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兰给我的启示
以前我做事总是懒懒散散,不能全神贯注。母亲总说让我专心,我却满不在乎,“反正我都做完了。”直到种了那株鸢尾兰,我的思想才发生了变化。
那株鸢尾兰是同学送给我的,我欣然把它种到了窗边,期待它的美丽绽放。到了第二年春天,家里的花竞相开放。街头的桃李,巷尾的玉簪都别有风韵,而它却仿佛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迟迟不肯摘掉那层羞涩。春意已阑珊,待暮春的雨浇灭了我的热情,不禁有些失落了。
约是一年后的一天,伴着令人断魂的小雨,我呆在家中。只是惊鸿一瞥,便深深为之吸引,颇有些惊讶,那不正是那株鸢尾兰么?那深翠墨绿的叶片间夹杂着星星点点的蓝斑,一朵美得令人惊愕的花正喷薄怒放,五色相间的花瓣像孔雀的翎羽,又像巧夺天工的华裳,那花像一位春酣方醒的娇娘,有些慵懒地露出可爱的笑容,明眸善睐,裙裾轻扬,抖落了一世深情,又有些不食人间烟火。
有些振奋,有些感动。一年的沉默,只在一朝迸发而出。也许在玫瑰海棠搔首弄姿时,她只是一株平凡的绿草,但是当往昔沉淀的泪水与坚守都化为她美丽的妆点,换来的是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她一如既往的努力,换来那令人羡慕的花朵。没想到酝酿两年开放出的花朵,是如此的美艳动人。忽然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缺少的不正是鸢尾兰凝神专注的积累吗?随意的放弃让我毫无收获,不禁有些惭愧。
望着绽放的鸢尾兰,我想到了更多:专注是种子,长出苍劲的树;专注是树,长出明丽的花;专注是花,结出甘美的果;专注是果,带来甜蜜的成就。专注之美正体现在那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灵魂里,也许你不会在短期内获得唾手可得的曼妙,但当你为梦想而专注拼搏时,抬起头,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那美丽的彩虹。我要学习鸢尾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用意志和坚韧去收获学习和生活中最甘美的果。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鸢尾兰”的成长来写自己思想的变化,写出了成长的过程。文章注重细节描写,写鸢尾兰花,细腻传神;还注重修辞的运用,结尾一段排比,既有气势,又引人思考。
绽放出自己的美丽来
河南 韩晶鑫
抬头,望见阴沉沉的云,心情变得很低落;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班长的优秀表现,心中不由得嫉妒了??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那么争强好胜。习惯做人群中的佼佼者,被父母宠,被同学爱,以为自己会很快乐并会一直快乐下去。可是,就在那一刻,我认输了,看着班长被围拢在人群中,自信地说说笑笑。再想想被同学冷落的自己,心中那棵嫉妒的火苗燃起了,并沿着干枯的茅草逐渐恶化。
放学到家,看到仓库后爬到墙上的牵牛花和压在它上面的丝瓜藤,我不禁泛起了遐思:如此美丽高洁的牵牛花怎能甘愿长在丝瓜花下面,是它懦弱还是胆小?带着这个问题,我回到了家。
渐渐地,那株牵牛花被我淡忘了。只记得我再次看到它是在那个下着大雨的傍晚。瓢泼大雨如一把把刀子般射向地面。我撑着伞,站在远处望着那一只即将被大雨“割断”的牵牛花。心中不忍,但却又不敢去帮它。因为它的身体仿佛一碰就会断似的——它是那么脆弱。妈妈在阳台上叫我回家,就在转身的那一刻,我的耳旁响起了非常微弱的“咔嚓”声,我的心一顿:它大概是断了吧。
几天后,我又来到那个地方,想为那株可怜的牵牛花做最后的悼念。可是,眼前的情景
却让我非常吃惊:那株“可怜”的牵牛花躺在地上,但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它不再与高高在上的丝瓜做无谓的攀比,而是围着墙根绽放出了自己的美丽。
那一刻,我懂了,那株牵牛花之所以甘拜下风,不是怯懦和胆小,而是谦虚和伟大。就像我和班长,不一定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做最棒的那一个,只要用心绽放出自己的美丽来,就会赢来别人的赞许??
【点评】
作文选取的角度很新颖,以牵牛花的不攀比写出了一种另类美。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线是写牵牛花,另一条线是写“我”的感情变化。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巧妙地把这两条线索融合在一起,借物寓意,写出了一种不张扬的含蓄美。
我身边的迎春花
河南考生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迎春花生命短暂,没有香味,除了报春,它似乎真的一无是处。我本不屑于这种娇弱的小花,直到那次,我才知道,身边这种小小的黄花,在它柔软的身躯下竟然藏着一颗坚强的心。
早春时节,世间依旧是冬日的一片肃杀的景象,风带着刀子的锋利刮过每一位行人的脸。我顶着风走在上学路上,心里暗咒这鬼天气,随手拉了拉帽子,便更急切地向学校走去。走至转角,忽然一阵风将我的帽子吹去,大叫一声不好,我连忙去追。所幸前方有堵矮墙,上面缠着不知名的枝条,而我帽子才被“拦截”下来。我弯腰捡起帽子,拍了拍上面的尘土,正要转身离去,却被枝条间的点点绿色吸引住了,我不禁凑近些观瞧。原来,是这枝条上新生的芽儿。我有些同情地想:这样冷的天,这花估计要被扼杀在摇篮里了,真是可怜。
没想到,几天后再次经过,那点不起眼的绿竟然延伸至满墙,远远看去煞是喜人。此时天已转暖,它扛过了寒风,在太阳的滋润下必将开出更加骄傲的花。它可真谓是一名先锋,在其他花儿都怯弱地在壳中安眠时,它已经吐出嫩芽,在我身边的角落里悄然宣布春天的到来。
翌日,我再次来到那堵墙前,这里已经变成黄色花海。嫩黄的花儿在风中摇曳生姿,舒展自己的美丽。我惊异于它的坚强,它的平凡,它的温暖,浅浅的黄,是太阳的颜色,温和地拂过我的脸庞,一如记忆中,妈妈的手。
那年车祸,我在黑暗中号啕大哭,是谁的手拉我走出危险,是谁的脸第一个在逆光中出现,是妈妈,是娇小柔弱的妈妈。她狼狈地抱着我,一遍遍地在我耳边呢喃:“不要怕,没事了。”我泪眼模糊地无法看清她的脸,只能用力地抱紧妈妈瘦小的身躯。这个身躯下藏着一颗何等坚强的心,即使风吹乱了她带着泥土的头发,她依然如那些鹅黄的小花般坚强地在风中招展。那手掌中传来的力量温暖有力,我惊异于平时不起眼的目前在灾难中展露的坚强与温暖。
想到这里,母亲的身影渐渐与眼前这片鹅黄的花朵重叠,我的嘴角不禁浮起一丝微笑,然后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满分亮点】托物言志,以情感人。
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面上写迎春花,实际写母爱,使人与物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写景,线索清晰,抓住特征,突出其精神品质;写人,巧妙过渡,写妈妈带给我的坚强与温暖,突出中心。文章语言流畅优美,含蕴深刻,就连题目都采用了比喻句,形象而生动。
同在一个屋檐下
河南一考生
天阴沉沉的,我走在回爷爷家的路上,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次全市的航模飞机比赛,我足足准备了一个月,却还是未能取得较理想的名次,最终被淘汰。我也努力了啊?不比他们做的准备工作少啊?可还是输了,我真的就那么差劲么?
天上的太阳微微露出了头,我到了爷爷家,意外发现院子里多了几株植物,姹紫嫣红,争相吐露着自己的芬芳,只有一盆不显眼的绿色植物摆在门前的屋檐下。我随口问:“爷爷,屋檐下那盆植物是什么花啊?”“哦,吊兰,新买的。”
吊兰?我饶有兴致地想着这个特别的名字,不禁又细细地端详它起来,它可真美啊!从根到叶梢都是绿的。它绿得纯粹,绿得自然,充满着生命的灵动,清翠欲滴的枝叶将生命的本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枝叶开得呈放射状却不杂乱,就像一朵正值绽放时期的花。丝丝缕缕的斜阳从其他花的缝隙里射到这绿色精灵上,祥和、静谧,让人不忍心移开视线。 它长长的叶子顺着花盆向下长着,这时,我发现它的枝叶下面长了好几个小小吊兰,它们乖巧地攀附着主枝,风一吹,像打着秋千的一群孩子,它是这株吊兰生命的延续啊!吊兰缀着那么多小吊兰,会不会很累,很不情愿呢?
我陷入了沉思,不久,在爷爷的帮助下我便知道了答案。吊兰之所以叫做吊兰,它的美在于一个“吊”字啊!垂下的小吊兰是它的负担,也是它的压力。有了压力,才有动力,它才会奋力生长着。这时我忽然发现,尽管它的下面生长着许多小吊兰,但是它的每根茎都是挺拔向上的,直直的。越是有困难和压力,它就越奋力向上生长。
看着吊兰,我想到了自己,同在一个屋檐下,我更多的是得到亲人万般的呵护,而吊兰,连阳光都很少光顾它。却身负重任,依然绿得青翠,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再看看身边笑呵呵的爷爷,它不就是爷爷的化身吗?我忽然有了勇气,生活能因一点困难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吗?不,我要学习吊兰,越挫越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进取,完美自我!我也要满怀希望,更加努力,永不言败!
【点评】
文章以新颖的写作视角征服了挑剔的阅卷老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受:
1.立意新颖而深刻。作者能从一盆普通的吊兰里找寻到不普通的含义,那就是吊兰身负着困难和压力,却尽力展现着自己的美丽。含蕴深刻。
2.托物言志表情感。作者表面写吊兰,其实是用吊兰写自己。从吊兰“吊”字身上,看到了爷爷的形象,也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谈《陋室铭》的虚实写法
谈《陋室铭》的虚实写法 新教师教学6月第6期NewTeacherTeachingJune2011NO.691
【中图分类号】c424.22
谈《陋室铭》的虚实写法
张显锋
(黑龙江省拜泉县三道镇中学黑龙江16470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6-0091-01 中唐大诗人刘禹锡,在其散文《陋室铭》中巧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 法.用语言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短文仅有八十一字,却两次恰到好处地使用此手法,予以表现.达到 了虚实相映,形象活脱,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句式和谐工整,读来铿锵悦 耳,娓娓动听的音乐美.
文中第一处采用此笔法的句式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本句的前半句"谈笑有鸿儒",是作者遵实摹写.因此时的刘禹锡已 久负盛名.天下笔墨场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且又因参与王叔文的 革新运动触怒权贵而名震诗坛.无疑问,与他往来结交的多是文人墨客, 志士豪杰.由此可见,"谈笑有鸿儒"岂能有虚?
有人可能会问:"此时它远贬荒凉的朗州,单身孤影,哪个鸿儒能与他 倾心谈笑呢?实际上,他虽谪居朗州,然诗界好友,革新同道,彼此互相探 望,赋诗答和,抒意谈心远非昔日可比,堪称盛极一时.因此,"谈笑有鸿 儒"绝非虚妄言之.
而后半句"往来无白丁"就纯属虚笔了.是人极同情人民的疾苦,立 志救民于水火.为此,才舍生忘死锐意革新的.此时,身在朗州,正生活在 民众之间,恰是体察民情,与民同乐的好机会,他不可能不接交百姓,百姓 也不能不拜望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大人.也就是说,这正是他与百姓交往 频繁,相处密切的时候.怎们能说"往来无白丁"呢?诗人这样写的目的 很显然,就是要表达自己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生活情趣,突出自己不落尘
俗,始终保持美好节操的崇高志向
文中第二处采用此笔法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形."
本句子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诗人对陋室生活情趣的如实描写. 贬中的刘禹锡,刘梦得,壮志难酬,心情郁闷.加之趋炎附势之地方官的欺 压侮辱,迫使其迁居三次,思想愈加苦闷.此时,他"调素琴"用美妙的音 乐,"阅金经"用虚幻的佛家圣境来解除自己的烦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也是很有必要的.也正因诗人如此慕求高雅,束身孤清,才恰如其分地表 现了他独守操节,不伦世俗的高贵品格和傲岸不群,锐意革新的雄心壮志. 而后半句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又是典型的虚笔了.前 半句作者已表明,悠闲或苦闷之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以除烦恼.既 如此,琴本弦乐之类,调之即可发音,岂能无丝竹之乱耳?另外,诗人虽遭 贬谪,仍官居朗州司马.既为朝廷命官,必为皇家效命.处理公案,批阅文 书乃其职分.整El埋案公文,岂能无案牍之劳形?作者此处故用虚笔之意 图,重要突出陋室生活的无忧无虑和其乐无穷.由此来表现自己,不因贫 穷而忧愁;不因遭贬而丧志的安贫乐道和矢志不渝的思想情感.这样,诗 人芳馨美好的品德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两处虚实结合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流光溢彩,实现了思想性 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因此,短文一问世就众口传颂,历世不衰,成为千古 不朽的名篇.
(1)求点P的纵坐标bn的表达式;
(2设数列{b}的前n项和为S,问是否存在常数t,使得{S一'}为等 比数列?请说明理由.(2002年上海高考题改编)
解析:(1)b=a(口>0且口?1);
(2)(法一:特殊化法)?.?bn
_+l=口'...s=1=一笔.D.一口l一口l一0
假设存在常数t,使得{s}为等比数列,那么兰应为常数,若
设为c,转化为方程,S+1一t=c(S一t),将s…S+l代入,用待定系数法 解,将很繁琐,学生大都是半途而废;若联想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先将其特
殊化令n=l,2,~-t-t=S3--t.得t=,再验证:当t=时,
一
孚:1-a=n(常数)也显得繁琐.一
1一
(法二,依赖判断)?.?bn
_+l=d,.?.s=,s一t=
:(=璺:2一,
1—0
变换形式:s一t=一号?+一t,判断,要为等比数列,则
1
删,t=112人等=号(埔在常一
1一.
i_=a-,使得数列{s"一l}为等比数列比起特殊化和演绎法证明,都要简单 得多.
评注对这一类等比(或等差)数列.求参数取值范围的探索性问题.一 般有两条路,一是一般到特殊,列出前几项,构成等比(或等差)数列,求出 参数的值;另一思路则是从等比(或等差)数列通项的形式结构分析,作出 判断,往往是一类恒成立问题,可以观察形式,用判断法待定系数处理,显 得简洁,流畅,能减少繁杂的运算,为学生带来愉悦!
例5已知偶函数,()在[0,+)上为增函数,若,(一+1)>,(一 3)在[1,2]上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几位学生解答:为避免讨论,由偶函数得,()=,(),'.',(一+1)> ,(一3).,(I?+1I)>,(I一3I),,()在[0,+*)上为增函数,得I +1l>I一3I,看到绝对值,则两边平方,(+1),>(一3)展开得(n —
1)+2(o+3)一8>0,在[1,2]上恒成立,根据二次函数根的分布,进 行讨论,放弃了!
剖析:前段解答很好,但后段忽略了在[1,2]上恒成立,可以去掉一个 绝对值l_3l,Iag+1I>3一,+1>3一或+1<髫一3,由[1,2],得
1A1』
o>(?一1),或n'(一?+1),根据反比例函数y=专及Y=一^^ 的单调性,得口>1或口<.3.
评注有的问题需要开始就判断.有的问题是在解答出现繁杂的运算 时,才使用判断,找到正确的方法,它有助于减少运算量有人说"早判断, 早受益",实不为过!
近年来各地的数学高考试卷更关注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注意设计新颖 的情景,设计新的题型结构,设计灵活的设问方式等,如何面对呢?我觉得
"整体设计"两个环节.首先要把题目读懂,全面, 要处理好"阅读理解"和
准确把握题目提供的所有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题目的整体结构,对解题 的主要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设计,再落笔解题;在思维受阻时,需要及时反 省,判断,以便寻找解答的切人点,切忌一知半解就动手解题. 如果把解题比喻为打仗,那么解题者的"兵力"就是数学基础知识,解 题者的"兵器"就是数学基本方法,而判断就是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的一把 利器,期望被我们的学生熟悉和拥有.
以《陋室铭》《爱莲说》例说说托物言志方法的运用
以《陋室铭》《爱莲说》为例,说说托物言志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
学生读全诗,理解诗意: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板书:托物言志)生读定义。
为什么要托“石灰”这一物象呢?(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
师:古代咏物诗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追求。事实上,托物言志的手法在现代散文中也十分常见。熟悉并实践这一写法,有助于提高我们观察的敏感和深刻的感悟能力,提高写作素养。今天我们专题研讨散文写作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PPT3出示课题)
二、回味课文,掌握托物言志散文的构思特点
(一)读《陋室铭》,思考:
1、哪些句子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但幽雅恬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人不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知趣高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人品高尚。)
2、陋室与作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吗?(陋室不陋——惟吾德馨)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读《爱莲说》,思考:
1、找出文中写莲的语句,有什么特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歌颂了莲花坚贞、洁身自好的品格。)
2、莲与作者之间有什么相似吗?(借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三)小结方法:
1、找准所托之物。就是要考虑什么样的事物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选择的事物与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神似,能构成比喻的关系。
2、分析物与志之间的相似处。要对物做定向描述。描述为主旨服务,为揭示寓意做铺垫。缺少具体描述,主旨就失去依托。
3、分析其内在联系。做到物、情、志的统一。写物为抒情、言志服务,三者完美交融。不能如油与水,阻隔难融。
(形成板书:
1. 找准所托之物——神似
2. 分析物与志之间的相似处——定向描述
3. 分析其内在联系——情、景、志的统一
(四)“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师:“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那我们经常讲的“借景抒情”又是怎么回事,能说说他们的区别吗?(生讨论,后明确:
借景抒情——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PPT4:看看下列诗句,哪些是托物言志?哪些是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三、拓展延伸
1、PPT5:说说下列语句,托物言志的作用
白杨树不平凡形象: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绝不旁逸斜出;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矛盾《白杨礼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赞美牡丹的卓尔不群,不一味地迎和世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位和个性。表现作者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著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
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它们执著、坚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林西礼《石缝间的生命》(赞美倔强的生命,启示人们执著坚忍,拼搏向上 )
师: 只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敏锐的眼,几乎自然界所有物质都可以传达我们的独特体验和心志、情感,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感悟、思考。风雨雷电,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特殊观照,精心剪裁,深入思考,都能给人以启迪。
2、ppt6:说说下列物象能表达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黄牛;骆驼;银杏;松柏;万年青;海鸥;春蚕;喜鹊;梅花;百合花
3、结论:
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的物(动物、植物、花草)的描写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四、小试身手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可从以下事物中任选一项进行构思,也可自己确定) 。
蜡烛 小草 树根 粉笔 ??
【板书设计】
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1. 找准所托之物——神似
2. 分析物与志之间的相似处——定向描述
3. 分析其内在联系——情、景、志的统一
托物言志作文的写法指导
托物言志类作文写作指导
一、“托物言志”手法释义: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此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的“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为了言“志”—歌颂团结一致、坚韧不拔的北方抗日军民,选择了“物”——大西北最常见的白杨树,这才“托物言志,极出色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注意点:
1、由此及彼,联想言志。
2托物言志,首先要选好所托之物,把握住其“外形特征”,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志”才能凸显。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
精神。
2、由表及里,想象深思。作文时,要抓住被描写事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由表及里,从而能生发出哲理或人生启示。如对枫叶作了细致的描绘(红字) ,作者展开想象,托物言志,赞美了枫叶的坚强、刚毅,也表现了其蕴含的精神。
3、抓住特征,象征咏怀。
象征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从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中,抽象出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品质和精神,以达到“咏怀”的目的。写作时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穿插自己的情感发展),使事物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统一,实现从实到虚的转化。简单地说就是因物抒情或因物明理。
例文展示:
那棵树
十几年的经历让我不禁觉得,本该精彩的人生却淡而无味。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同样枯燥的事情,让我厌烦。
经历过几次不顺心的事,我开始想逃离这尘世。
我对母亲说:“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再多的努力看来也只是徒劳,那么多人在我之上。我不如返璞归真,学习古人,过隐居的生活。”母亲没有说话。过了几天,母亲带我来到一座山前。那是一座我不知名的山,虽算不上高,却可用险来形容。我望着母亲,猜测着她的意图。
“你看到那棵树了么?”母亲指了指山崖。我抬头望去。陡峭的山崖间,赫然有一棵树,似已被山崖的细缝挤得弯了腰,却不乏生机。
“嗯,看到了。那是······”
“走,我带你上去。”母亲拉着我,寻了一个较缓的山坡,一步步向上走。 看着母亲额头上的汗水,我虽不解她的用意,却告诉自己一定要走上去。山顶。这确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母亲拉着我,来到了那棵树前。“你看。”我愕然。那棵树竟是从石头中生长起来的!
“这,怎么会······”
“你看,这棵树要生长,就必须穿透坚硬的岩石。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想你会懂的。”母亲不再多说。我小心地俯下身子,看着山崖上的那棵树。它的根确是生长在岩石中,坚韧有力地向四周伸展,似乎要汲取周围所有可以利用的养分。
顿悟。
我回头看着母亲:“我懂了。要想在世间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克服所有挫折,顽强的面对人生。”
在这之前,还要先磨炼自己。有了真本领,才能克服挫折啊!”母亲满意的说。 “嗯,我再也不说隐居这种傻话了。”
回去的时候,我回头望了望那棵树。在蓝天下,它恍若一柄宝剑直插云霄。它在告诉我,它要和逆境作斗争。
感谢母亲让我见到了那棵树。感谢那棵破岩而出的树,它让我懂得,再难渡过的逆境,再难克服的挫折,只要顽强拼搏,它们最终只会成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帮助我们登上胜利的顶峰。
那棵树,永远生长在我心中。
爬山虎
爬山虎是虎吗?不,它不是凶猛的虎,而是一种极普通的藤本植物。
在房屋的墙上面,房顶上,在花园的栅栏上,篱笆上,爬着一种绿色的植物,这就是爬山虎。别看它很平凡,可浑身是宝,到处都有美丽的亮点。
爬山虎不如它的名字那样威武,它没有牢固的根基,它的干和枝干差不多粗细。但是,它奋发有力,坚强不屈,无数只脚攀助墙壁,在你没有注意的时候,又迈出了一步,努力向上攀登,它柔软而强劲的身体里,显露的坚强毅力和无限生机,使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
爬山虎没有牡丹那样华贵,没有玫瑰那样娇艳。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它却给人以力量,促使人们努力奋进,每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正想偷懒时,一想到爬山虎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就感到羞愧,这时,我就会立即振奋起来,鼓起勇气来战胜所有的困难。
爬山虎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的,你看它,不管刮风下雨,墙面多滑,他总是一步一步向上长,直到墙顶,俯瞰大地,它生长速度较慢,不如雨后的春笋,可是,过不了几天你会突然发现,它又长高了,纤细的身影,
努力向上,漫成一片。
每当你看到这种绿色植物,难道你觉得它只是一种植物?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坚强。难道你竟一点也联想不到在四化建设的道路上,处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爬山虎一样奋发向上的英雄?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爬山虎,宛然象征了今天在中华大地上勇敢拼搏、纵横决荡,用血和汗谱写新中国光辉篇章的民族精神和意志?
爬山虎虽然不是真正的虎,却有着如同虎一般的力量,我要高声赞美爬山虎!
一、知识要点梳理
l,立意
(1)通过某种事物描状,表现某类人或某个人的精神品质。
(2)寓社会、世态、人生的某些哲理。a、写此物含彼意 b、明写物暗喻人。
(3)要昭示人、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生活、思考、斗争、前进。
(4)立意可发散性多元思维,从中选出最佳立意,也可逆向立意。
2、选材
(1)或取不知名、不起眼的花草木石,人格化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品质。
(2)或取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雨雪雷电,象征性地寄寓某种哲理。
(3)或取用品什物、家具器皿,形象化地反映一种思想感情。
(4)或取家畜、飞禽、走兽,拟人化地蕴含某种思想。
3,语言’
(1)诗化语言,绘画语言,浓淡相宜,饱含感情,含蓄深刻。
(2)描物状形语言是全文重点,要占多半篇幅,而议论、抒情性的点题语言宜少,适可即止。
二、命题引导立意
1、顺向立意
(1)耕牛:描写耕牛紧拉套绳,步履坚定,任劳任怨。人格化地表现默默奉献、埋头苦
干的精神和“得到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的品质的人。
(2)红叶、菊花:描写红叶、菊花霜凌之后叶更红、花更艳、人更爱。拟人化地表现人生经历艰辛苦寒是一种丰富,一种收获,一种精神财富。
(3)夕阳:描写“夕阳无限好”,依然绚丽依然辉煌。象征性地反映老一代老当益壮、甘
愿奉献余热于人间的精神。
(4)溪流:描写溪流冲过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奔向江河。人格化地表现某种永往直前、追求不息的性格。
(5)梯子:描写梯子朴实无华,忍辱负重。形象化地表现为了祖国未来、为了他人甘愿做人梯的奉献精神。
(6)老树:描写老树饱经风雨雷电的考验,历经沧桑岁月,目睹世事变化。人格化地表现承受艰苦生活环境磨炼的年富力强、精神财富富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7)烟雾:描写白雾弥漫,蒙住山峦沟壑,若不明辨,就会迷失方向。象征
性地反映生活中有时团团迷雾,遮住真相,掩埋真理。启示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识别方向,尽量少走弯路和错路。
(8)仙人掌:描写仙人掌不择环境,只要有泥土,哪怕再贫瘠的泥土也能生根长大。拟人化地表现旺盛的生命力,鼓励有志青年去老少边穷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开发建设大西北贡献力量。
(9)星空:描写繁星闪烁,星光璀灿。象征祖国群星灿烂,象征性地表现当今时代人才辈出,明星闪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激励青年一代积聚知识、智慧、力量,脱颖而出,辉耀于祖国上空。
(10)无名花:描写无名小花繁盛艳丽,竞相开放,争奇斗娇。一改文学作品歌颂明星、名人、将军、功臣,而拟人化的讴歌不知名不起眼的小民百姓的朴实、正直、敦厚的美德。
2、逆向立意
(1)翠竹:描写翠竹傲寒凌雪,与松梅为“岁寒三友”,高洁而令人钦敬。但反其意而立新意,拟人化地反映那种徒有虚名、内心空虚、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启示我们应做内心充实、表里一致、朴实无华的人。
(2)牵牛花(藤萝):描写牵牛花(藤萝)枝枝蔓蔓,五彩缤纷,如荫如盖,浓郁茂盛,借助他物攀得远,爬得高。人格化地表现攀附权要,趋炎附势一类依附者形象,启发人们应有独立人格。
(3)芦苇:描写芦苇纤细轻盈,芦花如雪,随风摇曳,为秋色增美增趣。形象化地表现生活中见风使舵,随风摇摆那类人的性格特点,告诫人们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
(4)鹅卵石:描写鹅卵石在急流中不停滚动碰撞,被波浪涌上沙滩,圆溜、光滑、可爱。形象亿地反映人际关系中那类无爱憎无棱角圆滑光溜的处世哲学。
(5)爆竹:描写爆竹在欢喜庆贺时增加节日气氛,使人欢快喜悦,为庆贺呐喊不惜献身碎骨。形象化地表现那类一发脾气,后果就不堪设想,或因炫耀威力而自取灭亡的脾气暴躁者。警戒人们“忍”字当先,三思而行。
三、写景三注意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应该怎样去描写自然景色呢?具体来说,景物描写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
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抒情三要求
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那么,对抒情有哪些要求呢?
(1)要真挚自然。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例如:“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先生这一段抒情,写得十分深沉。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具体、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三、小结
以上所列,不一而足,意在抛砖引玉。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情景描写、物品描写不再是空洞无物的吟风弄草,风花雪月,而讲求寓意和含量。咏物时要形象地赋予所咏事物以人的性格特点,或讴歌,或贬斥,都能使人通过所描写的文字感到作者的用意,写此物言彼意,明写物暗喻人。这样坚持练习几次,同学们就会对这类散文的立意和写法悟到其中的奥妙。
刘禹锡的陋室铭 陋室铭--刘禹锡
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
1
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
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
2
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
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