采访深刻且有思想内涵;若出现冷场现象或者开场白也必须围绕主题,这样才能完美的完成任务。
2 现场采访的准备工作举足轻重
若采访双方沟通交流顺利,那么采访无疑是成功的。所以,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比如,提前通知被采访者在采访时可能被问的问题,让被采访者有准备的应答,以防出现一些尴尬情况。众所周知,付出和所得是成正比的,记者充分准备了访问就会顺利圆满的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简洁并且通俗易懂,这样广大听众听起来才会舒服,毕竟报道就是给群众听的。
3 提问时要有逻辑很重要
与所有的道理很相似,提问也需要层层递进,这样就容易很自然的被接受。有逻辑性就是遵从人们普遍的思考习惯,比如按照时间顺序来提问事情的发展,或者由目的找原因,按一定的次序发问。这样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若被访问者故意偏离主题时,采访者能及时发现并且回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采编手记,
程世来 约4241字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作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诸如采访的内容与步骤、提问的重点与方法、观察的范围与场景、访问的人群与重点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还需要同时进行多种采访方式,如动态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寻求和接近新闻源所从事的一切调查研究与访问活动。这种采访活动,一般应包括寻找新闻对象、发掘新闻背景、提问观察与验证事实。各种采访形式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实施采访活动的具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诸如个别访问、现场观察、座谈分析、参加会议、蹲点解剖、查阅资料等等均为常用的采访形式。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如何提问,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这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和谐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耐烦、死板生硬,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要取得采访的最佳效果,记者必须循序渐进。采访前要对采访工作做好安排、谋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再去进行交流,观察与现场分析。在记者的诸项采访活动中,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问的技巧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正面提、二是侧面问、三是反面激。提问采访的基本形式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形式范围比较广泛,被采访者说此曰彼不受拘泥,可以泛泛而谈。比如,某记者采访时政新闻时提问:“请你谈谈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学习活动体会好吗,”或者,采访某企业时提问:“你对你们的企业在发展上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两例提问形式都是开放形式的。对方所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范围比较广泛,回答者可以无拘无束,脱口而出,这样可以使采访的气氛活跃、协调,既可说此,又可曰彼。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记者要获得实质性的内容难度较大,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又称定向式提问或限定式提问。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单一、一针见血。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比如,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实践的重点是什么,首期学习实践的范围,哪些属于首期学习实践对象,这种提问比较尖锐,一般都能回答出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这种提问形式往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一般来说,采访提问多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提问形式。前者多用于缓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后者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追溯情节和验证事实。从开放式提问开始,这样可以沟通感情,尽快造就一种和谐气氛,然后直接切入,进行闭合式提问,这样可以提高采访速度,尽快了解和掌握新闻素材。既能及时地抓住事物特点,又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用这样的素材写出的新闻才会准确,生动,有个性、有深度,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精品。
采访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采访提问中的语言与方式是否规范,是关系到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新闻工作者需高度重视。新闻采访提问是一种艺术,笔者认为采访中记者发问技巧应该是:首先要把握主题。记者的每次采访都具有一定目的性。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般来说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始终遵循采访目的的预定范围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都应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其次要巧用启发。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
预期的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丰收的效果,记者的发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巧启发、少追问,越是咄咄逼人连续发问,急于求成,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是事与愿违。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的启发、方法得当,有时可以在一个被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多条新闻。可见,巧用启发是新闻提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三要和蔼求教。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有少数的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访中来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其实不然,持这种态度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常会造成被动局面。记者在采访时就座也很重要,首先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所以,在采访发问时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四要积极引导。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有顾虑、有隐私和记忆不清的时候,记者万万不可产生急躁情绪,相反要耐心说服,边等待边引导,以巧妙的引导艺术来打开被采访者思想顾虑的闸门,唤起清晰的记忆,对方才会把问题和内容和盘托出。五要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当时的思想、情绪、感情、顾虑,习性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而使对方为难而产生反感。六要语气平和。记者提问的语气非常重要。同样的问题,问话态度过于严肃冷淡,提问生硬呆板,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甚至形成敌对情绪而影响采访。为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记者在提问时注重语气的平和,首先与对方造就一种自然随和甚至亲密无间的氛围,对方才会回答干脆,畅所欲言。七要验证求实。在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实验证。但这种验证必须自然、巧妙,最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不要把一大堆问题一下子都摆出来让对方无从答起。有经验的记者遇到这种情况是自己心中有数,根据提问的进程、气氛与环境,恰到好处地逐一进行验证。这就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万万不可盲目、急躁,死板生硬。八要态度热情。新闻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要努力营造一种友好合作而又相互支持的气氛。这样才会及时切入正题,采访到较多的新闻素材。
其次、怎样去观察呢,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要全面真实地掌握事实的真相,必须调动多种手法展开全面进攻。观察采访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采访形式。观察采访包括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两种。对这二者的观察采访都必须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社会环境的观察要求有三点,一是观察它的特征,二是观察它的细节,三是要抓住它实质性的东西。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必须注意它的特征点,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范围就更广阔了,诸如花草树木、建筑设施、生活什物以及临时发生的地震、海啸等等无奇不有。但观察的方法和重点一般不外以下三种:一是观察形态。无论是天然的风景,还是人工的静物都有一定的形态、一定的大小、一定的气势,这些都是首先映入眼帘的观察重点。再就是观察自然环境中静物的质。这里包括静物的质地和质感。质地是指静物的结构性质,大楼是钢筋水泥结构,办公桌是木质结构等等,这些都属于观察注意的质地。同时还要注意观察静物质感,比如铁是凉的,棉花是软的,石头是硬的等等。只有全面观察并掌握了静物的质地和质感,描摹出来的静物,才会逼真,犹如伸手可触到实物一般。这样的作品会更形象、更生动,甚至赋静物以感情,让静物现出精、气、神,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之效。
第三、怎样去比较呢,比较,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运用的采访方法。为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记者需要边采访边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点,不断深化采访,以此来捕捉更新鲜、更重要、更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和重要性的素材。比较的重点,一是比政治上的重要性。一般采访都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新闻素材,这时,记者就要充分进行联想比较,首先用政治标准比一比这些素材中,哪些素材或问题分量重,甚至能在社会引起反
响或震动。有时可将本次采访与过去采访中发现的相近或相反的素材进行比较,以便从中发现分量较重政治性较强的重大题材。二是比受众的普遍性。这种比较方式的原则,就是以受众的意愿和广度为原则,或者说是以广大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新点的普遍性为尺度来进行比较,以便发现受众性比较强的新闻素材。三是比时效上的接近点。新闻采访除了突发事件和会议之外,一般都不是当日发生当日采访的。因此,采访中必须时刻注意捕捉时效上最新、最近的新闻素材,通过比较,弃旧图新。必要时,也可凭借时效上的最新素材为由头,采访新近一路事件或历史事件,使之构成新闻。这种以最新时效为由头的采访方法,往往可使历史事件起死回生。这种采访也是新闻记者的一大基本功。
为了采访效果,记者出访时有的要“全感采访”。所谓“全感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运用“全感采访”不仅可以获得新闻事件及人物活动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捕捉新闻事件、人物形象、活动情节甚至能透析出崇高的思想境界。“全感采访”的目的,就在于发掘和掌握事实的真相。因此,记者必须亲自深入现场,亲自感受,这样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第一手材料。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是门学问,一门艺术。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记者需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引导广大新闻记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采访队伍。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采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作者系本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