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对王安石的评价
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汉族江右民系。封荆国公,因此后人称王荆公。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宰相、新党领袖。
王安石文思敏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从当前的现实汲取实用的知识,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古典经籍学习基本的知识。而王安石偏好老子,也很关心佛教,是一位胸襟开阔、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任宰相时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具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变法引起朝廷内部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变法也最终失败。变法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一。
一、生平
王安石父亲为都官员外郎王益。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写文章时动笔如飞,看到的人皆佩服其精妙。19岁前的王安石随父四处游历,接触社会现实,深深了解民间疾苦。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第四名,签书淮南判官,去鄞县当知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嘉祐二年(1057年),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嘉祐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朝廷委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在就任之后,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宋神宗久慕其。熙宁变法时,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即人间不关天,带唯物主义色彩。祖宗不足法,强调社会在变革发展。人言不足恤,不必在意保守派。
1069年宋神宗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在中央设立改革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改革科举制度,不再注重诗词歌赋;改革官制,加强尚书省实权,裁冗官;改军制,进行火器开发,推行保甲制度,注重练兵。1070年升任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派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用兵西夏,发动“熙河战役”,收复了河湟(青海省东北部)失土,对西夏战争转守为攻。
变法一开始就遭到官僚和地主的强烈抵制,在政府机构改革推行难度大,又急于求成,地方官员带抵触地执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旧党首领司马光去信,希望王安石不要一意孤行,停止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宋史》上说:“于是吕公著、韩维,王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慈圣、宣仁两太后也在宋神宗前哭说:“王安石乱天下。”而他也用人不善,阵脚不稳。终在1074年、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 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首领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在两太皇太后的支持下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从此新旧党争不断。变法失败后,安石则退居江宁(今
江苏南京)司马光的行动对他打击很大。元祐元年,王安石在江宁府的半山园去世,宋哲宗赵煦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命中书舍人苏轼撰写《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有遭逢贬谪的人。
二、名人轶事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署名苏洵但普遍认为是伪作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喜好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如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篇。
三、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
1、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同朝的张方平在《文安先生墓表》记:“嘉祐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欧阳修亦已善之,劝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2、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锜、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右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3、晚清到现代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
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例如梁启超曾评价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一度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又更多的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结束后,中国大陆进行改革开放,因此对王安石等改革家的评价趋向正面。
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认为当时北宋经济发展水平高,“企图作现代性的改革”,然而因为文化和政治的原因,最终没有能完成转变。
4、国外
20世纪俄国共产党和苏联主要领导人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不过又有说法称,列宁称赞王安石是断章取义的误读,列宁并未对王安石提出正面评价
范文二:对王安石的历史评价
《宋史》评价
《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的评价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中
国皇权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祐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
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祐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胡适也有类似的评价,其后研究者虽然已涉及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方方面面,但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
1949年以来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时代历史环境中。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政治运动阻碍了历
史的前进。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四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
二、**中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遭到批判和否定。在1973—1976年10月间,相关文章共发表150多篇。文章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四人帮”的宣传班子,专门为“四人帮”制造舆论,他们炮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量甚重,犹如重磅炸弹,一时影响极大。罗思鼎《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二是工厂、学校和部队的理论小组和学习小组撰写的文章,都根据“四人帮”的调子,上纲上线,无学术意义可言。三是一些专家、学者经受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违心地跟着撰写了一些著作和文章。1977—1979年学界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批判和矫正“四人帮”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扭曲,并力图澄清一些基本史实,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出现三种意见: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地展开。肯定说基本承接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肯定性意见。否定说又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意见,第一种是对五六十年代肯定观点的全盘否定: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代表,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变法期间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一句话王安石“富国有术,强兵无方”,应予以基本否定。另一种否定意见是以全盘否定王安
石,全面肯定司马光,亦即“尊马抑王”为其特色的。不完全肯定说,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又承认它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范文三:浅论陆九渊对王安石的评价
摘要: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哲学家,是中国古代理学家和“心学”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对整个宋明时期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象山期间,写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做了与众不同的评价,他一反时人对王安石的偏颇诋毁,在当时的政治气氛和浓厚的理学氛围中,可谓旗帜鲜明,振聋发聩,为后人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陆九渊;王安石;评价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1.11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称象山居士,江西抚州金溪人,是宋明理学中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从南宋至今,学术界对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从其最重要的“本心”观念到“心即是理”这一概念的提出,再到义利之辨等等,其学说形成的论著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卷帙浩繁。限于篇幅,本文对于其“心学”思想不再赘述,而是换一个角度,简要论述陆九渊对王安石的评价。
南宋时人通常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安石,说他变乱“祖宗法度”以至于“祸国殃民”,这一观点从南宋到晚清被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认同。
当王安石还是宰相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的严厉批评。谏议大夫冯{解,近上章曰:“王安石除异己之人。着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此无异论之效也。”;谏议大夫杨时论王安石学术之谬,奏曰:“臣伏见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者,曾莫知其所本也。然则致今日之祸者,实安石有以启之也。”
王安石强调经术,推崇经世致用的思想,与二程所谓“天理”的儒家观念相悖而行。王安石重事功,二程则重义轻利。认为王安石是为私利而理天下财,所以应该受到批判。面对二程的批评,安石曾明确表示“为天下理财,非所以佐私欲”,对其理财进行了解释。
二程对王安石变法的强烈反对,迁怒到了对其人品的评价。程颐说:“今异教之害,道家之说则更没可辟。唯释氏之说衍蔓迷溺至深,今日是释氏盛,而道家萧索,方其盛时,天下之士往往自从其学,自难与之力争。惟当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然在今日释氏却未消理会,大患者却是介甫之学。”程颢说:“熙宁初,王介甫行新法,并用君子小人。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为俗学,不通世务,斥去。小人苟容谄佞,介甫以为有才,知变通,适用之……”
自诩为二程传人的朱熹,对王安石的抨击可谓登峰造极。他说王安石“以其学术之误,败国殄民,至于如此”。朱熹对王安石的学术和政绩也都加以否定,说他:“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岂可谓非其罪?”
面对宋人对王安石的批判,陆九渊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他对王安石变法,及其宋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他说:“熙宁排公者,大抵极诋訾之言,而不折之以至理,平者未一二,而激居八九,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下不足以解公之蔽,反以固其意竟成其事,新法之罪,诸君子固分之矣。”
他曾毫不掩饰地说:“《王文公祠记》乃是断百余年未了底大公案。自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余子未尝学问,妄肆指议,此无足多怪。同志之士犹或未能尽察,此良可慨叹。足下独谓使荆公复生,亦将无以自解,精识如此,吾道之幸!”
陆九渊指出,反对者攻击王安石变法,大致有两点:一是不当改变“祖宗之法”;二是“不当言利”。对这两点,陆九渊据理予以驳斥。祖宗家法不可变,是宋朝士大夫的坚定信仰。司马光向神宗皇帝奏进的《惜时篇》说:“夫继体之君,谨守祖宗之成法,苟不隳之以逸欲,败之以谗谄,则世世相承,无有穷期。”文彦博也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南宋时期,高宗极度厌恶王安石,下诏重修《神宗实录》。
面对两宋时人对王安石更张“祖宗之法”的种种诋毁,陆九渊提出:“当时辟介甫者,无一人就介甫法度中言其失,但云喜人同已,‘祖宗之法不可变’,夫尧之法,舜尝变之、舜之法,禹尝变之,祖宗法自有当变者。”陆氏在此登高一呼,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革弊去蠹”,“变而通之”的主张,一反两宋朝廷因循守旧,死气沉沉的氛围,起到了警醒世人,振聋发聩的作用。
“古人所谓利”是什么?陆九渊认为,是“理财”,是“制国用”,是为国、为民、为道义;“凡圣人之所为,无非利天下也。”他鄙视那些以理财言利为耻的儒者,将他们喻之为“腐儒”。他说:“世儒耻及簿书,独不思伯禹作贡成赋,周公制国用,孔子会计当洪范八政,首食货,孟子言王政亦先制民产、正经界,果皆可耻乎?”又说:“岂儒者之道,将坐视土地之荒芜、府库之空竭、邻国之侵陵,而不为之计,而徒以仁义自解如徐偃王、宋襄公者为然耶?”他的思想已跳出传统儒家腐朽的义利观念。在思想境界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变法内容,陆九渊也同样提出了客观的批评:“读介甫书,见其凡事归之法度,此是介甫败坏天下处。尧舜三代虽有法度,亦何尝专恃此。又未知户马、青苗等法果合尧舜三代否?”变法时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陆氏就持否定态度,他说“但恐三司等事非古人所谓利耳”“三司”所谓的“利”,只能算是“聚敛”,与古人和自己心中所谓的“利”,性质大相径庭。
在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上,陆氏是直接从哲学世界观和指导思想上批评王安石的,“独其学不造本原,而悉精毕力于其末,故致于败。”,“荆公之学,未得其正,而才宏志远,适足以败天下。”而对安石的宏图大志,陆九渊只能说:“惜哉,公之学不足以遂斯志,而卒以负斯志。”
变法期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对新法无端指责和诋毁,陆九渊表达了极不赞成的意见。“两下相激,事愈戾而理益不明,元裙诸公可易辙矣,又益甚之!”他指责反变法者,说:“元祜大臣一切更张,岂所谓无偏无党者哉?”对于元?党人对新法毫无理性的彻底否定,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对王安石的操行、人品,陆九渊极为肯定,曾用一大段文字赞其为人,“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水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浓厚的理学气氛中,无疑是大胆而可贵的见解。
此文一出,朱熹当即加以攻击,“临川近说愈肆,《荆舒祠记》曾见之否?此等议论,皆学问偏枯,见识昏昧之故,而私意又从而激之。”在他的《晦庵集》中说安石“其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其所论说盖特见闻亿度近似耳,顾乃挟以为高,足已自圣,不复知以格物致知、克己复礼为事,而勉求其所未至,以增益其所不能。是以其于天下之事,每以操率任意,而失之于前,又以狠徇私而败之于后,此其以为受病之原。”这两段话,表达了朱熹对王安石学说的鄙视和人品的否定。
当然,在陆氏看来,王安石也并非完人,他的缺点和错误是很明显的。陆氏分别从王安石的性格、用人、制法和用法上对其错误进行了剖析,“新法之议,举朝谨哗,行之未几,天下汹汹。公方秉执周礼精自言之,自信所学,确乎不疑。君子力争,继之以去,小人投机,密赞其决,忠朴屏伏,佥狡得志,曾不为悟,公之蔽也。典礼爵刑,莫非天理,洪范九畴,帝实锡之,古所谓宪章法度典则者,皆此理也,公之所谓法度者,岂其然乎?”
陆九渊对王安石这种有褒有贬的客观评价,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人蔡上翔认为“以王安石一代伟人,为新法受谤,慨然推本陆文安公之意,博考诸书,参互证明,以辨宋史之诬,成《荆公年谱》一书,尤为不朽之业。”
陆九渊从其“心学”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来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更加理性、客观地观察现实社会,借鉴历史经验,实事求是的看待变法,值得我们赞赏,理应成为学史、治史者的榜样。
本文责任编辑:欣 闻
范文四:浅论陆九渊对王安石的评价
浅论陆九渊对王安石的评价
2010年2月
第12卷第1期
蟊南放眩七番学报
JoumMofSouthwestUnive~ityofPoliticMScience&Law
Feb..201O
Vo1.12No.1
文章编号:1001—2397(2010)01—0084—03
浅论陆九渊对王安石的评价
郝明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哲学家,是中国古代理学家和”心学”的创始人.其思
想体系对整个宋明时期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象山期间,写了《荆国王文公
祠堂记》,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做了与众不同的评价,他一反时人对王安石的偏颇诋毁,在
当时的政治气氛和浓厚的理学氛围中,可谓旗帜鲜明,振聋发聩,为后人公正客观地评价历
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陆九渊;王安石;评价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O1.11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称象山居士,
江西抚州金溪人,是宋明理学中有深远影响的思想
家之一.
从南宋至今,学术界对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从其最重要的”本心”观
念到”心即是理”这一概念的提出,再到义利之辨等
等,其学说形成的论着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卷帙浩
繁.限于篇幅,本文对于其”心学”思想不再赘述,
而是换一个角度,简要论述陆九渊对王安石的评
价.
南宋时人通常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安
石,说他变乱”祖宗法度”以至于”祸国殃民”,这一
观点从南宋到晚清被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认同.
当王安石还是宰相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的严
厉批评.谏议大夫冯潍,近上章日:”王安石除异己
之人,着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
大乱,此无异论之效也.”;谏议大夫杨时论王安
收稿日期:2009—07—13
作者简介:郝明(1985一),男,江西南昌人,中南民族大学民
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生.
石学术之谬,奏日:”臣伏见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
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者,曾莫知其
所本也.然则致今日之祸者,实安石有以启之
也.??
王安石强调经术,推崇经世致用的思想,与二
程所谓”天理”的儒家观念相悖而行.王安石重事
功,二程则重义轻利.认为王安石是为私利而理天
下财,所以应该受到批判.面对二程的批评,安石
曾明确表示”为天下理财,非所以佐私欲”,L3对其
理财进行了解释.
二程对王安石变法的强烈反对,迁怒到了对其
人品的评价.程颐说:”今异教之害,道家之说则更
没可辟.唯释氏之说衍蔓迷溺至深,今日是释氏
盛,而道家萧索,方其盛时,天下之士往往自从其
学,自难与之力争.惟当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则彼
不必与争,然在今日释氏却未消理会,大患者却是
介甫之学.”H程颢说:”熙宁初,王介甫行新法,并
用君子小人.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为俗学,不通
世务,斥去.小人苟容谄佞,介甫以为有才,知变
通,适用之……”
自诩为二程传人的朱熹,对王安石的抨击可谓
郝明:浅论陆九渊对王安石的评价
登峰造极.他说王安石”以其学术之误,败国殄民,
至于如此”.朱熹对王安石的学术和政绩也都加
以否定,说他:”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岂可
谓非其罪?”
面对宋人对王安石的批判,陆九渊采取了实事
求是的态度.在《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他对王安
石变法,及其宋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进行了全
面的分析与研究.他说:”熙宁排公者,大抵极诋訾
之言,而不折之以至理,平者未一二,而激居八九,
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下不足以解公之蔽,反以固
其意竟成其事,新法之罪,诸君子固分之矣.”
他曾毫不掩饰地说:”《王文公祠记》乃是断百
余年未了底大公案.自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余
子未尝学问,妄肆指议,此无足多怪.同志之士犹
或未能尽察,此良可慨叹.足下独谓使荆公复生,
亦将无以自解,精识如此,吾道之幸!”
陆九渊指出,反对者攻击王安石变法,大致有
两点:一是不当改变”祖宗之法”;二是”不当言利”.
对这两点,陆九渊据理予以驳斥.祖宗家法不可
变,是宋朝士大夫的坚定信仰.司马光向神宗皇帝
奏进的《惜时篇》说:”夫继体之君,谨守祖宗之成
法,苟不隳之以逸欲,败之以谗谄,则世世相承,无
有穷期.”文彦博也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具
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叫南宋时期,高宗极度
厌恶王安石,下诏重修《神宗实录》.
面对两宋时人对王安石更张”祖宗之法”的种
种诋毁,陆九渊提出:”当时辟介甫者,无一人就介
甫法度中言其失,但云喜人同已,?祖宗之法不可
变?,夫尧之法,舜尝变之,舜之法,禹尝变之,祖宗
法自有当变者.”叫陆氏在此登高一呼,旗帜鲜明
地提出了”革弊去蠹”,”变而通之”的主张,一反
两宋朝廷因循守旧,死气沉沉的氛围,起到了警醒
世人,振聋发聩的作用.
“古人所谓利”是什么?陆九渊认为,是”理
财”,是”制国用”,是为国,为民,为道义;”凡圣人之
所为,无非利天下也.”他鄙视那些以理财言利
为耻的儒者,将他们喻之为”腐儒”.他说:”世儒耻
及簿书,独不思伯禹作贡成赋,周公制国用,孑L子会
计当洪范八政,首食货,孟子言王政亦先制民产,正
经界,果皆可耻乎?”又说:”岂儒者之道,将坐视
土地之荒芜,府库之空竭,邻国之侵陵,而不为之
计,而徒以仁义自解如徐偃王,宋襄公者为然
耶?”E9]他的思想已跳出传统儒家腐朽的义利观念,
在思想境界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变法内容,陆九渊也同样提出了客观的批
评:”读介甫书,见其凡事归之法度,此是介甫败坏
天下处.尧舜三代虽有法度,亦何尝专恃此.又未
知户马,青苗等法果合尧舜三代否?”变法时设
置”制置三司条例司”,陆氏就持否定态度,他说”但
恐三司等事非古人所谓利耳”?三司”所谓的
“利”,只能算是”聚敛”,与古人和自己心中所谓的
“利”,性质大相径庭.
在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上,陆氏是直接从哲学
世界观和指导思想上批评王安石的,”独其学不造
本原,而悉精毕力于其末,故致于败.”,”荆公之
学,未得其正,而才宏志远,适足以败天下.”而
对安石的宏图大志,陆九渊只能说:”惜哉,公之学
不足以遂斯志,而卒以负斯志.”
变法期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对新法无端指
责和诋毁,陆九渊表达了极不赞成的意见.”两下
相激,事愈戾而理益不明,元事占诸公可易辙矣,又益
甚之!”他指责反变法者,说:”元裙大臣一切更
张,岂所谓无偏无党者哉?”对于元j;占党人对新
法毫无理陛的彻底否定,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对王安石的操行,人品,陆九渊极为肯定,曾用
一
大段文字赞其为人,”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声色
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人于其心,洁白之操寒
于水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
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在当
时的政治气候和浓厚的理学气氛中,无疑是大胆而
可贵的见解.
此文一出,朱熹当即加以攻击,”临川近说愈
肆,《荆舒祠记》曾见之否?此等议论,皆学问偏枯,
见识昏昧之故,而私意又从而激之.”在他的《晦
庵集》中说安石”其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
虽高远而学实凡近,其所论说盖特见闻亿度近似
耳,顾乃挟以为高,足已自圣,不复知以格物致知,
克己复礼为事,而勉求其所未至,以增益其所不能.
是以其于天下之事,每以操率任意,而失之于前,又
以狠徇私而败之于后,此其以为受病之原.”.这
85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两段话,表达了朱熹对王安石学说的鄙视和人品的
否定.
当然,在陆氏看来,王安石也并非完人,他的缺
点和错误是很明显的.陆氏分别从王安石的性格,
用人,制法和用法上对其错误进行了剖析,”新法之
议,举朝谨哗,行之未几,天下汹汹.公方秉执周礼
精白言之,自信所学,确乎不疑.君子力争,继之以
去,小人投机,密赞其决,忠朴屏伏,佥狡得志,曾不
为悟,公之蔽也.典礼爵刑,莫非天理,洪范九畴,
帝实锡之,古所谓宪章法度典则者,皆此理也,公之
所谓法度者,岂其然乎?”
陆九渊对王安石这种有褒有贬的客观评价,对
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人蔡上翔认为”以王安
石一代伟人,为新法受谤,慨然推本陆文安公之意,
博考诸书,参互证明,以辨宋史之诬,成《荆公年谱》
一
书,尤为不朽之业.”
陆九渊从其”心学”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来评价
王安石及其变法,更加理性,客观地观察现实社会,
借鉴历史经验,实事求是的看待变法,值得我们赞
赏,理应成为学史,治史者的榜样.困
参考文献:
[1]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2]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9:182.
[3]朱熹,吕祖谦.近思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
社,2008:卷65.
[4]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81:卷2.上.
[5]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
[6]朱熹.晦庵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0.
[7]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0.
[8]赵与告.庸退录[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
司,2003:7.
[9]陆九渊.象山集[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
司,2003:1.
[10]陆九渊.象山语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11.
[11]王安石.临川文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05:卷73.
[12]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59.
OnLuJiuyuan?SEvaluationtowardWangAnshi
HAOMing
(TheInstituteofEthnologyandSociology,SouthCentral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Wuhan430074,C
hina)
Abstract:LuJiuyuanwasagreatthinkerintheSouthernSongDynastyofChina.hewasafounderof”
MindConfucianism”inancientChina.HisideologicalsystemhadatremendousimpactontheNeo-Confucian—
ismduringtheSongandMingDynasty.WhenhewasinXiangshancounty,hewroteabookof”Ancestral
MindofWangAnshi”,andhegaveaverydifferentevaluationofWangAnshiandhispoliticalreform.Heo
b—
jectedtothebiasedevaluationandslanderofWang.Hehadaclear—cutstandandawokethelaggardinthe
SouthernSongdynasty?SpoliticalclimateandtheheavyacademicatmosphereofNeo—Confucianism.Heserved
asrolemodelofappraisinghistoricalcharactersobjectively.
KeyWords:LuJiuyuan;WangAnshi;evaluation
86
本文责任编辑:欣闻
范文五:对王安石的评价1500字
《宋史》评价
《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的评价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锐
1
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中
国皇权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祐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
2
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
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祐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3
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胡适也有类似的评价,其后研究者虽然已涉及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方方面面,但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
1949年以来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时代历史环境中。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政治运动阻碍了历
史的前进。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四是王安石变法的
4
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
二、**中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遭到批判和否定。在1973—1976年10月间,相关文章共发表150多篇。文章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四人帮”的宣传班子,专门为“四人帮”制造舆论,他们炮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量甚重,犹如重磅炸弹,一时影响极大。罗思鼎《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二是工厂、学校和部队的理论小组和学习小组撰写的文章,都根据“四人帮”的调子,上纲上线,无学术意义可言。三是一些专家、学者经受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违心地跟着撰写了一些著作和文章。1977—1979年学界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批判和矫正“四人帮”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扭曲,并力图澄清一些基本史实,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出现三种意见: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地展开。肯定说基本承接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肯定性意见。否定说又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意见,第一种是对五六十年代肯定观点的全盘否定: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代表,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负
5
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变法期间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一句话王安石“富国有术,强兵无方”,应予以基本否定。另一种否定意见是以全盘否定王安
石,全面肯定司马光,亦即“尊马抑王”为其特色的。不完全肯定说,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又承认它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6
篇二:对王安石的简要历史评说
历史评说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以”三不足“「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
王安石
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北宋 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
7
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 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 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
8
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 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
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
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一言以蔽之,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胡适之先生亦持有相类的观点。其后研究者虽然已涉及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方方面面,但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
9
1949年以来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最早运用唯物史观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和阶级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改革运动,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尤以持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学者较多,王安石在政治哲学思想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政治运动阻碍了历史的前进。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四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 二、**中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遭批判和否定。在1973—1976年10月发表文章150多篇。文章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四人帮”的宣传班子,专门为“四人帮”篡党夺
10
权制造舆论,藉此攻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炮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量甚重,犹如重磅炸弹,一时影响极大。罗思鼎《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二是工厂、学校和部队的理论小组和学习小组撰写的文章,都根据“四人帮”的调子,上纲上线,无学术意义可言。三是一些专家、学者经受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违心地跟着撰写了一些著作和文章。1977—1979年学界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批判和矫正“四人帮”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扭曲,并力图澄清一些基本史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出现三种意见: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曾经教导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地展开。肯定说基本承接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肯定性意见。否定说又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意见,第一种是对五六十年代肯定观点的全盘否定: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变法期间阶级矛盾依然尖锐,一句话王安石“富国有术,强兵无方”,应予以基本否定。另一种否定意见是以全盘否定王安石,全面肯定司马光,亦即“尊马抑王”为其特色的。不完全肯定说,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次
11
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既承认它
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又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的一面。 国外
20世纪俄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於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篇三:经典语录 [1500字]
经典语录——读书
12
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培根
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
13
何一种恶劣的游戏。——(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美国)富兰克林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培根
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英国)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英国)培根 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格言联璧》 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4
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事在人为:一年可以等于二年、三年,例如每天用十七、八小时读书;反之,二、三年也可以等于一年,甚至比一年还少,例如每天只用五六小时以下读书,我决心每天用十六到十八小时翻阅中国历代文集。————蔡尚思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你瞧咱一个个自在吗,天天读书,家长揪着,老师揪着,互相揪着,自己揪着————杜豫
我这个人有点洁癖,以前读书时衣服每天要洗,现在基本上穿过两三天就洗一次,洗头也这样,现在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凤姐
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
15
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甘地夫人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哥德
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歌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学问。————赫尔芩 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他整日忧心,青年学子不再读书,他的忧愁,后来证明
16
没有白费他们都习惯,抬头四十五度,仰望天际想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刚好正在想我。————几米
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嚷,也不是脾气好,是读书人入了迷两耳如塞。吃饭读书,筷子常会把烟灰缸的烟头送进口里,但不易得脚气病,因为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可怜都是蜘蛛般的体形,都是金鱼似的肿眼,没个倾国倾城貌,只有多愁多病身。————贾平凹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不读书,不加油。————李炜
篇四:王安石变法评价
王安石变法评价
历史152吴枚
1.部分同意。理由如下:
推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虽然变法推行的时间不长,但得到很好的效果。在熙宁间的六、七年内,京畿及各路兴修水利共一万七百余处,溉田三十六万多顷,等于全国垦田数将近十分之一,令人民得到好处。 均输、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法之初步施行,有利于抑制豪强缙绅、高利贷者和富商大贾,给贫苦百姓带来一定好处。由三司制定的国家预算,大大裁减了冗费支出,每年可节省行政费十分之四。荒地的开垦和方田的丈量也使得政府税收
17
有所增加。冗员冗兵的裁减,不仅使府库比前充实,也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当时全国保甲民兵约七百余万,为仁宗朝兵额之六倍,但训练费用仅占以前募兵费的五分之一。神宗时对辽、西夏作战虽仍不利,但熙宁六年曾收复了熙州、河州、洮州、岷州等地,使国防稍有改善,而神宗,哲宗二朝得获短期之安定局面。
但是,革新是很不容易的。先要有人敢创新,后因人们习惯旧事物,不接受新事物,会用尽方法去阻挠新事物的产生。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限制了他们对农民的剥削,打击了他们的经济特权,因此他们纷纷向神宗递上奏章和文书,攻击变法。这因此成为导火线。在进行变法前,王安石为人刚愎自用,未能接纳保受派的意见,使司马光等「旧党」大臣群起抨击,遂使新政的推行,倍觉困难。而王安石的变法中,朝臣认为新政违反祖制,有些富豪因新政损害他们的利益,故激烈反对。而且,王安石急于求成,在短短数年内,次第颁布纷繁的法例,一事未已,一事又兴,很难收到实际的成效。另用人但求拥护新法,而不问其品格,故幸进小人如曾布、魏继宗等均为所用 ,日后在变法派中起了分裂、破坏的作用。
自宋初以来,各级官员冗滥无能,基层吏胥贪墨枉法,故欲富国强兵非先澄清吏治不可。而王安石变法注重于理财,忽略了行政之改革。以百孔千苍之各级行政而欲其负责推行
18
重大之变法,自不可能。在内政亟待改革的形势下,王安石又屡启边衅,对西夏等用兵,结果作战失利,使辽乘机略地,既损国威,又耗国力。加以久旱成灾,饥民流离失所,守旧派遂以天怒人怨为藉口,大肆攻击新政,使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亦大为动摇。新法本身也有缺点,例如贷款给农民,取息二分,仍嫌过高;农民借款容易,往往超借而难以清还。以上种种因素令都是导致黄安石变法失败的,其中变法主要在与保字势力的激烈争斗中败下阵来。 通过上述观点,我同意部分观点。
2.进一步探究:
王安石变法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与消极性的:
积极性: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调
整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变法中实行的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等的措施,不仅
19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且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消极性: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变法过程上,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篇五:浅析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的原因
浅析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的原因
摘要:自元佑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迄今,王安石变法已经过了九百多个年,在这九百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封建的学者把他当做异端,资产积极却给了他高度的评价,列宁曾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而到了80年代又出现了“抑王扬马”的观点。纵观这九百年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可谓是跌宕起伏,毁誉不一。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 评价 原因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这位急于求治的年轻皇帝,希望在自己的统治期间出现国富兵强的政治局面,而正在这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上书宋神宗,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可谓在一开始就遭到了当时士大夫们的反对,
20
司马光、欧阳修、苏辙、程颐、曾巩等,这些人都曾是王安石的良师益友,却都对变法持反对态度,最终也被王安石排斥在变法之外。赵汝愚辑录的《宋诸臣奏议》集中荟萃了熙丰至元祐时期反变法派的奏议。仅就司马光一人的奏议就达 146篇,约占1630 篇总数的 9%,其他人如韩琦 32篇、王岩叟45 篇、吕诲 45 篇、范祖禹 42篇、刘挚 34 篇、吕公著36 篇、苏辙 26篇、苏轼 23 篇?。在变法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当时司马光了,虽然在为变法时,司马光也不认为当时的一切都是好的,他认为适当的改革更新是必要的,但他对改革的设想是强调从人治的角度来加强宋朝的政权建设,而王安石却偏重于法治的角度来加强宋朝的统治。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必然造成两位“大人”的分歧,而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被奉为经典,“人治”是士大夫们一直所接受的统治方式,所以偏向于“法治”的变法就必然并遭到士大夫们的反对。
在变法之前,王安石与曾巩算是正同道合的好友,他们有着基本一致的思想立场,都主张更新朝政。但在变法之初,两人的政见就开始出现分歧,以致两人之间发生冲突,最后曾巩被王安石排斥在变法之外,对此,曾巩也曾作诗:“结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诅非难,尽言竟多连。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表达自己对变法由哀怨到绝望的态度。 ?
21
?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与发展》,《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 曾巩:《曾巩集》卷4,中华书局1984年版。
由此可见,在变法之时,无论是不赞成变法的顽固派还是赞成变法的革新派,最后都因与王安石有着不同的政见或意见而遭到排斥,最后造成实施变法无人可用的局面,因而只能启用新人,而这些新人的品质良莠不济,有的成了奸佞之臣,这也为王安石变法被后世所批判奠定了基础。
南宋建立以后,首先就在官方上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否定的评价。南宋建立之初,首先就要对北宋的灭亡作出解释,给人们一个交待。于是,南宋的统治者开始检讨造成北宋灭亡的原因,来确定有谁来承担历史的罪责。经过与士大夫们的讨论,把造成“国事失图”的原因由蔡京上溯到王安石,把蔡京祸国与王安石变法联系起来。这样,无论是宋徽宗,还是从神宗至徽宗的皇帝、皇后都与“国事失图”没了关系,由误国的奸佞之臣来承担了现实和历史的罪责,王安石及其变法成了宋朝统治者的替罪羔羊,这些在被修改了的《神宗实录》、《哲宗实录》中都可见一斑。“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开始成为绝大多数史学家评论王安石变法的首要观点,并且这一观点一直持续到晚晴。
在古代的中国,义利之争直接关乎着每个朝代治国的主导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用人的标准,也
22
是每个人立身行事的出发点,而王安石变法中的“理天下之财”却正好与这一准则相抵触,因而变法不仅受到了当时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也受到了南宋以后儒家传统经济教条保卫者的强烈反对与批评。“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这大概就是南宋理学家们对变法中“理天下之财”的评价,就连一些进步的思想家们对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部分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趋利而不知义?”是顾炎武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执此以察其所守,观其所行,而君子小人之辨昭矣??故王安石之为小人,无可辞也?”是王夫之对变法的批判。
对王安石变法封建时代的官方定论是否定的,理学家们对变法嗤之以鼻,表达了强烈的批判态度,而这种对变法否定的思想深入到社会中并被人们普遍接受。《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是一部编于南宋定稿于明朝的话本小书,流传非常广泛,这部话本小说以“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为基本思想,把王安石描述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由此可知在民间,人们对王安石?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八,(出自:WwW.zaiDian.com
在点网:对王安石的评价1500字)中华书局1988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王夫之:《宋论》,卷六,中华书局2003年版。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
23
变法也大都是批判的。
当然,自南宋到清末,对王安石还是有肯定评价的,如南宋的陆九渊,元朝的虞集,明朝的陈汝琦,清朝的颜元、蔡上翔、龚自珍等,“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端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祈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矩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是他们对王安石的称赞。但也由此看出,这些称赞只是从王安石人品和学识方面出发品论的,并没有提及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而且像陆九渊、虞集、陈汝琦等人均是江西临川人,他们与王安石同乡,对王安石的称赞是因为他们之中出了王安石这样一位“乡贤”感到骄傲而给出的赞美,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的一种表现。
真正对王安石变法有了肯定的评价当是从20世纪前半叶开始,尤其是在20—40年代,专家学者们开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评价,梁启超的《王荆公》一书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得失进行了论述,还与欧美政治进行比较。《王荆公》这本书改变了南宋以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否定评价为主的局面,为王安石变法彻底翻了案。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学术界开始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否定转为肯定,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积极方面看待和评价王安石变法。
24
到了民国时期,即使学者们对王安石变法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大都肯定了王安石的“权制兼并,均济贫乏”的变法思想,而这些有都是受到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的。薛以祥在《王安石政策之研究》一文中就明确的指出“今日国父袭历史之思想,规抚世界之潮流,创为伟大的民生主义,实与王安石之思想,不无影响?”。
到**执政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开始从民间学者们对其肯定上升到了官方的肯定。如当时出版的叶木青的《中国保甲制度之发展与运用》、闻钧天的《中国保甲制度》等著作,都有关于王安治变法的专章节讨论,并给予高度评价。而这种官方的肯定甚至影响到了美国的政要,“今日抵迪之美副总统华莱士??接见王主任世杰,罗监察使家伦。据王氏语记者称:华莱士副总统于谈话?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第147页,中国书店1992年版。 薛以祥:《王安石政策之研究》,《财政知识》1942年第4期,转引: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下)》,《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中,曾询及我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之有关各节,华氏誉王安石为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之第一人,并请王主任可能搜集有关王安石之事迹?”,“华莱士先生似乎隐约感觉着王安石之行新法与他和罗斯福总统之行新政,有了精神的契合,他赞扬王安石,不啻于异国、异代求知己、找同志?”。
2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新思潮出入了中国,这对学者们重新认识王安石变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以其他西学所不能及的迅猛之势在中国传播,成为中国思想界中一只最主要的力量。而学者们也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呈现出了两种情况:一是把社会主义学说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进行类比 ,称王安石变法是社会主义的先行者,但这种说法使人感到牵强;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评论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变法前后的各种历史现象较多的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王安石变法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更为深广。
新中国成立后,对王安石变法已经基本给予肯定的评价,认为王安石变法不仅实现了国富兵强,也实现了加强宋朝的统治,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时期,王安石变法更是被高度的肯定,王安石被“四人帮”视为法家的杰出代表,王安石变法被当作儒法斗争的典型。这一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王安石变法虽然巩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但也促进了社会生产;第二种观点认为王安石变法打击了大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第三种观点认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劳动人民的疾苦;第四种观点认为王安石变法虽然是革新派与顽固派
26
的斗争,但他们都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本质上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贫苦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处境,变法不可能解决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归根究底变法时失败的。
**过后,学界开始矫正对王安石变法扭曲的、夸大的评价,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邓广铭先生认为,首先王安石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次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它发展了生产,扭转了北宋积贫的局势。“变法派?
?参见付毓衡:《王安石土地政策之探讨》,《地政通讯》1947年第17期。 贺麟:《陆象山与王安石》,第328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11”。漆侠先生认为王安石变法加强了宋朝的统治,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封建经济关系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另外,漆侠先生还认为,王安石是站在地主阶级与专制统治的立场上,力图抑制豪强兼并势力,稳定中下层地主阶级和上层农民阶级,缓和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最终达到巩固宋朝统治的目的。
27
从王安石变法之初到近现代,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一直在改变着。在变法之初,士大夫们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是出于他们自己对政治见解的不同意见,他们或者只是认为当时的政治情况还不需要进行变法,或者是认为变法的措施不够适当,所以才反对变法。例如司马光,他是顽固派的代表,一直不主张变法,同样也不认同变法的措施。他认为青苗法会使农民的负担及债务更加沉重;认为免疫法免得是“上户”的徭役,而实际上受到剥削的还是贫苦的劳动人民;认为市易法实际上是政府在与百姓争夺利益;而保甲法却只能起到扰民的作用。曾巩虽是赞成变法的,但他有着浓厚的重农思想,他更多的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反对加重农民的负担,而在变法的措施中,他感觉到的却是国家在想尽一切办法、巧立名目的向各个阶级的百姓增加税收。甚至连欧阳修都斥责青苗法实际上并没有使农民减轻负担,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到了南宋以后,学者们或者士大夫们就不仅仅只是以自己的政治见解出发来评论王安石变法了,而是受到了统治者的影响。南宋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把亡国之罪嫁祸给了王安石及其变法。而王安石在变法期间把反对变法的士大夫们排除在外而不得不启用一些新人,在实施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以致到后来支持变法的都是些奸佞之臣,他们打着王安石以及变法的名号,大行恶事,像蔡京
28
就是一个例子,如此一来,使得统治者为自己开脱的更加理直气壮。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政府在官方上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态度,那么理学家们更是有理由进行批判了,正如前面所说,变法偏重于法治的角度这与儒家的人治相矛盾,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儒家学派的批判。官方、士大夫们以及思想家们对变法的否定使得他们所著的正史或是私史都表达着对变法的否定,而这些著作又影响着当时以及以后的人们对变法的看法。如宋高宗该修《神宗实录》、《哲宗实录》,11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7页。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