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影 艺 术 第 1近几个月,我连续收到两篇《电影艺术》杂志要求审读的稿件,主题都是讨论“影戏”
理论的。用“影戏”来归纳早期中国电影观念核心的一些尝试在上世纪 80年代中期曾引起
过一些反响和争论。时过 20多年, 我本觉得这应是中国电影理论史上已经终结的 “历史事件”
了。但这两篇文章的出现,让我觉得有将这段历史放在今天的现实中讨论一下的必要了。
一、“影戏”说的出笼前后
在上世纪 80年代初, “影戏”已经是一个早已被遗忘的历史名词了。她被重新从故纸
堆里翻出来,其实是当时中国电影变革的历史环境所造就的。
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电影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和陈犀
禾有幸忝列其中,分别师从李少白和贾霁先生学习中国电影史和电影理论。当时正是**
后思想开放,变革勃兴的年代,我和犀禾都是刚进入电影研究领域的年轻人,在学术资源
和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促成了我们对“影戏理论”说的共同创造。
对“影戏”的研究,本来纯是从断代史的角度开始的。我最初接触中国电影史时的一
个强烈感觉是,对中国电影历史传统的描述基本是从 30年代开始的,而 30年代的中国电影
已经有了相当的艺术经验的积累。这引起我对更早期的中国电影状态的好奇。在李少白老
师的支持下,我把 30年代前的早期中国电影作为研究对象。我最初是打算从鸳鸯蝴蝶派商
业文学对电影的影响切入, 但在当时以“电影语言现代化”引领电影变革的电影生态环境中,
对电影本体的关注逐渐转移了我最初的研究视点。学习期间,我有幸赶上一次改变中国电
影史研究面貌的盛事——“20至 40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 。集中反复的影片观摩推动了我
把硕士论文定在《论“影戏” 》这一研究命题上。记得在刚从上海参加第二轮看片和讨论归
来的课堂讨论中,我第一次提出想用“影戏”来归纳早期中国电影时,就受到当时一位辅
导老师的批评和质疑。在我的坚持下,李少白老师宽容地支持了我,并给与了许多细致的
辅导和帮助。1984年暑假,我放弃了出席第一次电影学年会并在大会发言的机会,写出了 8
万字的论文初稿,又经过半年时间的几易其稿,删除了其中有关社会和市场环境的部分,压
缩了许多具体的艺术分析, 并做了很多理论表述上的修改后, 于年底完成了 3万多字的 《论 “影
戏” ——中国初期的电影观念及其体现》 一文。该文后来绝大部分发表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85年第 2期。 这本是一篇十分边缘性的史学论文, 但在当时电影变革的现实需要的推动下,
它却扮演了它本不该也不能扮演的历史角色。毕业后, 陈犀禾在李陀先生的鼓励下写作了 《中
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 》一文,从理论上提出把“影戏”作为认识中
国电影美学体系的核心的观点。我当是对于这一观点是比较认同的,便应《当代电影》杂
志之邀又写了《 “影戏”理论历史溯源》 。两篇文章与重印的《影戏剧本做法》连载在《当代
电影》上,形成了对“影戏理论”说的最初表述。
从理论思想的渊源上, “影戏理论”说的提出,是 80年代初电影创新运动以非戏剧化
为武器否定**电影经验理论的产物。因此在历史描述的措辞和理论的价值取向上都带有明
显的否定性倾向。在提出“影戏理论”说之前,我和陈犀禾为给《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
“中国电影理论”词条,对理论史做了一些较系统的研究,并试图将我们的一些认识贯穿于
对中国电影理论史的整体描述,出于对工具书性质的考虑,用了“影戏理论”一词。但“影
戏理论”说毕竟主要是在一个断代史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生发出来的,缺乏对中国电影历史
全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积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理论的历史性局限和逻辑性缺
钟大丰 男,1955年生,北京电影学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主要论 著有 《论影戏》 、 《 中国电影史》 (合著) 、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 电影》 (主编) 。
“影戏”
2008年 第 期 45
陷。起初,我自己虽对此认识不足,但也感到其 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弥补。 当时计划写一个系列论文,分别从纵向的历史发 展和横向的对剧作、表演、造型和声音等不同侧 面分别进行研究。但后来只写了一篇从剧作角度 探讨的文章,几年后发表于《电影文化》 ,其他论 文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下去。对此,我至今仍 很遗憾。1989年后我到美国学习了几年,在观看 了数千部美国电影之后,使我对“影戏”的历史 评价有了很大的改变。 1993年写 《再论 “影戏” 》 时, 其实就是试图作出某种修正,但囿于认识的局限, 实际未能作出有效的反思。 二、有没有一个贯穿的“影戏”“理论” 或“观念” 回顾了很多琐碎的个人历史,一定让读者们 很烦了。但我说这些的目的,其实是想区分一下 有关“影戏”的具体历史表述和其作为一个理论 概念的思想内涵,不希望因为我们当时不准确和 完善的语言呈现,而使一个可能帮助我们认识中 国电影历史经验的理论视角也随之被历史所抛弃。 其实, 我和陈犀禾当初提出 “影戏理论” 一词时, 曾花了很大篇幅试图说明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西方 电影理论式的演进的理论形态、概念体系和系统表 述。 “影戏理论”只是作为一种方便的表述语言来 运用的。也正是由于此,我在《论“影戏” 》一文 的副标题中用的是“电影观念及其表现”的表述。 至今我仍然认为,在断代史的意义上,早期 中国电影在艺术观念和艺术呈现方面与戏剧经验 的深刻联系是不容否认的,而且在当时的确是电 影人艺术观念的主流。我并非没有注意到大量文 章对电影语言规律的关注,但是在更大量的资料 阅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哪些是引进和转述的尚 未完全消化的国外理论成果,哪些是基于自己艺 术观念和经验基础的认识。以侯曜的《影视剧本 做法》为例,其无疑借用了大量西方戏剧理论成 果。但对比他的论述和作为主要参考书的几本西 方著作后就不难发现,其取舍原则和自己对电影 创作规律的理解方式。这在书中所附的《弃妇》 剧本中还有更清楚的反映。参照洪深等人类似的 理论表述, 再对比 《影戏学》 等更生吞活剥的照搬。 我们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时电影人建立自己民 族电影观念的可贵尝试。 人们对艺术规律的认识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 自然科学理论,它没有绝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 理性,反而在更大程度上呈现出多样性。电影传 入中国后,经历了从文明戏等艺术经验转变而来 的电影人最初的探索,面对的是受长期传统戏剧 和民族艺术经验熏陶的主流观众。不管有没有人 做出完整的理论总结和表述,这一切都不可避免 地影响着人们的电影实践和对电影规律的认识。 本文开始提到的两篇文章之一(由于是匿名审稿, 我不知作者是何人) ,通过分析中国早期武侠片等 商业电影和胡金铨、 李翰祥等的创作探讨了 “影戏” 观念的广泛存在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尽管对其中 有些说法我也有异议,但对于其把“影戏”作为 认识贯穿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对民族电影特性 追求的一个有趣视角我是同意的。当然, 此 “影戏” 绝非郑正秋时代之彼“影戏” ,也绝非如早期时一 直呈现为比较近似的外在形式并始终占据主流的
地位,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中国民族电影创作的探 索精神和艺术经验的许多原则至今仍是中国电影
发展的重要历史财富。
三、“影戏”的正面精神内涵及重新重视 “影戏”传统之必要
郑正秋、蔡楚生、费穆、李翰祥、胡金铨、 谢晋直至李安等一代又一代华语电影人在创作的 具体形态上各具特色,但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面
对的电影观众都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 作品被世界公认既是优秀的,也是具有独特的中 国特色的。这些作品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艺术的 普遍规律一定要和艺术家及其所面对的观众具体 的文化及审美传统和现实需要有机结合” 。 从“五四” “打倒孔家店”以来,中国经历了
一次次唯恐不够彻底的文化和政治“革命” 。我们 在各个领域干了无数回 “泼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 的蠢事,在艺术领域中也是如此。现代话剧对传统 戏曲及其演变体“文明新剧”的否定;建国初期对 上海电影传统的否定(虽然后来对其中进步电影部 分有有限的认可) ;80年代对中国电影戏剧性经验 传统的否定(“影戏”说最初的提出其实正是这种 否定认识的一个结果) ;还有不同时期对好莱坞和 苏联电影经验的否定等等。但历史是复杂和微妙 的,每一次被看做是“蠢事”的历史行为又都是 具体历史变革的需要,是在另一个维度上推动着 历史的前进。对历史来讲,他们是“里面还有孩 子的一盆洗澡水” 。我们需要捞出孩子再倒水。 对于“影戏”说而言,该留下的是什么呢? 我倾向于把对“中国式的戏剧性关注”作为 “影戏”的正面精神内涵的核心来看待。当然,什
么是“中国式的戏剧性关注”概念本身和内涵是 值得探讨和争论的,我并不期望能很快得到广泛 的认可和共识。首先,戏剧性是普遍规律还是和 特定文化中的呈现及理解方式密不可分,这本身 就是一个争议性话题。我认为,即使承认戏剧性
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
46电 影 艺 术 第 1具有普遍规律的性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戏剧 性的“关注”方式,对戏剧性的理解和其在艺术 创作中的应用也必然有所差异。人们对外部经验 的有意识的学习借鉴及有意无意的抵制;对传统 的坚持及不自觉的继承总是同时并存着的。在近 一个世纪不断的“革命”的历史环境下,中国电 影理论的表层理论表述是在不断地向美国、苏联 及欧洲电影学习借鉴的话语体系中展开的,作为 一种外来的新媒介,学习借鉴是话语的显性的和 贯穿性的存在。一次次“革命”性的断裂和对历 史的否定,加之在技术层面上与世界电影发展的 明显滞后,使得对中国电影民族性的诉求常常和 保守的、对变革的阻碍联系在一起。在理论表述 的层面, “继承”更多的时候是以隐性的和阶段 性的方式存在,中国电影理论和意识层面的主流 “电影观念”表现为不断地对不同的外国电影理论 的选择性搬用。但传统的文化和审美经验的历史 积淀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特别是在一些有着特殊个体经验的艺术家身上, 这种积淀和个人有意识追求相结合,而表现出更 强烈的活力和影响力。在学习和借鉴作为主流理 论话语的显性存在的历史环境下, “影戏”实际上 不存在形成系统理论表述的可能性,因此只能以 零星的、隐蔽的方式生存于理论表述的缝隙之中, 而更多是在艺术天才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正是 基于这一基本认识, 我更倾向于把 “影戏” 看作 “观 念”而不愿称之为“理论” 。 那么,所谓的“中国式的戏剧性关注”是什 么呢?我认为,其具体的呈现是十分丰富和复杂 的,远非本文的篇幅能够论述清楚。我希望将来 能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研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也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这一研究行列。这里我只能用 禅语似的“中国式表述” :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的 “剧诗”精神的电影化表达。 中国传统戏曲,简言之,是一种以戏剧冲突 为叙事基础、 以演员为中心、 以歌(声腔)舞(程 式化表演)为主要呈现方式、以情感传递为主要 诉求的 “剧诗” 艺术。和西方戏剧相比, 戏曲 “剧” 的一面明显弱、而“诗”的一面明显强。而“诗” 的核心正是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和传递密不可分的。 统观中国戏曲,大都存在一个强烈的戏剧性冲突 的内核, “剧”的因素绝非可有可无,离了它一切 表演和情感表现便无从依附。但反过来看,戏曲 的戏剧性母题的丰富性和情节的结构性常常不如 西方戏剧丰满。对此,所有做过将传统戏改编成 话剧或电影的编剧一定都深有体会。然而,由于 戏剧冲突归根结底是人物间的冲突,因此传统戏 一定要看“角” 。同一出戏, 别人演兴味索然, “ 角”
来演便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所谓 “诗” 的一面, 以演员为中心是艺术呈现方式对 “情 的传递的支持和保证” 。这使得戏剧性张力和节奏 感更依赖于情感的表达和有效的传递。
文明戏出现后,歌舞因素的减少和真实环境 的表现潜力使得演员传 “情” 的中心地位有所削弱。 如何保持传统观众习惯的对于“剧”和“诗”双 重审美追求就出现了问题。郑正秋用家庭伦理结 构剧的方式实现了文明戏的“甲寅中兴” 。结构剧 因素的加强其实是西方戏剧中“剧”因素的介入。 但他对家庭伦理题材的选择则在更大程度上是为 了满足中国观众对于“情”的需求。移师电影后, 他又把这一诀窍用于电影。周剑云所说的郑正秋 “不同电影,有的是舞台戏剧和人生的经验”而获 成功的秘诀正在于此。但郑正秋此举让初期中国 电影也付出了代价,其直接结果是对环境真实和 视觉表现力方面探索的抑制, 从而形成了初期“影 戏”的舞台化倾向长期存在的弊病。
但上世纪 20年代武侠片实际上开辟了一个
用动作性和视觉奇观把演员重新推向前景以求
“剧” “情” “诗”三者统一的更接近电影本性的途 径。这多少也得益于对范朋克的学习和借鉴,但 这种精神被赋予了非常中国化的内涵。其后的几 十年,中国电影不断吸收美苏欧日等国的电影经 验,但中国电影中的佼佼者则一直在追求从中国 文化中寻找 “剧” “情” “诗” 三者结合的独特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绘画和音乐中的意境表达融
入民族电影视听语言和风格。经过孙瑜、蔡楚生、 袁牧之、费穆等的探索逐渐成熟,到五六十年代 的李翰祥、水华、胡金铨等,已将“中国传统戏 曲的艺术的 ‘剧诗’ 精神的电影化表达” 臻于化境。 综上所述,我认为贯穿中国电影历史的“影 戏观念”的积极的内涵核心正是这种用电影手段 追求具有民族文化风貌的、以“情”为中心的、
“剧” “诗”统一的、 “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的‘剧 诗’精神的电影化表达” 。
中国文化智慧精髓的所在是终极追求的内在 和谐。八荒六合、九九归一,在矛盾的对立统一 体中寻求对世界深刻认识和有效表达。我们可以 把 “影戏” 看作是这种文化智慧所衍生的电影观念。 它可能的确没有或难以形成西方电影理论是的体 系。 不知是 “道可道, 非常道” , 还是 “言不及义” 、 “ 白 马非马” 。但我仍然觉得,我们应当对中国电影的 历史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和思考,不管叫“影戏” 、 “电影”或是其他什么名字。戏剧性、情感表达和 诗意追求都能得到有效表现的电影才是我们期待
妇科检查的必要性有哪些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妇科检查的必要性有哪些?
妇科检查的必要性有哪些?很多女性对定期给自己做个妇科检查并不是很在意,觉得人没有什么地方不舒服的,没有必要去花那个钱。但是,她们并不知道其实很多的妇科疾病包括妇科癌症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和正常人一样。等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意识到定期给自己做个妇科检查是多么的重要。
妇科检查的必要性有哪些?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如早期发现可以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像子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还有子宫肌瘤等常见病,通过体检都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正因为如此,对女性来说,妇检是一道“护身符”。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永远健康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而女性健康涉及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随着当代社会工作竞争压力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导致疾病日渐增多,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很健康,殊不知身体已潜伏着某些早期病理改变,某些病魔正在悄然走近。健康检查就是为了尽早发现隐藏在身体里的疾病,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目前研究认为,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长期慢性病毒感染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而从癌前病变发展到宫颈癌大约需要5-10年时间,子宫颈病变患者完全有时间进行有效治疗。
宫颈癌早期治疗后5年生存率接近100%,晚期治疗5年生存率只有20-50%。因此宫颈癌是一种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疾病,关键的是定期进行筛查,防患于未然。如果及时发现早期宫颈病变,及时进行恰当的处理与治疗,宫颈癌是可以被战胜的。
妇科检查对于每位女性朋友来说是很有必要性的,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希望广大的女性朋友定期给自己做个妇科的健康体检,通过体检可以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没有发现的一些潜在疾病,比便做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本文来源:上海入职体检http://www.viptijian.com/021/cl/t40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高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观念受到挑战,许多事情让人们看不到道德的底线。人们问:高尚的理想信念还是不是人们的选择?值不值得“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游游荡荡,无所事事,或者是沉迷于电子游戏之中,或者过早地在学校里谈情说爱,以填补心灵的空虚,打发“漫长”的求学时间。这些学生大多缺乏高尚的理想信念,对未来没有把握,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缺乏,理想信念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需要教师针对新的时代条件和学生思想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
转变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能够防止和克服对理想信念“淡化”倾向,合理确定教育的基点。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追求以及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确认,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持久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把教育的基点放在学生对高尚的理想信念的认同上。有些学生在现实中产生迷惘和失落,从深层次分析,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高尚的理想信念教育反思和质疑的产物。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多数停留在空洞说教的方式中,与现实严重的脱离使得他们对高尚的理想信念缺乏认同。教育中首先要多用身边的事实说话。把那些可触摸的事实摆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理解,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学生提问,使得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了解什么,认识的水平怎么样。无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加以重视。教师要创造条件,制造氛围让学生敢提问,善提问,在解答提问中谈认识,在思想交流中进行正确引导,通过教师这座桥梁,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充分认识高尚的理想信念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解除学生对高尚的理想信念的信任危机,使学生对高尚的理想信念,在思想上真正认同,感情上真正亲近,行动上接受。
教师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观,防止和克服价值观念的“物化”倾向。有两个看似有趣实则沉重的事情:一是网上看到的,说有一位父亲,为了让女儿有切身体会,先带着她到高档的酒店吃一餐,然后带她到工地看工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劳动,之后对她说,认真读书,就能天天到酒店吃饭,不然的话,就要像工人一样辛苦劳动,结果小女孩被“教育”出忧郁症;另一个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周洪的书《我平庸我快乐》,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很多人对其中观点大加赞赏。讲的名满天下的作家兼父亲的周洪本人却独具超尘出世的目光,运用他的“平庸快乐教育法”,极力让女儿在应试教育与“天才教育”的双重重压下逃脱出来,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本书引发了传媒界关于“人性教育”与“天才教育”的讨论狂潮,书名“我平庸,我快乐”成为年度最具创意的流行语。
这两件事情乍看像是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反映人们理想信念严重“物化”倾向。“物化”的理想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很快就能看到“成果”,得到“实惠”。因而许多家长把孩子理想信念等同于孩子考上名校,然后升官发财,而有些人看到这些不太正常的现象后,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来个树立平庸快乐的理想,那就变得轻松自在了;有些教师也认为高尚的理想信念教育过于“空洞”学生不愿意接受,为了让“学生接受很快”,“反映很好”,于是在课堂上鼓吹“读书为挣钱娶美女”。对于这些所谓“实惠”“受欢迎”的理想,古人早就警戒过,程颐在《遗书》中说:“志在富贵,则得志便骄纵,失志则放旷与悲愁而己”。在历史和现实中,惨痛经验教训数不胜数,但依然得到许多人推崇,由此可知,我们进行高尚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过时。教师不能等学生通过自我体验来确立人生的理想,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帮他们。面对崇高理想与功利主义的对立,主导价值一元化与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矛盾,理想信念教育应当站在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上,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正确把握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主导价值一元化的关系,区分多元价值取向中积极、合理的成分与消极、不合理的成分,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或摒弃,把多元价值取向融于一元价值主导的共同理想之中。告诉他们在生活和事业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并不等于说就不高尚,满足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须,也是人们获得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但不能把“挣钱娶美女”“升官发财”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罗曼罗兰说:“等到自私的幸福成为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会变得没有目标。”
教师面对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所处的是复杂而多变的环境,高尚的理想信念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重建教育理想中,一定要把理想信念构建于做人做事基本规范的严格要求、高尚情操的陶冶之中,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德才基础,使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和谐发展。同时,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理想信念密切相关,我们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他们成长之后,看形势就会全面看、看全面;看问题就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发展中的问题靠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前进中克服。从而自觉投身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高等院校加强职业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2000 年 12 月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Dec . ,2000
增刊 第 16 卷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and Trade Institute Vol . 16 No . Supplementary Issue
Ξ
高等院校加强职业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寸丽锋
()云南财贸学院 学生处 ,云南 昆明 650221
摘 要 :高等院校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十分必要 ,它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社会 ,了解自己 ,有目的地提高
自身素质 ;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
关键词 :高校 ;职业理想教育
() 中图分类号 :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5585 2000增刊 - 0184 - 02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 。而职业理想教育 “帮助人们选择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 。通过采用科学方法 ,帮助人们了解自己 , 养和发展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帮助他们了解工作世界和获得职业信息 ,学会作出职业决策 ,即 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 、预备职业 、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而目前高等院校往往只注重 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 ,忽视了职业理想的教育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加强职业理想的教育是十分 要的 。
一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潜力 ,提高自身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示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矛盾规律 。学生与职业的系列矛盾中学生素质 职业的需求是主要的矛盾 。素质好的学生 ,择业才能主动 ,从业才能适应 ,创业才能成功 ,否则 ,就 也难保证 。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的产业技术革命和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
想教育能使学校与社会沟通 ,教育与职业接近 ,按照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素质要求 ,调 生规模 ,调整专业结构 ,改革课程教材 ,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989 年 ,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菲利普H?库姆斯?的《世界危机 年代的观点》。该书披露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种类与人数超过国家人力需求 , 模的知识分子失业现象开始出现 。学校激发了很多青年对他们将来实际上得不到的那种生活和 的渴望 ,这种渴望与实际机会之间差距很大 ,而且越来越大 ,以至于把教育与就业之间不适应的
说成是一种危机也不过分 。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这种“教育危机”说明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深化教
革 ,协调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十分重要 。
就业问题是学校与社会的接触点 ,是育人用人的结合点 。职业理想教育既作用于就业制度 革 ,又作用于教育制度的改革 ,是两者联系的中介 ,位置上有居间性 ,内涵上有兼容性 ,作用上有 性 ,它能够使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制度的改革配套 ,互相渗透 ,互补互促 ,产生协同效应 ,形成 状态 ,从而推动高校改革深入 。
三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就业便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 ,劳动者从事最适合自己的身心特点 、最能发挥个人特长的 就是最佳结合 。实现这种最佳结合 ,离不开职业理想教育 ,因为职业理想教育帮人选择职业 ,助 应职业 ,以人职区配为己任 。国外学者调查了个人素质符合职业要求的工人 ,其劳动生产率比不 职业要求的平均高 2 %,4 % ,雇用这些工人可以节省培训费用 ,进行技术革新 ,多出优质产品 , 或不出次品 ,避免生产事故 ,降低生产成本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1999 年 ,高校扩招 270 万人 ,2000 年继续扩招 20 万人 ; 2010 年前全国高校的同龄学生入学
由现在的 10 . 5 %提高到 15 % 。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 ,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按国民经济年均8 %,9 %测算 ,城镇每年只能创造就业岗位 3000 多万个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
)(界第一人口大国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并且 ,一人无业 ,全家不安 ,太多的人无业 , 下转第 193 页
?185
黄娅雯 :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新观念
面向 21 世纪 ,世界教育正从重知识向重能力 、重素质的方向发展 。国外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 才教育 。美国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日本提出高等教 要培养面向国际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英国呼吁“应给学生更普遍的教育”;法国提出培养“不受 何学科界限束缚的人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改变为厚基础 、宽口径的“金字塔”型 ;哈佛大 明确提出要培养国家的领袖人物 ,而不是专业人才 ; 麻省理工学院在 50 年代初提出要培养具有科 背景的工程师 ,现在已明确提出要转向培养全球经济背景下的工程题 。从世界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 通才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通才教育以学生提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教育 ,使文科和 然科学 、方法教育尽可能有机地 、有组织地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各种学科进行连贯而有效 学习 ,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才有可能拥有处理各种事件及突变的能力 ,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复 型人才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 ,高等教育
立通才教育的观念 ,这一点尤为重要 。
综上所述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的高等教育 。历史已将高等教育置于挑战与机遇共存 ,困难与 望同在的关键时刻 ,教育要创新 ,任重而道远 。高教工作者肩负着历史使命 。在这新的历史时期 , 极探讨面向 21 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变革 ,进行深层的理性思考 ,意在改变目前教育中那些影响教 质量提高和阻碍学校发展的若干思想因素 ,抓住机遇 ,沉着应战 ,坚持以**同志的“教育要面向 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 ,从思想上为教育创新的实施扫清障碍 ,在思想变革的同时 , 要立足国情 ,坚持从实际出发 ,正确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深化教改的政策和措施 ,树立一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的意识 ,把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带入新世纪 。 参考文献 :
冯之竣 1 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 M 1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1 1
() () 2 余世仁 1 知识经济与创造教育 J 1 教育学 复报资料,1999 , 9.
() 3 华琼 1 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深化 J 1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9 , 3.
() () 4 眭依凡 1 跨世纪教育新模式评述 J 1 教育学 复报资料,1999 , 3. 文
() () 辅相 1 素质 1 方法 1 创新 J 1 教育学 复报资料,1999 , 3. 5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和个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当前,随着轨道交通事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带来了机遇,各铁路企业迅速壮大,职工年龄日趋降低。现在,我们的分厂60%以上都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所以加强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青年作为担当国家未来和希望的有生力量,积极拥护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断深入的改革进程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然而,有的青年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只要物质生活提高了,管他什么“主义”都行。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的一部分青年思想空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偏离和动摇。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增强。
市场经济观念以追求最大利益为原则,使物质利益的观念空前膨胀和凸现。“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万万不能”等口号在青年中流传甚广。有些青年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使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任意滋生蔓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严重蜕变。
二、社会转型使青年出现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使原有的一切依靠国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方向转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已不再是新鲜事,医疗制度、福利分房、工资制度改革等方案的相续出台,使许多青年感到茫然,无所适从。青年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应运而生。
三、信息渠道的改变和信息网络的建立。
高科技的运用和多媒体、互联网的广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打开电视、电脑,世界就在你的身边。各种各样的信息纷涌而至,全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观念、东西文化互相撞击,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传播,使传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峻挑战。
以上这些是造成青年理想信念动摇的外部原因。但是,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能否加紧自身的学习和修养,能否在各种复杂政治思潮和各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坚定信念,站稳自己的立场,把握前进的方向,才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要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应结合青年特点和时代特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以正确的理论武装青年,使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解决理论指导的问题。要构筑青年一代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青年,坚持对青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进行爱厂爱岗教育,帮助青年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正确的理论
成为青年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使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充满信心。
二、结合时势,强化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力戒枯燥、单调、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要善于结合时势,以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才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年“七一”是我们伟大的党诞辰86周年的纪念日,工厂团委抓住这一有力契机,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七一献礼”等系列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回顾党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让团员青年从多层次全方位深刻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的党是多么的光荣和伟大。参观了伪满皇宫博物院,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青年自觉地把个人利益和党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爱党、爱国同爱岗敬业紧密相连,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三、充分关心青年的利益,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利益关系问题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立足点建立在关心青年成长成才,为青年谋利益基础上。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锅饭”的局面被打破,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要积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和对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个人的理想、前途、利益自觉融入企业的利益中,坚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心理,切实从青年关心的问题出发,努力帮助他们争取更多的学习、深造、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服务,让他
们真正感受到个人的利益是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的。
四、围绕中心工作,引导青年立足本职建功立业。
理想信念并非唱高调,喊口号,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具体的,有着极其丰富实在的内涵。**同志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和落后!”,**同志和****都对青年的发展寄予厚望。由此可见,发展社会生产力,服从并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是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所以要求各位将理想信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树立信心,理解支持工厂的各项方针政策,以青年创新创效工程、青年突击队活动为载体,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建功立业。为实现工厂“建设国内一流的铁路客车、城轨车辆和动车组检修基地”和“创知名零部件供应商”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同志们,机遇孕育精彩,挑战成就伟业。2011年,我们公司的改革和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崇高,责任重大而光荣。此刻,一种责任感在激励着大家:切莫辜负公司的殷切期望,切莫错过良好的发展机遇!让我们面向未来,同舟共济,埋头苦干,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用你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公司更加美好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是否有重谈_影戏_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