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实质,是一种以美的饰纹和造型来营造吉兆环境,攘除各种民间禁忌,并以此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和对生活的追 求,也包括自然观念、宗教观念生活道德观念的表达和体现
[关键词]吉祥图案;民俗符号;历史文化
喜庆吉祥,福寿平安,是中华民族千古永恒的希望和追求,是一种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吉祥图案丰富多彩,神奇怪异,具 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造型方式上以强调意象美为特色的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造型方式上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与图画同源,相通相融的特征。用“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采用寓意象征性的图形表达某种抽象 思想中国传统吉洋图案尽管种类繁多,但图案的立意却集中在福、禄、寿、财、喜五个热点上。为了用可视形象表现这五大主题,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地运用了体 现这种寓意的视觉图形,如体现“福”这一核心思想的吉祥图案就有“百福图”,“五福和合”、“五福捧寿”、“福寿如意”等,而“福”的图形标志就是:蝙 蝠、佛手、寿星、龙凤等;又如体现“寿”的吉祥图案有“松龄鹤寿”、“人仙祝寿”、“松柏长青”等;而“寿”的图形标志是:松树、柏树、仙鹤、龟、万年 青、寿字、寿星等
中国吉祥图案从题材上大体可以分为六类:植物类:梅、竹、菊、兰、松、牡丹等;动物类:龙、凤、麒麟、狮、虎、鹿、鹤、鱼等;人物类:八仙、麻姑、飞天等;字符类:福、寿、禧、等;器物:钟、磬、珊瑚、如意等;混合
类:花与蝴蝶、南瓜与老鼠、蝙蝠与寿字、镯鸯与莲
蓬等
玉 佛:选取大肚弥勒佛的造型,其实是从一个叫契比
的和尚形象塑造出来的。佛,意译觉者、知者,觉悟
真理之意。亦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正觉
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 弥勒佛在佛教中
被称为未来世佛,有着最慈悲的胸怀,最无边的法力,
帮助世人渡过苦难。弥勒佛以大肚、大笑为形象,有“大
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之说,代表了人们向往宽容、和善、幸福的愿望!
如 意: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头呈灵芝或云
形,柄微曲,供赏玩。表示做什么事情或要什么东西
都能够如愿以偿。童子或仕女手持如意,表示“吉祥如
意”。一根如意插在瓶子上,表示“平安如意”
蟾 蜍: 蟾蜍寿命很长,可以
活到三千年。得金蟾者,无不大富。古代神话传说,月
中有蟾蜍,而这只蟾蜍是嫦娥所变。原来,嫦娥的丈夫
+后羿是一个射日英雄,他从西王母请回不死药,准备
夫妇同吃,嫦娥却偷偷地把药吃掉,奔月而去,谁知她
一到月宫就变成了蟾蜍,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称月为
蟾、蟾宫等
葫 芦: 葫芦是天地的微缩,里面有一种灵气,可以用来擒妖捉怪。庙宇中描绘好神与恶神作战的图画,葫芦在其中是好神的主要宝贝。葫芦上缠绕着兰花,象征着友谊
年年有余,如鱼得水: 鱼跟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如鱼得水”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
布 袋: 布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民间却很看重它。历史上是有一个禅宗方僧,常常背着一个大布袋到处化缘,乞求布施,人号布袋和尚。他死后人们又多次看到过他,所以,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在很多的地方,一般的家庭在布袋里常放些大米,不能让他空着,这样就能求得天地赐食与这一家,有的地方驱除鬼魅的巫师,常常一手拿竹枝,一手拿一个布袋,据说他能把鬼魅赶进布袋化为乌有
鹿: “鹿”与“禄”谐音,所以象征着富裕。一百头鹿在一起,称“百禄”,鹿和蝙蝠在一起,表示“福禄双全”。人们常以“逐鹿”喻意争天下,鹿成了帝位的象征词。有一种白鹿为瑞兽,能活千年,从满五百岁开始,其色变白,成为白鹿。鹿常与寿星为伴,表示长寿。
一路连科: 由鹭、莲花、芦苇组成的图案,“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一只鹭在有莲花、芦苇的湖边,谐音“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成功,仕途顺利
一路荣华:芙蓉花亦称木芙蓉,蓉与荣同音,花与华古时通用,鹭为白鹭,与路同音。寓意行人此去将交上好运,荣华富贵将享之不尽
五子闹弥勒:弥勒佛,佛教大乘菩萨之一。图案为其与五个童子戏耍。取意阖家欢喜,其乐融融
四季平安:月季花或四季
花卉插入瓶中,瓶与平音
同,寓一年四季,月月平
安幸福。
风筝高入云端: 青云,指高空,「青云得路」亦叫「直上青云」比喻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寿星老人、鹿、蝙蝠、蟠桃: 三星,即指福、禄、寿三星。「鹿」与「禄」同音。禄寓财富。蟠桃又称寿桃。「三星高照」寓意幸福、富裕、长寿
童子手持如意骑象上: 象,见「万象更新」题解,骑象与「吉祥」谐音。「吉祥如意」,喜庆吉利之词。如同古时人们互道「万福」一样,互致「吉祥如意」,祈祷合家安康,福禄长久。「吉祥」、「万象」、「吉庆」、「如意」等词为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祝颂之词
三阳开泰:图案由松树、羊、太阳组成。羊与阳同音双关,三羊寓三阳。《周易》以正月为泰卦,泰卦 有三阳 ,故称
蝙蝠衔住两个古钱、寿星、寿桃: 两个古钱,喻「双全」。蝙蝠喻「福」,寿星、寿桃代表长寿。组成图案叫「福寿双全」
蝙蝠、桂花: 桂花的桂与「贵」同音,喻意「贵子」「福增贵子」,便是此种用意的吉祥图
五只蝙蝠围绕篆书寿字或桃:「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还有以寿字和蝙蝠组
成图案叫「福寿万代」
一个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或画和合两仙嬉
戏蝙蝠: 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
「盒」与「合」、「和」同音,喻「和合」。旧
时民间嫁娶,喜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
之意,以图婚姻美满
童子仰望飞来的蝙蝠: 翘盼,急切盼望。「翘
盼福音」又叫「福从天降」。表示盼望获得好
消息
童子抓蝙蝠: 纳,收入、接受、容受之意。
纳福、享福、受福。「纳福迎祥」,吉利词,
寓洪福吉祥相继而来
仙女云中飞舞
散花:「天女散花」又叫「仙女 散花」,
寓意春满人间,吉庆常在
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 麒麟,
传说中的神兽,如龙、凤、龟称为「四灵」。
象征吉祥和瑞。麒麟与玉书、如意组成图案
谓「麒麟祥瑞」、「麒麟如意」
喜鹊、古钱: 古钱,古时用龟甲、齿贝当货币。商周以后,改用金属铸钱。有金、银、铜等,铜质货币俗称铜钱。喜鹊取一「喜」字、钱典「前」同音,「喜在眼前」,喜事在当前也
一龟一鹤:用以比喻长寿。 出处:宋·李曾伯《醉蓬莱·乙酉寿蜀帅》词:“公衮沙堤,归来无恙,有西湖花柳。
两条龙、龙珠等: 龙,「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獾、喜鹊: 獾,哺乳动物,又称猪獾。头尖、吻长,体毛灰色。「獾」与「欢」同音。用獾和喜鹊组成图案喻「欢天喜地
荷花: 一品,古代最高官阶名称。「莲」与「廉」同音,「一品清廉」寓意居高位而不贪,公正廉洁,这是旧时老百姓对清官的赞颂之词
结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设计把自然现象人格化、理想化、计会化,使天人关系成为伦 理、道德、审美的演绎,运用寓意、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或高于现实的联想形态,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主客同归的美 好意境
中国文字结构合乎图案造型法则,笔画长短、疏密,既有变化,又有韵律,加之文字 本身又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特点
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是民间劳动者自己创造,直接表现自身生活、自身情感的民间 艺术,所以它与民族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劳动者民间风俗生活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表现。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伴随着民俗文化 的发展,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踪迹,而悠久的民俗文化又是民间吉祥图案创造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是中华民俗趋吉避凶的传统心态的突出表现。吉祥图案是 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体现。民族原始宗教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并在体现民族文化观念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中,有着大量的反映。中国 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实质,是一种以美的饰纹和造型来营造吉兆环境,攘除各种民间禁忌,并以此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也包括自然观念、宗教观念 生活道德观念的表达和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汉字的来源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他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1】;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是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 ,不是人名。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地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了作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其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时有了好些金、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现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西元前一三○○)以后的商代文字。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 ,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2】。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二”(上)“_-”(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二”是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_-”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不同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虚助字“於”、“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伸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了。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的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是“错画”的意思【3】。“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但物类无穷,不能一一造“文”,便只得用假借字。假借字以声为主,也可以叫做“名”。一字借为数字,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如“其”本象箕形,是“文”,它的名“(收的左半)和一”。而日期的“期”,旗帜的“旗”,麒麟的“麒”等,在语言中与“其”同声,却无专字,便都借用“其”字。后来才加“月”为“期”,加鹿“麒”,一个字变成了几个字。严格的说,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是“孳乳而渐多”的意思【4】。象形有抽象作用,如一画可以代表任何一物,“二”(上)、“_-”(下)、“一”“二”“三”其实都可以说是象形。象形又指示作用,如“刀”字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新疆和敦煌发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注释:
【1】淮南子·本经训》及高诱注。
【2】古代简牍用泥封口,在泥上盖印。
【3】《说文·文部》。
【4】《说文序》[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叙》。容庚《中国文字学》。陈梦家《中国文字学》稿本。
记得分享朋友圈哦!
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
关于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的体会
视频公选课《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主要从 :文化视域下的汉字及其起源 、汉字构形的文化特征 、汉字中寓含的服饰、饮食文化信息解读 、 汉字中寓含的居住文化信息解读 、汉字中寓含的行旅、祭祀文化信息解读 、汉字寓含的婚姻、礼俗文化解读 、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国学文献阅读 、汉字的文化特征与使用规范 、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字与网络语言 这几个方面来讲诉汉字的具体构成。
汉字,也称中文,是与汉语相对应的文字,它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在古文献中被称为“书”、“书契”,到了汉代才有了“汉字”一词,用于指称中国汉族文字。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单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汉字有四千到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国汉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独特工具,汉字对中国和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伟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揭示了汉字的优越性,从而确立了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以汉字中的烹字为例,来解读其中的内涵。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无“烹”,所以它的意义就由另一个字——“亯”(今“享”的本字)来分担了。“亯”当含有“相当、会通”意义时为“亨”—— 现在人们常的“亨通”一词中,“亨”和“通”的意思是相同的。“亯”当含有“烧煮”的意义时为“烹”。“这样,‘亯’一个字就分化成了 享、亨、烹三个字。”笔者据“亯”为“烹”义时的字形猜测,大概表现了“火”在未发明之前的上古时期我们的先祖“茹毛饮血”的饮食状况。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从这两则史料可进一步推测,上古时期的原始居民在食“鸟兽之肉”时,并不是把鸟兽的血肉直接抓在手中饮食,而是概用一些凹形的石器来盛之。此时“烹”的方法主要传说主要是由有巢氏发明的“脍”和“捣”。“脍”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捣”是用石锤把肉捣松散食用,后来“周八珍”中的“鱼脍”和“捣珍”即是这种饮食方法的延续。因为没有佐证,仅为笔者的揣测而已。
“烹”字的出现也大概是人们懂得使用“火”之后的事。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氏“钻燧取火”的神话传说不仅见于上而两则史料中,而且也散见于其他如《白虎通义》、《绎史》和《论语》中,“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火为熟,令人无腹疾。”火的发明与运用,使远古时期的人类的进化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进入了人类文明的新时期。火化熟食,不但人类扩大了食物来源,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延长了寿命。“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可见,“烹”是饮食文化的真正肇端,是人类进入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火之后的主要“烹”法还处于“炮”、“燔”、“焙”、“烙”等原始“石烹”阶段,“炮”把带毛的肉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我们今天所食叫化鸡则是对其继承;“燔,炙也。”就是把肉直接放在放上烤,今天流行于大街小巷的烧烤,是在原始人饮食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佐料而已; “焙”法是先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类于我们今天的各种炒干果;“烙”,是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相当于时下的铁板烧。但这些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烹”。
“烹,煮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烹”是原始社会晚期炊具和调味品发明以后的事。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据西汉刘安《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作釜甑。”三国谯周《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可见,在黄帝之前,先民虽然懂得用火烹食,但紧紧局限于“石烹”,而黄帝发明了炉灶,并且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蒸锅——陶甑,使人们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便产生了。而
黄帝时期的夙沙氏“煮海为盐”,使人类饮食又进入“调”的时代,同时标志着人类真正进入现代意义上的烹饪时代,使华夏民族从饮食上摆脱蒙昧阶段全面迈上了文明时代
我从《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这个视频公选课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语言寓意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语言寓意
剪纸与其他的门类艺术一样,有自己的特殊语言,只有认识了这种艺术形式中蕴涵的特殊语言,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传统剪纸。剪纸的历史悠久,题材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此就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剪纸题材和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借物喻意
剪纸作品中常借动物、植物等形象表达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中国龙是权利、威望的象征,但在剪纸中的龙常常与凤相结合,中国人常用“龙凤呈祥”表示对新人的祝福。“鱼跃龙门”象征着更上一层楼,改变自身命运和前途的飞跃。需要表达延年益寿的主题时,常借用松树、仙鹤、寿桃、寿星等图文。在传统剪纸作品中常用以下植物、动物、器具等借物喻意。
植物类:
石榴──象征多子多孙,多福多寿。
万年青──象征长寿。
松──象征长生不老,富贵延年。
桃子──象征长寿。
牡丹──富丽、大度、美艳,有王者风范,象征富贵显赫。
月季──象征美好、幸福,含有“四季”和“长春”之意。
兰花──象征俊雅高贵且内秀,含蓄柔美。
荷花──洁美、幽雅宁静,比喻纯洁、善良、洁身自好。
梅花──象征清高素洁、深沉、自信。
百合──象征百事合心,百年好合。
瓜果──象征子孙繁多,家族兴旺。
动物类
鹤──象征长寿。
狮──象征威猛、霸气。
凤凰──象征生活美满。
孔雀──象征美好、爱情。
喜鹊──象征喜庆
蝴蝶──象征夫妇好合、情深意长和长寿(碟谐音耋)。
蝙蝠──象征福(蝠谐音福)。
人物类
寿星──象征长寿。
福星──象征福气。
财神──象征财富。
观音──象征生子赐福。
合和二仙──象征婚姻好合。
谐音取意
用相同或相近词音寓意吉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连年有余”,剪莲花和鱼(莲谐音连,鱼谐音余)。“喜上眉梢”。剪喜鹊和梅花(梅谐音眉)。
专题示意
传统剪纸在创作上常将借物、符号、谐音等寓意结合在一起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 表现吉祥如意主题
如龙凤呈祥、大吉大利、喜鹊登梅、鱼跃龙门、五子登科、山羊开泰、一帆风顺、四季平安等等。
表现延年益寿主题
如松柏长青、鹿鹤同春、松鹤延年、寿比南山、八仙祝寿、麻姑献寿、福寿双全,南极仙翁等等。
表现纳福招财主题
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福如东海、金玉满堂、和气生财等等。
表现婚姻恋爱主题
龙飞凤舞、花好月圆、花开并蒂、凤戏牡丹、和合如意、鹊桥相会、百年好合等等。
表现祈子继嗣主题
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天仙送子、榴开百子、鸳鸯贵子、金钟扣蛙、莲花孕子、鼠登烛台、鼠吃南瓜等等。
剪纸被艺术界称为高格调的情感艺术,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剪纸艺术必将愈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定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玉蝉寓意
蝉的形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是十分普通的一种昆虫,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玉石文化中,玉蝉文化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玉石雕刻中,雕刻师们常常用到蝉的造型,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追求君子如玉的境界,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洁身自好,拥有如同蝉一样的高洁和悟性。文人墨客喜欢对蝉的形象进行描写,玉石雕刻家也喜欢用玉石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蝉形象。
玉蝉在古代玉石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受到玉石爱好者的推崇,玉雕师会选择用硬度比较好的玉石进行篆刻,想要在玉石上雕刻出蝉的形象,突出蝉的薄翼,十分困难,所以需要拥有精湛的技艺,才能够将每一个细节部位刻画传神。古代雕刻的玉蝉一般有三种用途:首先是佩戴玉佩,因为古代人十分流行佩戴玉石饰品,称为“玉佩”;另一种是用作帽子上的装饰,称为“冠蝉”,用玉石雕刻成蝉的形状;还有一种是含蝉,这是一种专门放置于死者口中的随葬品。
在古代玉蝉文化中,人们将蝉比喻为重生、高洁等寓意,但是,现在玉蝉雕刻品却更多的是“一鸣惊人”、“腰蝉万贯”、“金枝玉叶”等寓意,从珠宝饰品到小挂件,以及摆件等,玉蝉的形象依旧经常出现。无论是古代玉石雕刻文化,还是现代的玉蝉首饰,所有的内涵都是玉蝉本身的高洁、纯净的气质,以及美好的寓意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