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要是美、日、欧)纺织产业的发展,及其产业升级转
型与中国的比较
当今世界纺织业调整的趋势是:
发达国家(美、欧、日)——技术密集型的纺织业,产品侧重流行性、变化性、高质量、高附加价值,特别是高技术纺织品;
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韩国、香港、台湾等)——资本密集型纺织业生产、经营中高档纺织产品;
发展中国家(东亚、东南亚、南亚)——以纺织初加工中低档大路产品为主,出口大批量常规产品。
中国纺织产业的升级转型:
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在高成本、汇率波动加大、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充满种种不确定因素的2011年,纺织业发展的压力更是超乎此前。首先是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特别是棉花、化纤等主要纺织原料价格持续走高,甚至出现了剧烈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企业流动资金出现紧张状况。还有,近几年中国纺织行业都出现过阶段性和季节性的“用工荒”现象。这些都对纺织工业加快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质量效益创新型产业转变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破解路径,很多企业都选择了品牌塑造。这也是业内的共识,“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实现从“服装大国”到“服装强国”的转变,必须扶持真正的大品牌。品牌创新绝不仅仅是产品设计,而是从面料、辅料到设计、工艺,乃至渠道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与此同时,除了苦练内功外,并购也成为企业优势互补、借力提升的途径。
以提升科技水平为“竞争利器”, 我国服装工业缝制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服装科技水平在全球仍然比较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指出,要在未来十年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国到纺织服装强国的转变,首先就要成为纺织服装科技领先的强国,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中国纺织业转型升级要牢牢抓“微笑曲线”的两端,即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在制造环节中选择提升和转移,着力提高产品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打造国际化展览品牌,未来10年,中国要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纺织强国的重要标志是纺织科技强国和纺织品牌强国。中国纺织境外展融入国际展览平台、走品牌之路是大趋势。围绕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的纺织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附加值行业,鼓励将大量劳动力从传统制造业转移至生产服务业,实现产业升级。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面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高阳县务实创新,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科学发展之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第一,搞好产业布局;第二,实施质量监控。从棉纱原料上入手,从重打击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在印染后整方面狠抓整改,全力更新改造生产设备;第三,促进节能减排;第四,加速对接京津。京津产业梯度外移和“南资北移”步伐的加快,为调整优化纺织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拓展了广阔空间。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共同作用下,我国服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开始由被动走向自觉。
第一,成本上升制约行业发展,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彰显。 2010年,棉花价格非正常高速上涨导致纱线、面料等服装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上升。在棉花价格带动下,化纤、羊毛、羽绒、茧丝等各种原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特别是羽绒价格涨幅达历史均价4倍,大大增加了产业链价格传导压力。用工荒、通胀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2010年服装行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20%以上。
提高科技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才能消化各种不利因素。今后纺织业要以创新驱动,紧紧抓住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纺织工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面建设科技强国、品牌强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强国4大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创建设纺织强国的新局面。
第二,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国际合作成为热点
我国服装产业经历了30年粗放型发展,形成了稳定的规模基础和强大的加工能力,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经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行业深刻意识到,转变增长方式是未来我国服装产业保持并发展国际竞争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唯一道路。追求数量增长只会导致大量重复建设,使得同质化恶性竞争难以改善,从而造成产业资源的大量无效利用和浪费。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生产合作、产品合作、设计合作、营销合作乃至品牌合作、资本合作,国际化服装企业将越来越多,中国服装行业国际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第三,品牌推进更上一层楼,品牌生态见雏形
在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紧缩后,2010年我国服装外销订单迎来恢复性增长,内销订单也因内需市场回暖和新兴市场兴起而出现爆炸式增长,订单在企业、区域间的择优分配不仅增强了一批加工企业打造加工品牌的信心,也助推中国自主服装品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服装企业无论是品牌运作,内部管理,人才储备,全球视野等,都在向国际一流服装企业看齐,打造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个自觉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行动。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要是美、日、欧)纺织产业的发展,及其产业升级转型与中国的比较
当今世界纺织业调整的趋势是:
发达国家(美、欧、日)——技术密集型的纺织业,产品侧重流行性、变化性、高质量、高附加价值,特别是高技术纺织品;
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韩国、香港、台湾等)——资本密集型纺织业生产、经营中高档纺织产品;
发展中国家(东亚、东南亚、南亚)——以纺织初加工中低档大路产品为主,出口大批量常规产品。
中国纺织产业的升级转型:
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在高成本、汇率波动加大、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充满种种不确定因素的2011年,纺织业发展的压力更是超乎此前。首先是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特别是棉花、化纤等主要纺织原料价格持续走高,甚至出现了剧烈波动,
1
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企业流动资金出现紧张状况。还有,近几年中国纺织行业都出现过阶段性和季节性的“用工荒”现象。这些都对纺织工业加快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质量效益创新型产业转变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破解路径,很多企业都选择了品牌塑造。这也是业内的共识,“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实现从“服装大国”到“服装强国”的转变,必须扶持真正的大品牌。品牌创新绝不仅仅是产品设计,而是从面料、辅料到设计、工艺,乃至渠道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与此同时,除了苦练内功外,并购也成为企业优势互补、借力提升的途径。
以提升科技水平为“竞争利器”, 我国服装工业缝制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服装科技水平在全球仍然比较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指出,要在未来十年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国到纺织服装强国的转变,首先就要成为纺织服装科技领先的强国,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中国纺织业转型升级要牢牢抓“微笑曲线”的两端,即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在制造环节中选择提升和转移,着力提高产品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打造国际化展览品牌,未来10年,中国要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纺织强国的重要标志是纺织科技强国和纺织品牌强国。中国纺织境外展融入国际展览平台、走品牌之
2
路是大趋势。围绕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的纺织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附加值行业,鼓励将大量劳动力从传统制造业转移至生产服务业,实现产业升级。
面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高阳县务实创新,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科学发展之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第一,搞好产业布局;第二,实施质量监控。从棉纱原料上入手,从重打击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在印染后整方面狠抓整改,全力更新改造生产设备;第三,促进节能减排;第四,加速对接京津。京津产业梯度外移和“南资北移”步伐的加快,为调整优化纺织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拓展了广阔空间。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共同作用下,我国服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开始由被动走向自觉。
第一,成本上升制约行业发展,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彰显。
2010年,棉花价格非正常高速上涨导致纱线、面料等服装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上升。在棉花价格带动下,化纤、羊毛、羽绒、茧丝等各种原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特别是羽绒价格涨幅达历史均价4倍,大大增加了产业链价格传导压力。用工荒、通胀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2010年服装行业用工
3
成本普遍上涨20%以上。
提高科技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才能消化各种不利因素。今后纺织业要以创新驱动,紧紧抓住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纺织工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面建设科技强国、品牌强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强国4大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创建设纺织强国的新局面。
第二,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国际合作成为热点
我国服装产业经历了30年粗放型发展,形成了稳定的规模基础和强大的加工能力,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经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行业深刻意识到,转变增长方式是未来我国服装产业保持并发展国际竞争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唯一道路。追求数量增长只会导致大量重复建设,使得同质化恶性竞争难以改善,从而造成产业资源的大量无效利用和浪费。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生产合作、产品合作、设计合作、营销合作乃至品牌合作、资本合作,国际化服装企业将越来越多,中国服装行业国际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4
第三,品牌推进更上一层楼,品牌生态见雏形
在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紧缩后,2010年我国服装外销订单迎来恢复性增长,内销订单也因内需市场回暖和新兴市场兴起而出现爆炸式增长,订单在企业、区域间的择优分配不仅增强了一批加工企业打造加工品牌的信心,也助推中国自主服装品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服装企业无论是品牌运作,内部管理,人才储备,全球视野等,都在向国际一流服装企业看齐,打造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个自觉行动。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5
试比较主要发达国家13
试比较主要发达国家【G7】和发展中国家【BRICS】的经济开放度 1617420061 曹文轩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开放:
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经济开放度的内容应包括经济开放政策和经济开放结果,因为经济开放政策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开放与否、经济开放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而经济开放结果集中体现了一国与外界经济交流的结果,是所有经济开放因素的综合结果。最后,经济开放是一个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经济开放度应包括一国与外界经济活动的双向结果。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分析。
从这个表中能得出,:第一,发达国家的经济开放度普遍较高,排名前5位的全部是发达国家或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排名普遍偏低。第二,综合得分排名与经济结果和政策开放度排名相关性较强,一般综合排名较高,其他两个排名也比较高,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智利综合排第3名,经济政策开放度排第1名,经济结果开放度却排第13名。而且从表中可看出我国的经济开放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与世界发达国家
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的经济开放度能从一定程度上代表金砖五国为主的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度,而表中的美国等国家能代表G7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度还是存在着差距,只不过差距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不断的缩小。
金融开放程度越高,对应的经济开放程度就越高,两
者之间正相关。李种(1998)认为要衡量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必须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三个方面着手,可见,金融开放度是衡量经济开放度的一项
①包群、许和连、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
验研究”,《世界经济》200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探析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探析 2006年8月
第22卷第4期
消费经济
CONSUMERECONOMICS
Au昏2006
Vo1.22No.4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
口尹清非
(中南大学数学院,长沙410075)
构探析
摘要:本文探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指出西方国家居民的消费结构与我国存在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吃
穿用等消费资料的比重较低,居住消费的比重比较高,医疗保健和教育消费支出的比重较低,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消费的比重
较高.文章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大力增加公共教育投资和公共医疗投资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保证其落实,加大城镇廉租房
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等..
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质量;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F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82(.2006)04—0089—05 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费结构相对
合理.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借
鉴他们的有益经验,对于我们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
费领域,提高消费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
1.吃穿用支出比重低
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作为最 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食物消费只占较小比重,一般 只有15%左右.以2002年的数据为例,美国的食物 支出(包括食品饮料烟草三项,下同)在总消费支出 中的比重只有9%,日本为17.73%,英国l3.2l%, 法国(20o3年)17.71%,德国15.77%, 加拿大13.88%,澳大利亚13.96%…?,可见这些国 家吃的比重都比较低.发达国家不仅食物消费的比 重较低,而且在消费支出结构的排序上,食物消费支 出已由第一位下降为第二位,第三位甚至更后.例 如,仍以2002年数据为例,日本,法国(2003年),加 拿大的食物消费支出排在第二位,德国排在第三位, 英国排在第四位,澳大利亚排在第五位,美国排在第 六位.食物这种最重要,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的消费 退出第一大支出的位置,标志着消费结构发展到了 一
个更新的阶段.
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新特点,还表现在其衣着 和用品的消费支出比重也较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 中衣着支出的比重一般只有6%左右甚至更低.以 2002年的数据为例,美国是5.03%,日本4.97%,德 国6.21%,法国为4.5%(2003年),英国6.56%,加 拿大5.24%,澳大利亚4.04%1214.另外,家庭设备 及用品支出的比重也很低,一般不到7%.以20o2 年为例,美国为5.08%,日本4.18%,德国6.802%, 法国5.93%(2003年),英国6.73%,加拿大6.67%, 澳大利亚5.73%L11215.这些国家吃穿用三项加起来 所占比重还不到30%,其中美国为l9.1l%,日本 26.88%,德国28.80%,法国28.14%,英国26.50%,
加拿大25.79%,澳大利x~_23.73%E11214-215.
发达国家在消费结构上的这些特点,表明这些 国家居民生存需要早已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有足 够的支出用于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消费上,显示出一 种高层次的消费结构.
相比之下,我国到200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还有36.69%,农村45.5%J】?,比发达国家吃穿用 三项之和还高很多.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居民恩 格尔系数比发达国家高很多,说明我国居民和发达 收稿日期:2006-06-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3BJY076). 作者简介:尹清非(1958一),男,湖南洞口县人,中南大学数学院副教授,博士.
89
国家消费结构还有较大差距.恩格尔系数高,居民 花过多的收入用于食物这种以生存资料为主的消 费,必然影响其他更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消 费,影响消费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再看吃穿用这三 项支出的比重,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还有 52.39%[2]
,
农村居民为55.65%[2]117,和发达国家
相比差距也很大.食品,衣着和用品这三项主要是 实物消费资料,这部分消费比重高,反映了消费结构 还处于以实物消费为主的较低的层次.实物消费的 比重过高,也会影响劳务消费的比重提高,而劳务消 费主要是发展和享受消费,所以这又影响发展和享 受资料的比重上升,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层次的
上升.
2.居住消费支出比重较高
住房是一种既重要又昂贵,且十分耐用的消费 品,它的数量和质量最能反映物质消费生活的丰裕 程度和质量.在发达国家,大多数人住房都比较宽 敞舒适,许多人还有别墅式私人住宅.这时的住房 已经不是仅维持生存需要意义上的住房了,而是带 有发展和享受消费的性质.因此,发达国家居民的 住房支出比重较大.以2002年数据为例,上述发达 国家住房支出比重一般占到20%左右.最高的是日 本,达到了26.42%,最低的是美国,为17.13%,德国 为24.87%,英国17.18%,法国24.08%(2003),加 拿大23.40%,澳大利亚20.57%D]214.上述发达国 家居民住房支出在消费结构的序列中基本上都排第 一
位,成为最大的支出项目.住房消费支出比重的 上升并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表明发达国家居民的住 房消费需求已得到较好的满足,物质消费水平已达 到较高水平,生活已经达到舒适享受的阶段.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虽然近十多年来居住消 费水平提高很快,城镇居民在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 后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居住消费的比重也有很大上 升.例如,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的比重为 10.18%,农村居民为14.49%,但和西方主要发达国 家平均约22%的居住消费支出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特别是,我国城镇居民近几年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导 致住房支出大幅增加,这种支出的增加,并不能代表 居住质量的提升,而且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已买不 起房.农村居民虽然居住比重较高,住房面积也比
较大,但住房质量并不高,相应的居住设施也不完 善.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居住消费和 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3.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较低
9O
发达国家的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一般比较低.例 如,以2002年数据为例,日本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 重为3.71%,德国为4.23%,法国3.73%(2003),英 国1.48%,加拿大4.55%,澳大利亚5.06%LlJ2,基 本上都不超过5%,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美国.2002 年美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高达17.58%,成为美 国居民第一大消费支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医疗服 务高度市场化造成的.美国是唯一没有全民社会健 康保险的发达国家,政府主要只是帮助老人,低收入 群体,失业人员,残疾人以及印第安人等少数民族这 样一些弱势群体L5J1.因此,美国大部分人的医疗 保健主要是靠自己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此外,美国 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居民消费水平高,非常重视自 身的身体健康,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很高.而美 国政府又对医疗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准人制,这就导 致了医疗保健服务的价格高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 较高.在其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由于有较完备的 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居民的医疗保 健支出大部分由政府承担,由私人支付的医疗保健 费用比较低,平均只有3.79%.在这些国家的消费 支出结构的序列中,医疗保健支出基本上是排在最 后的.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英国的医疗保健支出 的比重非常低,只有1.48%,还不到排在倒数第二的 日本的一半.这主要是由于英国有非常完善的国家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对全体公民提供免费医疗,政府 负担了国民医疗保健经费的90%以上.所以,英国 居民消费结构中医疗保健支出是如此之低,这也是 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产物.其他发达国家的医疗 保健制度,既不象美国那样高度市场化,主要由个人 承担,也不象英国那样高度福利化,基本上由政府包 办,而是以政府为主,个人为辅,所以这些国家的居 民医疗保健支出一般都比较低.发达国家居民医疗 保健支出较低,但享受的医疗保健服务却不低. 我国目前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 费支出的比重都上升很快,到2005年城镇居民医疗 保健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达7.57%,农村居民也达到 了6.58%,均高于除美国外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好 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居民的医疗保健 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 在进行市场化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过多地将医疗 保健支出交给个人负担,而政府没有承担起应有的 责任,造成医疗保健价格上涨过快,普通居民医疗保 健支出的负担过重,已超过一些家庭的承受能力. 4.交通通信,娱乐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较高,教育
消费支出比重较低
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是衡量生活现代化程度的一 个重要标志,是现代高科技对消费生活渗透的主要 领域.发达国家交通通信支出的比重都比较高.以 2002年数据为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交通通信 支出比重平均为15.88%,最高的是英国,为 17.64%,最低的日本,为13.17%,美国14.O1%,德 国17.38%,法国17.O1%,加拿大17.29%,澳大利
亚14.55%[11215.交通通信支出比重较高表明生活 现代化程度较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满足程度较高. 发达国家娱乐文化教育消费的支出比重较大, 一
般都占到了10%以上.例如,日本为11.92%,美 国12.03%,德国10%,法国9.66%,英国13.89%, 加拿大12.13%,澳大利亚14.53%[11215.娱乐文化 教育支出主要是发展和享受资料,是高层次的消费. 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中娱乐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 较高,说明发达国家居民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满足程 度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居民教育支出的比 重却很低.其中法国最低,只占0.63%,最高的美国 为2.41%,德国也只有0.71%,英国1.19%,加拿大 1.26%,澳大利亚2.27%~t]2ts.因此,发达国家居民 消费支出中娱乐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虽然较高,但 主要是高在文化和娱乐上,教育支出在娱乐文化教 育支出中所占份额是很低的,其中最高的是美国,也 只有20.03%,而最低的法国只有6.52%,德国为 7.10%,英国8.57%.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由于这些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大量支出代替了居 民在教育上的支出,使居民不必花太多的钱在教育 上.这一点我们从这些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 比重这一国际通用的指标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例 如,美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7% (2000),日本3.6%(2000),法国5.7%(2001),德国 4.6%(2001),英国4.7%(2000),澳大利亚4.9% (2001),加拿大5.2%(2000),世界平均为4.4 (2001).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通信消 费支出增长十分迅速.到2005年,城镇居民交通通 信支出的比重达到12.55%,农村居民也有9.55%. 交通通信支出比重的迅速上升并占较大比重,反映 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通信(主要是通信)方面 需要满足程度虽然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相对其 他消费类别而言差距较小.例如,我国现在已成为 世界第一大手机消费国,手机用户超过两亿户,2005 年手机普及率每百户拥有量有137部L2Jlu. 我国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支出比重也上升很 快.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教育支出的比重过高. 例如,2005年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为1097.5 元,其中教育支出为571.3元,占了52.05%,大大高 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份额.如果考虑到农村居民收入 较低,农村地区文化娱乐生活比城市相差很远,则可 以推断,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在娱乐文化教育中的份 额比城市更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公共财政对教育 的投资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到2003年公共教育投 资还只占当年GDP的3.28%,和世界平均水平有一 定差距.政府公共教育支出长期偏低,学校为了生 存和发展,不得不大幅提高学费.9O年代以来,我国 高校经常性支出中,学费的比重持续上升.1989年 学费占高校经常性支出的3.3%,1995年这一比例 提高到17.2%,2000年更提高到27%[6121.学费的 大幅攀升,使沉重的教育负担落到普通居民身上,这 是造成教育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的主 要原因.现在,在我国许多居民家庭中,子女教育费 用已成为最大的支出,为子女教育存钱已成为储蓄 的第一动机.据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底一次关于
"储蓄目的"的调查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 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不仅如此,居民在 教育方面负担过重,就必然影响其他方面支出的增 加,甚至打乱了一个家庭正常的消费支出,更会影响 消费结构的层次升级和优化.
二,几点借鉴和建议:
1.大力增加公共教育投资支出,调整公共教育 投资结构
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特点我们可以看 出,由于这些国家公共财政在教育上支出较大,虽然 国民教育的水平都很高,但居民私人教育消费支出 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却较低.
最近,全国人大通过了对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各 级政府对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有了很大的改 进.全部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省份农村义务教 育杂费全免,并将在近两年内在全国农村实行这一 政策,这对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但高等教育的学费过高,仍然是许多城 乡居民沉重负担.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现阶段一 个大学生的学费占人均GDP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 高4倍到8倍]踟'.2004年一个大学生平均年学费 要5000元以上,加上生活费等费用,一个大学生一 年要1万元左右.而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 91
均年可支配收入为942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只有2936.4元.高等教育学费过高,超过普通居民 的承受能力,主要是因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不 足所致.因此,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
保证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数量.可借鉴一些国家的做 法,例如通过法律硬性规定教育在各级政府财政支 出中的比重.又如,可对低于某一指标的学生发放 教育券,且越是贫困的家庭发放数量越多.再如,我 国目前在各高校虽然也有奖学金助学金,但数额太 少,享受的学生面太窄,难以解决学生的上学费用. 即使在高校学费较高的美国,都有近一半的学生可 得到数额可观的奖,助学金,不仅可以用它来支付学 费,书费,伙食费,住宿费,还有余额支付其他生活费 用J瑚..因此,政府应在高校设立涉及面更广数额 更多的奖,助学金,使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毫无忧虑 地读完大学.这样才能解决长期存在的公共教育经 费不足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和落实科教兴国的重 大国策.
我国公共教育投资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 合理.这种不合理的表现之一就是,公共教育投资 用于农村和农业的太少,这就导致目前我国的教育 体系中,直接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学校和 专业相对较少.例如,1998年在1022所正规高校中 只有49所是农业院校,约占总数的4.79%,但这个 比重在2002年下降到了2.87%,而2003年则进一 步下降到2.48%.学习农学的大学生比重也越来越 小.1994年为3.97%,2000年为3.27%,2003年为 2.26%,2004年2.1%J.我国有13亿人口,农民 占了全国人口的近60%.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使得 对农业高等教育的需求较大.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中,为农业服务的学校却很少,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现 代化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在农业劳动力中,受教育 的水平远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同时也造成农产品
的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都比较低,这自然就导致了 农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所以农民收人低就不足为 怪了.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增加为农业服务的 院校和专业,特别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一些收费低廉, 技术实用的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进一步加强公共医疗投资,提高消费质量和 人的素质
从上述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分析我们还看到, 医疗保健在很多国家主要是由政府财政及社会保障 解决的,个人所需的医疗保健支出只占很小的比例. 医疗卫生保健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不能作为普通的 92
商品加以市场化,政府在这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 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医疗保健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 国,政府也是首先帮助低收人群体,使他们享受最基 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我国这些年来,公共医疗卫 生支出严重不足.例如,2004年国家卫生事业费支 出仅为854.64亿元-3j2,占当年GDP(136875.9亿 元)的0.62%.加上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过 多过快地市场化,导致了医疗价格上涨过快,许多家 庭难以承受,他们对医疗卫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其中的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 不到.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 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我国名列188位,在 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 状况,政府应该在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方面起主导作 用.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资.在 国家财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公共医疗卫生经费的 使用,首先应该要向低收人群体特别是农村贫困人
口倾斜,保证穷人看得起病,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公共 医疗支出的起码要求.为此,可以考虑由政府在各 级公立医院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帮助这些弱势群体 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当前群众看病难,看 病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投人不够, 迫使公立医院改变公益的性质而进行各种名目繁多 的赢利性经营项目,以保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因 此,政府应该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使公立医院不 必依靠大量创收就可维持基本运转,以保证公立医 院的公益性质.我国目前公共卫生投资不够公平, 突出表现在城乡公共卫生投资的差别上.我国是农 业大国,农村人口近60%,但用于农村的公共卫生经 费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农村医疗卫生的投人不足, 导致农村三级医疗网处境尴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 及性下降.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农村有1/3的乡 镇卫生院基本瘫痪,1/3仅能勉强维持,只有1/3能 够发展,有30%的村庄甚至连卫生室都没有j4.因 此,政府应该更多地将医疗卫生经费投人到农村地 区,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如村级的医务室 和乡,镇的卫生院)的建设投入.
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和医疗保健 支出都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这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是最重要的投资,也是效率最高的投资.我们看到, 发达国家政府都极为重视这些人力资本的投资,无 不投人大量资源.例如,在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 支出中,对人力资源的支出(主要是教育,健康,医 疗,社会保障,收入保障,老人的福利等)占了约三分
之二,其中健康和医疗就占了22.23%.在州和地方
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对教育的支出一般都是最大一 笔支出,要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而长期以来, 我们恰恰是在这两个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 足.其重要原因在于,许多地方政府虽然十分重视 当地的经济增长,但还停留在过去主要用物质资本 促进经济增长的观念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 本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关键性作用.教育作为人力 资本投资需要大力加强的观点,虽然已经为较多的 人接受,但在实际中,重视教育投资却往往难以落到 实处.而医疗保健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并需要大力加 强政府的公共投资,则还没有被许多人认识到,这也 是我国公共医疗保健支出比教育支出更加不足的一 个重要原因,使医疗保健成为政府公共支出中最为 薄弱的环节.因此,要使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人力 资本投资的极端重要性,把重视教育和医疗保健投 资提高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度来认识.把政府的公 共投资从注重物质资本投资转变到更加注重人力资 本投资,从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转变为以人力资本 投资为主.为此,应该在政府公共投资分为人力资 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两大类的基础上,建立一定 的制度,保证这两类投资有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 例如,要象过去安排物质资本投资的重点项目和进 行大规模基本建设那样,安排一些人力资本投资的 重点项目和基本建设,特别是教育和医疗的重点建 设.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村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缺 乏的地方,要特别加强农村和农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例如,建设农村的各级学校和医院,建立覆盖面广泛 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3.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帮助低收入
家庭改善居住条件
我国的住房消费,虽然在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 革以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比 重上升了很多,但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个比重还会呈 上升的态势.我们要制定怎样的住房发展政策,既 能较好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消费需求,又 符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相对缺乏的国情,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在发达国家,都 有比较完善的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各种住房福利和补 贴政策.例如,日本政府每年都要拨出大量的财政 开支用于住宅建设,东京每年都为住宅困难的低收 入户建造"都营住宅",房租只有市场价格的三分之 一
.在美国,对中低收人家庭实行住宅补贴,收入为 所在地区中等收入的80%以下的家庭都可以得到政 府的住房补贴,且收入越低的家庭得到的补贴越多. 此外,政府还对低收人家庭发放住房券,如果住房支 出超过家庭总支出的一定比例后就可以用住房券支 付房租.我国现在的居民住房消费中就出现了一些 低收入者长期住房比较拥挤,条件较差的状况.因 此,政府应该帮助这些低收入家庭得到起码的居住 条件,例如投资建一些小户型的住宅提供给低收入 者居住.经济适用房本来是为了帮助中低收入家庭 的,但现在的情况却有一些经济适用房被高收入者 买走了.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之一,就是高收入者将 自己的收入状况隐藏起来了,形成了信息不对称,而 且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也没 有严格把关.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档次和规格过 高,使其适合一些高收入者居住.因此,政府旨在帮
助低收入者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除了要严格审
查购买者的收入状况外,还要严格限制经济适用房
的面积和档次,以此形成一个高低收入者的自我选
择机制.这样,高收入者就会感到这种住房虽然价
格便宜,但面积不大,档次不高,不适合其居住,从而
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得到廉价的住房.
总之,我们从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分析看到,生
存资料消费比重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
升,实物消费资料比重下降,劳务消费比重上升,是
世界消费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消费结构不
断优化,消费质量不断提高的重点发展方向.消费
结构的这种发展方向,既符合居民消费"高科技,高
层次,高效益,高质量,高速度"的基本要求,也符合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要
求.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oo5)[R].统计出版社,2005—10.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6)[R].统计出版社,2006—5.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oo5)[R].统计出版社,2005—9. [4]USCensusBureau:StatisficalAbstractoftheUnitedStates,http://www.
census.gov/compendia/statab/ [5]周云.从国外医疗保障制度看市场与政府的作用[J].国外医学 一
卫生分册,2003,(4):151—154.
[6]袁连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财政政策选择[J].教育与 经济,2002,(2):19—23.
[7]童大焕.大学学费不能承受之重[N].科学时报,2006—1—3 (1303).
[8]樊桦.农村居民健康投资不足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
察,2001,(6):37—43.
93
发达国家能源安全的主要经验
应该能够推动其它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发展,最
终实现多种能源“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扬长
避短”,推动和支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
发展、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能源安
来有为认为,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在未来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勿庸置
疑,但其关键是制定什么样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措
施,如何协调企业和市场行为,如何看待政府宏 全的主要经验观调控和管理的作用,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和机构 予以保障,如由于信息障碍以及局部经济利益的 影响,某些提高能源效率的对策、措施(诸如改善 能源、电源结构,增加脱硫装置)的实施很难由市
场和企业采取主动,必须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力 杨 光 量,双管齐下。即既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也要 油价暴涨固然对世界经济造成一定冲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受到 基于市场;政府对节能的引导和管理必不可少。 严峻挑战,但人们一直担心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却一直没有发生。世界经济,特别发 另有观点认为,在能源价格改革方面,中国 应该达国家面对油价暴涨能够处之泰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世纪 年代以来发 20 70 借鉴东南亚有些国家的经验,使弱势群体能 够真达国家采取的能源安全措施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替代能源 正享受到补贴。这些国家最近已经或正在取 消的开发明显降低了世界经济对石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使 能源补贴,例如,泰国已经完全取消了对汽油 和发达国家拥有了一种市场干预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在诸多能源安全措施中,这 3 品柴油的补贴。印度尼西亚最近宣布提高国内成 项举措在防范高油价冲击中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是发达国家得以实现能源安全 油价格,并对困难家庭提供每月 美元的现 10 金的主要经验。 补助。中国急需制定针对农民和低收入者的能 源
补贴政策,同时提高国内能源价格,使其与国 际
价格接轨;转暗补为明补,由对全社会的补贴 转 一、提高能源效率为有针对性的补贴。目前的补贴使高收入者收 益
更大—“有车族”获利多,而且排气量越大获 利—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的是以更少的能源获得更多的光、热和交通运输能 越多。上述有针对性的明补,可以采用在国家 预力。世纪 年代以后,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成为发达国家 20 70 算中增加教育和医疗开支的形式。政府应当要 提高能效的主要动力。经过 多年的努力,发达国家提高能效已取得显著进展。按30 求企业为雇员提供基本的劳动保障,应认识到, 1995 年美元固定价格计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生产 1 亿美元产值所消 生产要素价格过低导致贸易顺差增大,提高了人 耗的能源数量,从 年的 万吨石油当量下降到 年的 万吨石油当 1971 2.85 2002 1.88 民币的升值预期。因此,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 [1]量。经济增长对石油能源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了。 是以人为本的政策的体现,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也可以降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避免外汇储备缩 发达国家提高能效的措施主要有以下特点。
以立法形式订立标准。提高能效是一项全国性战略,需要长期规划并且以 1. 水。?
法律的形式保障实施。凡是提高能效工作出色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有关的长期规划
和立法,长期规划提出的提高能效目标、标准和措施建议,往往以法律形式确定下
来,成为政府、国民和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美国 年颁布《全国电器节能 1987
法案》,开始规定电冰箱和冰柜、室内空调机、中央空调机、洗衣机和烘干机等电器
的能效标准和评审要求。年颁布《能源政策法案》,把能效标准扩大到商用和 1992
工业用加热和空调设备、热水设备和电动引擎。日本 年颁布《合理使用能源 1979
法》即《节能法》,制定了一系列能源效率标准并强制实行能源效率标签制度。1998 (根据座谈会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年修订的《节能法》规定实行《领跑者计划》,即把目前国际市场上各种商品的最高
能效作为本国的能效标准,通过向空调机、荧光灯、电视机、复印机、电脑、磁盘设
备、车辆,以及办公室、商店、饭店、医院和学校等建筑物等产品的最高能效标准看
齐,以实现日本对《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年颁布的《合理使用能源和资源 1993
回收利用法》即《节能援助法》,规定了对自愿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和利用回收资源
的企业提供援助的具体方法。德国 年颁布《最大能耗法》,把欧盟有关降温和 1998
冷冻设备最大能耗标准变成国家标准;同年颁布的《能耗标签法》则按照欧盟现有
法律,规定对冷冻设备、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和家用电灯强制实 段,政府支持企业节能的计划可谓五花八门。美国环保局推行为符 行能效标签制度。年通过颁布《节能法》,把 年《隔热法》 合能效和排放标准的产品贴标签的“能源之星”计划,适用范围包 2000 1997 和 年《取暖设施法》等分散法规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补充 1978 括各类电器、照明设备乃至住房、商厦和厂房等商品,参加计划的 了对旧建筑实行锅炉、地板、屋顶和管道改造,以及新建筑必须附 企业约 家。政府对高耗能企业则实行“未来产业”计划,资助 8000
有能源状况证书等新的法律规定。 其研究开发提高能效技术和工序,同时要求企业制定提高能效的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发达国家的政府不仅是节能提高能效 2. “路线图”计划。这项计划的参加者主要是农业、铝业、化学、林产 政策的制定者,而且还承担了率先垂范的责任。年美国总统 1994 品、玻璃、金属铸造、矿业和炼钢企业。此外,政府还针对不同规模 以发布第 号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在 年以前把联邦政 12902 2010 的企业,推行“最佳方式计划”和“产业分析中心计划”,帮助企业选 府建筑物的能效在 年基础上提高 ―。到 年为 1985 30%35%2002 择提高能效的技术,并支付相关费用的 。日本从 年开始 50%1998 止,联邦政府建筑物每平方英尺面积能耗已经在 年基础上减 1985 实行《自愿环境行动计划》。参加该计划的有全国 种产业的 36 137 [2]少了 。年美国总统签署了关于减少联邦政府办公设备 17%2001 家组织,来自分配、运输、建筑、外贸、保险等多种行业。参加计划的 待机能耗的第 号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政府机构采购待机能 13221 企业都制定节能和环保的量化标准,并每年接受评估,评估结果公 耗 瓦特以下的产品,在没有这种产品的情况下应采购能耗最低 1 布于众。参加计划的企业的提高能效投资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补 的产品。日本政府为了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要求政 贴,补贴数额可达投资成本的 ,政府为此计划每年预算拨款33% 府部门带头使用天然气、电力、混合燃料的车辆,以及符合新能效 亿日元。日本还引进了美国的“能源之星”计划,在个人电脑、 123 标准的车辆,规定了中央政府部门须在 ―年期间更换20022005
打印机、传真机等产品使用“能源之星”标签。根据 年颁布的1993 辆车的指标,并要求地方政府效而仿之。年颁布的《绿色 7000 2000 《节能援助法》,自愿提高能效的企业都可以申请政府援助,援助方采购法》规定,政府必须率先采购环保和节能的设备。德国政府提 式包括日本开发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工业基金会担保发行债券 高能效工作的目标是在 年以前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年 2010 1990 或政府减免税收。投资购买节能设备的企业,可以任选政府提供的 基础上减少 ,每个政府部门都必须制定本部门的减排方案。30% 减税或加速折旧鼓励。减税金额为设备购置成本的 ,最多不能 7%1999 年德国联邦政府利用迁都柏林的契机,对新建政府办公楼提 超过企业所得税的 ;加速折旧措施允许对所购买设备在第 20%1
年内在正常折旧基础上再折旧设备价值的 。德国采取了以高 30%出了比《隔热法》规定标准低 ―的能耗高标准。 20%50%
税收限制能源消费的措施,其中包括对制造业、农业和铁路运输课 依法落实强制性措施。强制性措施通常是由政府强制执行 3. 征“能源产品生态税”,在机场按照排放量收取降落费等。政府从 法律规定的各种能效标准,主要涉及住宅、办公楼、电器和汽车等 年代以来实行多种住房改造计划,提供利息低于市场利率 ―90 12 方面。美国各州政府都要根据住宅建筑的能效标准,对住宅建筑实 个百分点的贷款,以改造旧房屋的取暖和隔热设施并更换窗户。从行强制认证。《电器节能法案》和《能源政策法案》规定的能效标准, 年开始,对 年以前的建筑进行提高能效的更新和修缮, 1999 1991 也属于强制性措施范围。日本的国际贸易和产业省根据《节能法》, 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 无偿资助。东德地区发展集中供暖系统 15%
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和无偿援助。在工业领域,年 1995 对本国制造和进口的车辆、空调、荧光灯、电冰箱、电视机、电脑、录
德国的产业联合会和占全国工业耗能 的 个产业签署了减 2/3 14 像机、复印机等“指定设备”采取强制性能效标签制度,要求产品在 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自愿协议和承诺,自愿协议的实施得到政府低 销售时必须标明能耗状况。对 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也规 2000 息贷款的支持。燃料效率达到 以上的工厂可以免交矿物燃油 70%定了能效标准。如果制造商、进口商和建筑商不能正确使用能效标 税。德国的汽车产业制定了在 年把车辆平均耗能水平下降到 2005
每百公里 升的自愿承诺,政府则采取对于低能耗轿车减征机 签,或设备达不到规定的能效标准,并拒不执行国际贸易和产业省 5.97
动车辆税等措施予以支持和配合。 提出的整改要求,国际贸易和产业省有权将企业的违法行为公布
于众并且采取处罚措施。德国 年开始在全国为每个家庭强制 1981
安装热力消费表,年把这一措施扩大到东德地区。从 年 1996 1993
开始对所有车辆实行强制性排放标准。年开始对冷冻设备、1998
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电灯和办公设备实行强制性能耗标签制
度。发达国家政府一般要求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任命专职能
效管理人员,定期向政府提交企业能效计划,并接受政府部门或政 二、开发替代能源府委托机构的能效审计。
采取多种财税激励措施。以财政和金融手段激励企业节 4. 石油替代能源是在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能,也是发达国家实现提高能效的主要方法。特别是 年代石油 70 年代到 年代初的国际石油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进一步推动了 70 80
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陆续采取了对燃料油征收高额税收的政 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石油替代能源包括天然气和核能,以及可再 策,对抑制石油消费和鼓励节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汽油为例,目 生能源。其快速发展显著降低了石油在初级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前每升汽油价格中的税收成分在法国高达 ,在德国和意大利达4/5 ―年,石油在世界初级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 下降 19712002 43.6%[3]到 。这一变化进一步降低了世界经济对石油能源的依赖程 35.6%,在日本为 ,在美国为 。在技术和工序复杂、国家不易制 3/42/31/3
度。 定统一能效标准的工业部门,非强制性手段是提高能效的主要手 核能发电是发展速度最快的石油替代能源。发达国家的核能
发电始于 年代后期,大多数核电站建造于 年代末到 年代 50 60 80
初的高油价时期。年核能发电已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2002
国际经济评论 2005.11 - 1224
[4] 取乙醇等项目提供贷款担保,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风场建 国发电总量的 23%,在法国高达 76.4%,在日本和德国也达到
设,以及允许风力发电设备在 年期间完全折旧。德国对风力发电 5 ,在美国为 。尽管 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 30%20%1979 1985 设备的生产实行投资补助政策,补贴额为 。―年,德 17%19982003 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发生使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凸 国曾推行“万太阳能屋顶计划”,为个人和企业在屋顶安装光电 10 显,以及 年代中期到 年代末国际油价长期低迷,使核能发展80 90 池或太阳能设施提供长达 年的低息贷款和无息贷款。日本把石 10
一度放慢步伐,但 年以来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使核能开发重新 2000 油进口税的一部分用作可再生能源项目补贴,为住宅安装太阳能
系统提供低息和为期 ―年的长期贷款。510 抬头。法国把核能发电视为创造就业、带来经济繁荣、减少温室气
以配额制度落实实施方案。世纪 年代以来“,可再生能 4.20 90 体排放和减少能源对外依赖的一种重要途径,注重对公众进行发
[5]源发电配额标准”成为发达国家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主要 展核电必要性的宣传,赢得了大约 美国 公众对核电的支持。2/3
具体方案。这种方案把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总量分解为每个 制定了新建 座核电站的计划,日本也计划在 年以前再兴建3 2010
用电单位的配额,强制消费;同时发行与配额数量相等的“可再生 10 座核电站。
能源证”,以便于配额的市场交易;每年无法以“可再生能源证”证 可再生能源在过去 多年也取得了显著发展。― 30 19712000
[6]明其履行了配额消费义务的企业将受到政府处罚。目前已采用这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期每年的增长速度高达 但可再 。11.1%
种制度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荷兰、丹麦、日本和澳大利亚。 生能源的发展,因其初期成本较高,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激励。政
府干预和激励措施主要有以下特点。
以长期规划明确市场前景。政府制定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 1. 三、建立战略储备标对于明确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前景进而激励企业投资开发可再生
能源,具有重要意义。美国 年制定 《能源政策法》,规定在1992 通过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来防范石油供应危机的风险,是主要 年把全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在全国发电量中的比例在 年 2010 1988 发达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石油储备对于防范 基础上提高 的目标。德国政府则计划把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能75% 国际石油供应风险的有效性已经经历了 次实践检验。年 3 1990 8 源中的比例由目前的 提高到 年的 ,特别是使风能占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联合国对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采取 8%2020 20%
了禁运措施,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供应减少,国际石油价格暴涨。 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在 年由目前的 提高到 。日本政 2030 4%25%
年 月 日,国际能源机构董事会决定综合采取动用储备、 1991 1 11 府在整合原有新能源开发计划基础上,年制定了 《新日光计 1993 需求限制、燃料转换和本土油田增产 项措施,以增加 万桶4 250 / 划》(―年),规定可再生能源与全国能源供应总量的比19942030 日的石油供应量,其中 依靠动用储备实现,成功实现了国际 80%例在 年达到 ,在 年达到 ,开发重点是太阳能、 2010 10%2030 34%油价回落。年 月欧佩克决定采取限产促价措施以后,欧佩 1999 3
风能和垃圾发电。 克综合价从 年 月不足 美元桶的低点猛升到 年 1999 2 10 /2000 10
月中旬的 美元桶。西方国家库存不足、世界经济增长、亚洲经 32 /以立法手段开辟市场渠道。以立法手段强制电力公司购买 2.济复苏、以及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市场的炒作,对国际油价上涨也 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入网,是帮助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克服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欧佩克 次增加产量,但遏制油价上涨的效 3 竞争弱势和获取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德国 年颁布的《电力 1991 果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于 年 月做出动用战 2000 9 入网法》 规定电力公司必须购买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年2000 略石油储备的决定,月中旬以后国际油价出现回落。年美 10 2003
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对于用林业废弃物、垃圾和小水电等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后,国际油价再度猛增。国际油价在多种因素 技术生产的电力,要保证强制入网、优先购买。日本 综合作用下于 年 月 日创下每桶 美元的历史记录后, 年也通过 2005 2002 8 30 70
国际能源机构于 月 日宣布再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要求 个 了《电力设施利用新能源特别措施法》。发达国家一般允许电力公 9 2 26
成员国在 天内每天总共向市场投放 万桶战略储备石油,以 30 200 司把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成本转移到电费中去,或提供国家价
缓和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美国和日本两个战略储备大国也相继 格补贴。
宣布在 天内分别动用 万桶和 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国 30 3000 730 以财税手段鼓励投资和消费。美国 年颁布的《能源税 3.1978 际石油价格应声回落。实践证明,战略石油储备已经成为防范国际 收法》规定,购买太阳能和风能设备的房屋主人,所付金额中的头 石油危机爆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
美元的 和其后 美元的 ,可以从当年须交纳的所 200 30%8000 20%发达国家建立战略储备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得税中抵免;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潮汐发电技术的项目 依法建立战略储备。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关系到国家安全 1.
的重大问题,有关国家一般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美国战略石油储 投资总额的 ,可以从当年的联邦所得税中抵免。年颁布 25%1979 备的建立主要依据 年 月国会通过的 《能源政策与保护 1975 12 的《能源税收法》规定,可再生能源设备投资可以享受 年加速折5 法》。日本主要依据 年制定的《石油需求与供应法》、年 1973 1978 旧待遇。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规定,年 月 日以前 1992 1999 6 1 修订的全国《石油协会法》和 年修订的《石油储备法》等法律。 1983 投入运行的风能和闭合回路生物质能发电设备自投产之日起 10 欧盟国家主要依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 年制定的《第 1968 414
号法令》(年以第 号法令形式加以修订)。欧洲主要石油1972 425 年之内,每生产 度电能可以免交当年个人或企业所得税 美 1 1.5
分,这一数额在 年已根据物价变动提高到 美分;公共事1997 1.65
业单位、地方政府和农村经营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每生产 度 1
电能,国家补助 美分;企业利用太阳能和地热发电的投资永远 1.5
享受 的低税优惠。此外,美国政府还为利用地热和生物质制10%
国际经济评论 2005.11 - 1225
全国输油管网连接,或将储备基地与工业园区同时建设,缩短储备 进口国德国主要依据 1974 年颁布的《能源安全法》和《石油储备
基地与消费地点的距离。再次,地面油罐仍然是企业储备的主要方 法》。这些立法基本都是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之前制定的。 式,官方储备机构在建立储备基地以外,也租用企业的油罐储备石 确定储备的数量标准。战略石油储备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数 2.
油。美国的 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都集中在德克萨斯和路易斯安 5 量。《国际能源计划》规定,战略石油储备数量的合理标准是 天 90
那两个州的墨西哥湾沿岸,靠近拉美石油供应来源和海港,与炼油 石油净进口量,然而各国的实际储备则根据国情而异,但普遍超过
厂和全国石油管网相连接。储备设施主要利用盐腔。日本的官方战 《国际能源计划》规定的标准。美国是石油生产大国,年美国 2004
略储备有一半存放在 大储备基地,采用了地面油罐、地下油罐、 的联邦战略石油储备量约为 亿桶,相当于 年 天的进口 10 7 2003 57
量,企业储备的石油数量与战略石油储备量差不多。日本石油几乎 漂浮油罐和地下洞穴等多种储存系统;另外一半存放在日本全国 全部依赖进口,对战略石油储备更加慎重,储备总量在 年已 2003 石油协会租用的私营炼油厂油罐中,以便在发生石油危机时这些 经相当于 天的消费量。欧盟国家普遍执行年石油消费量 天 171 90 原油可以及时补充炼油厂的原油供应缺额。德国的石油储备协会 的储备量标准,超过国际能源机构的标准。德国联邦政府储备机构 主要利用盐腔和油罐作为储备手段,其中油罐占储备能力的 石油储备协会和炼油企业的战略石油储备总量在 年已超过1998 ,主要是协会租用的石油企业设施;盐腔占储备能力的 。 60%40%
天的消费量。 联邦储备集中在西北部威廉港附近的盐腔,地点靠近北海沿岸港 100
口,有油管通向全国的炼油厂。 加强政府与企业配合。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不仅需要付出巨 3. 多方筹措储备的资金。融资对于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关 6. 额投入,也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政府不可能完全包揽。调动民 键意义,方式多种多样。政府财税支持的方式包括政府直接出资建 间的战略储备能力,特别是那些与石油进口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炼 设储油设施和购买储备用油、为建设储油设施和购买储备油提供 油商和进口商的能力,实行政企结合,政府控制的方式,充分发挥 贷款担保、贴息贷款,以及对储备设施和储备油的进口免征关税 官方储备和民间储备各自的优势,是发达国家大国的普遍作法。各 等。资金来源或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或来自专项进口税收,或 国战略储备的建立一般都是从企业开始的,以后官方储备比重逐 来自协会企业的交费。战略储备设施建设费和战略储备的石油购
买费一般分账管理。战略储备的经济效益不是优先考虑,只能在保 步上升并超过企业储备。官方的战略储备在大国一般由政府或准
障石油供应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顾及。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开支分 政府机构管理,如美国的能源部、日本的全国石油公团(年已 2002
为战略石油储备设施和战略石油储备石油两个账目管理,前者为 改组为日本石油天然气与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德国石油储备联合
储备基地建设、运行和维护开支账目,也包括研究费用和雇员薪 会等,在奥地利、芬兰、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较
金;后者包括原油购买开支、储运开支、进口关税等。出售战略储备 小的国家则由国营企业代管。企业建立战略储备一般得到政府的
的收入也作为追加预算列入后一账目。年代中期低油价时期, 财税支持并接受政府核查和依法支配。建立战略储备的企业为主 90
美国曾出售一部分战略石油储备,以降低储备开支。日本全国石油 要炼油商和石油进口商。官方储备一般是原油储备或以原油储备
公团可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利息由政府支付。同时,企业建立 为主,企业战略储备则以油品储备为主。官方储备一般存放在大型
战略石油储备,可获得购买石油的低息贷款。储备设施的建造、保 战略储备基地,企业储备主要集中在各炼油厂和进口商的罐区。
养和维修所需资金依靠冲绳银行和开发融资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 确定石油储备的种类。战略储备的品种一般都是原油与油 4.
解决。德国所有石油进口商和炼油商都是石油储备协会会员,协会 品兼备。油品储备具有在危机发生时快速做出反应,立即弥补消费
的资金全部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会费按企业的市场份额缴纳。在 市场缺额的优点,但储备成本较高。原油储备的成本一般较低,但
石油危机发生时,各企业有权获得协会提供的与其市场份额同样 其应急效果取决于储备基地与炼油厂之间的运输条件,以及储备
国的炼油能力。因此,石油战略储备的品种只能根据国情而定。美 比例的石油供应。德国也曾于 年提出出售全部联邦储备的方 1997
国具有大量经济适用的盐腔可以作为原油储备设施,尽管油品未 案,以减少政府对战略石油储备的开支负担。 达到完全自给,但拥有比较充足的炼油能力,还有发达的原油运输 选择储备的分配方式。各国动用战略储备的方式各不相 7. 管网和海运系统,可以保障储备原油顺利运往炼厂,因此选择了全 同,大致分为通过市场分配和依靠行政手段分配两种做法。美国的 部储备原油的方式。日本有充足的炼油能力,全国 大储备基地 10 《能源政策与节约法》规定,战略石油储备的分配基本依靠市场完 比较均匀地分散在全国各地,运输方便,因此官方战略储备也全部 成,即以招标购买方式把原油拍卖给出价最高的购买者。美国采用 是原油。但作为万全之策,日本企业也储备了大量油品。德国每年
这种方法,既是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也是由于石油购买商数量 大约 的油品需要依赖进口,因此只能选择以油品储备为主的 30%
战略。石油储备协会的战略储备 均为油品。60% 巨大,采取行政手段分配比较困难。但是,为了防范市场分配可能
建设适宜的储备设施。战略储备设施的建设都是根据本国 5. 出现的缺陷,《能源政策和节约法》也规定,在“极端情况”发生时, 条件,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但一般考虑以下原则:首先,充分利用 能源部长有权决定 销售量的买主,销售价格为市场价格的平 10%
本国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或利用盐腔、洞穴、岛屿等建立储备 均值。德国也是以拍卖方式分配联邦战略储备,对价格没有限制。 基地,或建立地下储油罐和海上浮动油罐,以便节约建设成本,节 但日本认为,以拍卖的方法分配储备只能引起价格上涨,因此采取
约使用土地,提高储备设施在防泄漏、防地震、防污染等方面的安了带有更多政府干预色彩的做法,即按照各炼油商的市场份额分 全性。其次,充分考虑运输便利因素,或选址靠近油港、炼油厂或与 配战略储备,特别是对那些配合通产省监督市场石油流量、参加通
国际经济评论 2005.11 - 1226
产省石油信息体系的炼油商给予优先分
配。官方储备石油的销售价格为同类原油 在动用储备时的离岸价格与进口同类原
油所需的费用之合。
世纪 年代初到 年代初的一 20 70 80
轮高油价和两次石油危机,催生了发达国 石油资源开发,只是家能源结构的显著变化、能源效率的明显
改善和能源安全机制的形成。从 年 2000
开始,世界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油价时
期。尽管世界石油资源并不缺乏,但世界 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世界石油剩余产能 中国的过渡性战略的紧张状况,以及世界石油主要产区的政 局动荡等造成近年国际油价上升的基本
因素在短期内不易根本改变,若干年内的 沈骥如 国际石油供求平衡可能继续处于脆弱状 石油只是人类使用的众多能源中的一种。当前世界油价上涨,影响了很多国家的经 态,国际油价也会继续处在明显高于 90 济。探讨石油的供求关系、石油市场的投机行为、飓风、炼油能力等因素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年代的水平。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石油进口 当然是必要的,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眼前的重要利益。中国的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很少,因此 大国,也是一个处于能源密度较高的工业 有人想到要到全球各地去找油。找油能否成功,取决于技术、资金、市场和政治。今年中海 化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摆在中国面前 油要收购美国的优尼科石油公司,其收购条件是优厚、友好的,技术考虑周到,开价也很 的,既有高油价带来的沉重的压力,也有 高,但是没有成功。原因是没有考虑到美国市场对中国不但没有特别的照顾,而且存在着 发达国家为减轻这种压力而积累的丰富 明显的排斥倾向,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去,就必须考虑这个政治问题。 经验。在认真研究和吸取这些经验的基础 由此,引伸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全球的矿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早晚有用 上,加快提高能效、开发替代能源和建设 完的一天,而且矿石能源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并造成酸雨等环境污染,西方国家依靠矿石 战略石油储备的步伐,将有助于把新一轮 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要落实科学的 高油价时期变为中国能源改革和发展的 发展观,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到底应该依靠什么能源,这是一个涉及全局的能源战略 机遇期,加快中国能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 问题。 进程。? 中国各方面的专家,提出了许多解决国家能源问题的建议和对策,诸如:充分利用中
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包括发展煤变油技术和煤矿瓦斯、充分开发中国丰富的水力资源、发
展核电、加强国内的油气的勘探和开采,走出国门到全世界找油、发展燃料酒精和其它生
物能源、发展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节约使用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等。可以说,是“八
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现象表明中国正在探讨形成自己的能源战略。
需要说明的是,战略是分层次、分阶段的。例如,我们有的机构和媒体把建立“战略石
注释: 油储备”看得很重。当然,建立 天、天战略石油储备是很重要的,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 35 90 计算数据来自《国际能源机构统计年 [1] 可供美国石油 多天。但是,应该看到,这只是一种短期应急储备,在发生石油价格因天 100 鉴—―—年燃料燃烧造成的二氧化 19712002 灾、人祸或投机而大幅上涨的时候,在石油供应发生突然中断的时候,这种战略石油储备 碳排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年版,第 2004 是可以用来应急的。但是,这种短期应急储备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石油短缺和最终用 页和 页。II28 II31 完的问题。又如,我们走出国门,到全世界找油,在最近的 年、年也还是需要的,但决 10 20 美 国 能 源 部 网 站 :[2] www.eren.doe.gov/ 不是我们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第一,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已经超过 , 40%femp/resources/exec12902.html. 这个依存度越高,表明中国面临的国际风险越大。第二,国际油价的总趋势是逐渐上升。第 国际能源机构:《年世界能源展 [3] 2004 三,过多地依靠海外石油意味着与其它国家的摩擦会日益频繁。第四,与美国、欧洲、日本 望》,,第 页。200459 相比,我们有保障的海外石油来源最少,因此,中国最容易受到国际油市波动的打击。第 同注,第 页。[4] [3]197 五,战略都要扬长避短。石油恰恰是世界能源之短,更是中国能源之短。中国有丰富的水 国际能源机构网站 年 月 [5] 2003 4 21 力、煤炭、生物能源、风能和太阳能。这是我们的长处。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日 文 章 :Julia Terlinchamp, Nuclear Energy & 到海外找油,只是我们的一个过渡性的中期战略。这个中期战略,是为我们实现解决中国 National Preferences: Germany, France and Bul- 能源问题的长期战略目标——摆脱依赖矿石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建立在新能源 garia. 基础上的产业革命——争取时间和创造必要条件。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在积极开发国
[6] 同注[3],第 410 页。 内外石油资源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和投入去从事新能源产业革命。
矿石能源的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正处于从依靠传统的矿石能源向新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州
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国际经济评论 2005.11 -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