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教学目标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前夕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的科技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和生产力的影响;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学生自学本课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有关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原理;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的认识。
3.通过学生自学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生自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过程中的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农村中农民破产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的本质和不人道的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贯残酷地剥削劳动者的过程。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课虽然属于阅读课,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预示着世界近代曙光的初现,揭示了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本节课的内容与后面许多章节的内容密切相关,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有关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分析
(1)通过学生自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的认识;并且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2)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逻辑关系严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构成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本节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此问题展开的。而且,掌握此问题对理解本章后三节课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①欧洲技术进步的表现及影响、②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③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条件及过程、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掌握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难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能由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的关键。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关于难点的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能由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的关键。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农村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②比较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分析两者在产生、发展以及影响上的异同。使学生理解“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这个问题。
课内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师利用设计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应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详细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该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
本课难点: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
教学手段: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作为高中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教师应简介世界历史的梗概。
二、 引言分析
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其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发生,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等。这些重大事件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背景下发生的,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第一节内容,然后分组讨论较难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师让学生一一解答,不全的地方教师补充。
1.完成第一目标
①欧洲技术进步的表现及影响。
②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条件及过程。
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比较复杂,要帮助学生理清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
教师还要强调,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仅是生产关系的萌芽,即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生产的方式仍是手工劳动。然后让学生简要比较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异同。
④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
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关于怎样出现,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用投影仪打出事先设计好的图示:
在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标志中国的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比较中国与西欧的货币地租有何不同?
第二问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西欧的货币地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推动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中国货币地租的出现是封建政府所为,是便于农民向国家交纳封建赋税,没有促使中国农村产生资本主义。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应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是开辟新航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得出第一节与第二、三、四节内容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
2.完成第二目标
①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推进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为帮助学生分析这一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出下面一则史料: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供学生参考: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根深蒂固。政治上是专制统治,到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再加上政府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日益变得愚昧落后。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使中国的四大发明未能在中国的国土上发挥其应有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欧洲的封建社会相对短暂,封建势力较弱。并且在地中海沿岸有许多城市国家,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主义在欧洲席卷的范围广,发展的程度高。制别是在农村的发展,严重冲击了欧洲的自然经济。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一切都使得四大发明在欧洲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成为推动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相对独立的自由城市里,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统治阶级极其严密控制的城市中产生,所以,西欧城市里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波及到广大的农村,封建经济的最顽固的堡垒很快被攻破,迅速走向资本主义。
②比较欧洲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分析两者在产生、发展、以及影响上的异同。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做以下总结:
从产生来看,都是生产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从发展来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在城市发展迅速,并且深入农村;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因为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缓慢,仅出现在个别地方和少数的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从影响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瓦解了封建社会,并且使欧洲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在鸦片战争后即被阻断,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阅读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在各自阅读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或分组讨论,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设计学习目标,在处理较难解决的问题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点拨,必要的时候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资料,以此实现教师主导作用。
本课小结
利用知识结构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1.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社会分工的扩大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1.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资本主义产生的两条途径
3.资本主义手工生产的形式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
5.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范文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篇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谈谈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按照中国的特点有步骤地进行的。
1。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过渡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发,创造了从低级(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高级(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并抓住了公私合营这个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和主要环节,成功地实现了对私营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在整个改造期间,社会稳定,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坚持了既改造企业,也改造资本家个人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把民主革命时期“两个联盟”的经验,成功地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中来,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加强和发展工农联盟,继续保持
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的。党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结合起来。对资本家,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思想上给予充分关心,经济上给予较高的福利。并且有计划地培养一部分眼光远大的、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进步资本家,通过各个渠道(民建会、工商联等)吸收他们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实践,并以他们为榜样去影响、教育大部分资本家,把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践证明,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地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建国到1956年,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对它们进行赎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是一个创举。对于如何评价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的成就和不足是什么,党史界一些论者发表了不同意见。
黄如桐指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着缺点和偏差,遗留问题不少,但毕竟是支流。主要应看到,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表现在:
1。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经提出过但从来没有实现过的用和平的赎买的办法,即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变,这在世界上出现过,但是采取这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2。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消灭剥削阶级、改造人的伟大战略方针,达到了“阶级消灭、个人愉快”的目的。
3。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和平改造的方针、政策,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依据和重大意义在哪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
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
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你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
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
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
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思想的重要内容
理论依据: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二,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现实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一、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
**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从理论上分析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
(3)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武装斗争的战略基地;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在于: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5)农村包围城市、武(转载于:www.CDfdS.cOM 池 锝 网: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二、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两次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党总结了之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篇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按照中国的特点有步骤地进行的。 (一)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过渡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发,创造了从低级(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到高级(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并抓住了公私合营这个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和主要环节,成功地实现了对私营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在整个改造期间,社会稳定,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二)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坚持了既改造企业,也改造资本家个人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把民主革命时期“两个联盟”的经验,成功地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中来,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加强和发展工农联盟,继续保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的。党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结合起来。对资本家,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思想上给予充分关心,经济上给予较高的福利。并且有计划地培养一部分眼光远大的、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进步资本家,通过各个渠道(民建会、工商联等)吸收他们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实践,并以他们为榜样去影响、教育大部分资本家,把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践证明,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地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
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反思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今已有33年,关于这场“改造”对我国的经济以至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经过这样长时期的实际检验,特别是经过最近1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后,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因而现在对它进行全面的反思,作出科学的评价,条件已经成熟。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我们党在建国前后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看法和政策有一个变化过程。经过了30多年,我们终于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绝对不能建立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它只能建立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基础之上。尽管我们今天比起30多年前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只能叫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年批判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急急忙忙要消灭资本主义,是超越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2.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地位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将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区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这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指出了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既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排挤的一面,又有与它们存在千丝万缕联系一面,在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
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因此,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
用。
二(重新认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当成功的,它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马恩提出的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设想,实现了和平改造。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改造过程中经济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有了发展。我认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有: 1.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彻底转变成产品经济。现在大家知道,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解放前是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建国后,本应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我们却急于把尚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变成产品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完成这一转变的标志。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前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当时在国营经济内部实行了产品经济的管理体制,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在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和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不能采取无偿调拨的办法,因而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只能实行商品经济的体制。当时在农村自然经济还占着优势,但在城市里,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都相当发达。我们本应扶植和完善这些市场的发展,并使之逐渐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我们没
有这样做,相反,采取了限制和消灭的政策。首先取缔了证券市场和私人的钱庄银行,把私商排挤出批发商业,之后,随着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包括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完成),全国只有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两种成分,商品经济也就全面转变成产品经济,只剩下了一个不完全的个人消费品市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年,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与产品经济相一致的。 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私营企业虽然名义上叫做公私合营企业,原来的私方还拿着定息,但国家对这些企业已完全按照国营企业一样来进行管理,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实行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财政统收统支、产品统购统销、物资统一调拨、劳动力统一分配、工资物价统一管理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这种高度集中体制的某些弊端尽管当时已有所觉察,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这种体制。以后经过多次权力下放和上收的变动,但都是在原有体制范围内的局部性变动,而非根本体制的改变。这个体制的弊病今天已看得比较清楚了。 3.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叫做割断资本主义与农村的联系,如把私商排挤出批发商业,对粮食、油料、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等。所谓“资本主义与农村的联系”过程,也就是农村卷入商品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的阵痛,但农村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必然会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农村的一场革命。我们割断了资本主义与农村的联系,却又没有着力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事实上是保护了落后的自然经济。时至今日,农业中仍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据着优势,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只是为吃饱肚子而耕作,农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离现代化遥遥无期。 4.割断了与国际上的经济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了经济封锁。但我国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历史的和社会关系的原因,与国际上仍
保持着微弱的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资本家在海外还有投资或开办着企业。我们没有因势利导,利用这种联系来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而是通过消灭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自己把这种联系的渠道给割断了。以后,与苏联的关系又恶化,几乎彻底中断了与外界的经济联系。 5.埋没了一批善经营、懂技术的人才。在我国私营企业的资方人员中,有不少是懂得现代的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的人才。这些人员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虽也作了安排,但大多在经营管理方面已无实权。他们对于经营商品经济的知识和技术被埋没了。 6.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经济工作中**错误的客观基础。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即出现了“**”,这并非偶然。人们既然可以完全依靠主观的力量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当然可以依靠同样的办法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在“经济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之后,又取得了“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
利,“**”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对资改造完成以后,国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和调动人力、物力,才使得实行“**”有了可能。 可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至今我们还在为消除其影响而努力。从这些后果看,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是搞得快了还是搞得慢了的问题,也不是工作中有什么具体的缺点错误的问题,而是这场“革命”脱离了我国的国情,超越了社会的发展阶段。因而,尽管在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做法和步骤上,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较,我们做得好一些,当时的损失小一些,但若总体上来考虑,则应该给以否定的评价。
三、重新回到历史的出发点 我们建国40年了,整个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已非建国初期可以相比。在这样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就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我们在正式宣布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年之后,又制定了私营企业条例,正式承认私营企业的合法存在,这从实际行动上已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作出了否定的结论。当然,今天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不是简单地回到对资改造以前的状况。原来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是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外部有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包括商品、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市场,以及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内部有比较科学的管理,资本家中不乏受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教育的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人才,一些骨干企业已具有当时比较
先进的装备。这些企业中的工人有长期工会组织的传统,他们经过不断的斗争,为自己争得了合法利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五反运动,废除了企业中的封建残余(如把头制度、包身工、养成工制度、搜身制等),资本家也增强了守法观念。国家已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对私营工商业实行调控的手段,使得当时在国营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实现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有效领导和调控。而现在的私营企业绝大多数是刚刚从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土壤中萌发出来的,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企业主的素质差,市场不稳定,大多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工人的合法权益没有保障。由于国家原来管理私营企业的机构早已撤销,有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实际已经失效,再加上前几年几乎全部私营企业都打着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等招牌,在一个时期内实际上无人管理。对于私营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没有给以保证(如原材料的供应没有保证,向私营企业的各种摊派很多),对他们的非法活动又没有取缔,因而处于混乱状态。目前的私营企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确实也是经济、社会秩序混乱的一个因素。要使私营企业走上正常的轨道,不经过若干年的努
力,难以实现。 由消灭私人经济,到今天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我们又回到了历史的出发点,但我们是在更低水平上的回归。这是我们为历史的错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篇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评价
浅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历史4班 刘春燕(200900310440)
【摘要】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原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和公私合营等形式,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尤其历史进步性,同时对中国社会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理论的不成熟和实践中的偏差,使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字】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国家资本主义
【引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经过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国家对私人资本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当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已经完成,国家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之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计划经济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合营的面过宽、改组过多,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有轻微剥削行为的小业主都列入合营范围,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对原有工商业者使用和处
理不当等偏差和失误。但是,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反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比较顺利地实现了极度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下面,我就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对象及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社会的基本矛盾下的改造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了利用与限制的政策: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的斗争,1952年的“三反”“五反”斗争和对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官僚资本和一大批私人资本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市场逐渐稳定,国民经济的得到恢复与发展。但是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国家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之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同国家计划经济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由此可以看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甚至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讲,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生产关系只有与生产力紧密联动、并保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形态,其自身才能保持存在的合法性。经过改造的生产关系,只有被实践证明比以往更加促进生产力发展,这种变革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对生产关系
的深刻变革,是对当时存在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大生产的调整。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步进行,也就是说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这是对当时社会基本矛盾做出的反应。那么,我就从生产力的发展来评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7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工业生产总值每年递增19.6%,其中,生产资料每年增长25.4%,消费品每年增长12.9%;1957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52年增长了7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与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相适应的,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具有历史进步性。 ?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01页。
(二)和平赎买政策下的资产阶级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和平赎买政策,即通过和平的方式,变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其实,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其实质是重新确立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利益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中心话题,因为利益是人类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关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
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相应的,任何社会成员对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通常都表现得敏感而保守,这是一种异常顽固的社会心理。因此,调整社会利益格局最稳妥的方法是“以利制利”,通过提高公众的改革预期来凝聚共识、减少阻力,这就要求充分尊重改革的阶段性和长期性。
坚持和平的改造方式社会革命的终极目的是重塑利益格局,而利益调整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革命。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保持社会稳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无论农民、手工业者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都面临生产资料所有权变更的事实。即便失去现有财产意味着长远更丰厚的收益,也不可避免地引起心理震动并滋生抵触情绪。化解改革阻力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温和疏导消除误解,让统一战线等革命法宝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作用。
鉴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对其进行改造更要遵循和平路线。资本主义工商业约占当时我国经济总量的6.9%,虽然绝对量不大,但主要分布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属于较优质的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后,愿意留在祖国大陆的资产阶级人士基本是革命同盟者,他们拥有广泛的海外关系,是特定时代下西方了解中国的特殊窗口。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系到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党和政府没有沿用斗争地主
的方式对待民族资本家,而且通过和平赎买、支付定息、安排工作、提高地位等方法,使民族资产阶级总体上乐意接受改造,收到满意效果、达到既定意图.
1955年10月27日,**同工商界代表谈话开导他们: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要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站在社会主义方面,有觉悟地逐渐转变到新制度去”?。10月29日,**、**、**等邀请正在北京开会的全国工商联一届执委会全体委员座谈,**又说:“我们现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就是运用从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过的赎买政策。它不是国家用一笔钱或者发行公债来购买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不是生活资料,是生产资料,即机器、厂房这些东西),也不是用突然的方法,而是逐步地进行,延长改造的时间,比如讲十五年吧,在这中间由工人替工商业者生产一部分利润。”?与会者相继发言,赞成**的讲话。副主任委员荣毅仁说:“我的企业虽然已经公私合营,但我并不满意,我还要走上全民所有制。我们一定遵循**的指示,要同广大工商业者密切联系,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走向共产主义。”副主任委员胡子昂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私营工商业者愿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接受改造。??我们应该团结全国各地工商联的委员们,团结民建会的同志们,更广泛地团结私营工商业者,团结在党的周围,真心诚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全国工商联一届执委会二次会议继续开会,讨论加快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发布《告全国工
商界书》,号召工商业者“坚守爱国守法的立场,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显然这是不等价交换,但用有限的资金和平赎买了一个阶级,胜利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这一政策,既使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被消灭了,又使得资产阶级作为劳动阶级重新成长起来这应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的一个关键成就。
此外,对资产阶级改造与教育同时并举。在政治上对资产阶级团结、教育、改造,在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实行一系列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并把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相结合,对资方的政治待遇,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尽量做到妥善安排。这一举?
? **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6页。 《**文集》第6卷,第490页。
?《**文集》第6卷,第490页。
?《**传(1949—1976)》(上),第449—450页。
措,进一步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觉悟和增强了爱国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三)循序渐进的改造过程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义改造是走的一条循序渐进,由
低级到高级的道路,这一定程度上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改革规律。**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跨度,最初估计“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在具体改革方案上,根据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三套从初级到高级的过渡方案。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策略,“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等词语成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醒目用语,这是充分尊重改革规律、充分估计改革难度的理性态度。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决策层对改革形势的估计判断不一致,导致经济改革掺杂了过多政治因素。“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1955年11月16日-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代表参加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决议案(草案)》要求:1956-1957年,加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企业,要达到90%左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争取过渡到国有化。
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全国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私营工商业户争先恐后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令各地政府应接不暇。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先批准公私合营,然后再进行清产核资、安排生产、改组企业的人事调整。1956年1月8日至10日,北京
市人民政府批准35个私营工业行业的3390家工厂、42个私营商业行业的13973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15日,全市2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大会,工商联主任委员、同仁堂国药店经理乐松生向**报喜,祝贺北京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继北京之后,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118个大中城市和193个县的私营工商业户,也在一个月之内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使得企业的生产资料不再为资本家所有,而被国家所控制;资本家不在是企业的统治者、支配者,而是参加企业管理的公职人员,他们已经由剥削者转化为劳动者;由于定息制的实行,使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根本改变了原来资本所有权的性质。全国范围内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为后来中国社会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那种工作中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作风却被保留了下来,对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作风和骄傲自满的情绪,使党的高层领导人轻率地发动了**和人民公社运动,给过民经济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难。
概括来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客观来看待。当时,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原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和公私合营等形式,走的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改造完成后,我们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已经不存在;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也被消灭了,成长为新社会的劳动者;解决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计划经济之间的矛盾;为我国以后的进步事业和各项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但是,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合营的面过宽、改组过多,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有轻微剥削行为的小业主都列入合营范围,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对原有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等偏差和失误,降低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在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情况,也不利国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也为后来的**和人民公社运动埋下了隐患。
【结语】1953年到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
?**文集:第6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0页。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00-801页。
度在我国最终建立起来。同时,这一改造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和弊端,也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过重大的破坏。而这些成就与这些问题又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正是在三大改造的基础上,解决改社会主义造所存在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一系列弊端。
【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传(1949—1976)》(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范文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反思 方恭温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今已有 33 年, 关于 这场“改造”对我国的经济以至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经过这样长时期的实际 检验,特别是经过最近1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后,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因 而现在对它进行全面的反思,作出科学的评价,条件已经成熟。 一、重新认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 响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我国对资本主
的,它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当成功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马恩 提出的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设想,实现了和平改造。成功的重要标志是 改造过程中经济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有了发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 会肯定这次改造是“伟大的历史胜利”,只是指出了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 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现在看来,这个基本估价应予重新考虑。即使 是对生产的影响,也不能只看当时的暂时状况,而应看长远的后果。 我认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 后果,主要表现有: 1.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彻底转变成产品经济。现在大家知道,商品经济 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解放前是商品经济还很 不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建国后,本应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我 们却急于把尚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变成产品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完成这一转变的标志。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前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有国 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当时在国营经济内部实行了产品经济的管理体制,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多 种经济成分,在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和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不能采取无 偿调拨的办法,因而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只能实行商品经济的体制。当 时在农村自然经济还占着优势,但在城市里,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都相当发达。我们本应扶植和完善这些市场的发展, 并使之逐渐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我们没有这样做,相反, 采取了限制和消灭的政策。首先取缔了证券市场和私人的钱庄银行,把私 商排挤出批发商业,之后,随着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 本完成(包括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全国只有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两 种成分,商品经济也就全面转变成产品经济,只剩下了一个不完全的个人 消费品市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年,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与产品 经济相一致的。 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私营企业虽然名义上叫做公私合 营企业,原来的私方还拿着定息,但国家对这些企业已完全按照国营企业 一样来进行管理[ 国家统计局所编的 《伟大的十年》 一书中明确地说: “1956 年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已经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除资本家还拿定息外, 同社会主义工业实质是已没有多大区别。”(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32 页)], 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实行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财政统收统支、 产品统购统销、物资统一调拨、劳动力统一分配、工资物价统一管理的高 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对这种高度集中体制的某些弊端尽管当时已有所觉察, 如**在中共八大的发言和**的《论十大关系》中都有所提及,但他 们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这种体制。以后经过多次权力下放和上收的变动, 但都是在原有体制范围内的局部性变动,而非根本体制的改变。这个体制 的弊病今天已看得比较清楚了。 3.阻碍了农村经
济的商品化。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过程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叫做割断资本主义与农村的联系,如把 私商排挤出批发商业,对粮食、油料、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等。所谓“资本主 义与农村的联系”过程,也就是农村卷入商品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会出现两极分化的阵痛,但农村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必然会推动 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农村的一场革命。我们 割断了资本主义与农村的联系,却又没有着力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 济,事实上是保护了落后的自然经济。时至今日,农业中仍是自然经济和 半自然经济占据着优势,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只是为吃饱肚子而耕作,农业 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离现代化遥遥无期。 4.割断了与国际上的经济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 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了经济封锁。但我国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 历史的和社会关系的原因, 与国际上仍保持着微弱的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些资本家在海外还有投资或开办着企业。我们没有因势利导,利用这种 联系来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而是通过消灭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自 己把这种联系的渠道给割断了。以后,与苏联的关系又恶化,几乎彻底中 断了与外界的经济联系。 5.埋没了一批善经营、懂技术的人才。在我国私营企业的资方人员中, 有不少是懂得现代的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的人才。这些人员在全行业公私 合营以后虽也作了安排,但大多在经营管理方面已无实权。他们对于经营 商品经济的知识和技术被埋没了。 6.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经济工作中**错误的客观基 础。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8 年即出现了“**”,这并非偶然。 人们既然可以完全依靠主观的力量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当然可 以依靠同样的办法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在“经济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 大胜利”之后,又取得了“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 利,“**”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对资改造完成以后,国家可以在 全国范围内集中和调动人力、物力,才使得实行“**”有了可能。 可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后果是十 分严重的,至今我们还在为消除其影响而努力。从这些后果看,我国对私 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是搞得快了还是搞得慢了的问题,也 不是工作中有什么具体的缺点错误的问题,而是这场“革命”脱离了我国的 国情,超越了社会的发展阶段。因而,尽管在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做 法和步骤上,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较,我们做得好一些,当时的损失 小一些,但若总体上来考虑,则应该给以否定的评价。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我们党在建国前后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看法和政策有一个变化过 程。早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提出:我国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 造前提(注: 《**选集》第 2 卷,第 610 页、613 页。。 “资本主义会 ) 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这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不可避 免的结果”(注: 《**选集》第 2 卷,第 610 页、613 页。。在《目前 ) 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新中国的经济构成是: (1) 国营经济,这是领导的成分; (2)由个体逐步地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 经济; (3)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 中等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新 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和总目标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 顾、劳资两利(注: 《**选集》第 4 卷, 第 1151 页、1321?1323 页。。 ) 到全国解放前夕,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 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包括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对资本 主义经济实行利用、限制的方针。但这时,**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 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国内的基本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矛盾。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 式(注: 《**选集》第 4 卷, 第 1151 页、1321?1323 页。。这个提法 ) 是过去没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 国
6 月, 毛 泽东就认为, 由于中国内部的民经济恢复时期尚未结束, 1952 年
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
1952 年党中央根据**的建 议,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间阶级”。
线,就把消灭资本主义的任务提上了 日程。建国前后短短的几年时间,由“节制资本”的政策转变为消灭资本, 这中间,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发生了变化。 1.对我国革命胜利后所处的历史阶段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中国革 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到七届二中全会,都认为在半封建半 、 殖民地的中国,革命的性质只能是新民主主义的,而不是社会主义的;革 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或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不是社会 主义社会。这种认识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是,建国后不久,**就批 判了**提出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正确观点,斥之为“**”, 认为民主革命成功以后,革命的性质就发生了转变,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 线,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注: 《毛
81?82 页。, ) 在事实上否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存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在。接着,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完成了 社会主义改造,所谓“过渡时期”也够不上一个“时期”了。所以,后来人们 就这样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 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注:参阅许涤新: 《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 分析》 ,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6 页、第 15 页。。这里涉及到的一个最 ) 根本的观点是, 在一个经济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村中自然经济 又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1952 年我国提出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时候,刚刚实现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即恢复到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时的较好水平,那年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 值的 32.7,,而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58.5,,这部分基本上是自 然经济。 到宣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 1956 年, 工业总产值 (不包括手工业) 也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45.6,,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45.3,(注: 国家统计局编: 《伟大的十年》 ,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以下 50 年代统计 数字均见该书。。在经济这样落后,自然经济还占着那么大比重的情况下, ) 宣布进入了“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必然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从 那以后,经过了 30 多年,我们终于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绝对不能建立在 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它只能建立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 的基础之上。尽管我们今天比起 30 多年前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 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只能叫做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可见,当年批判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急急忙忙要消灭资本 主义,是超越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2.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地位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将我国的 资本主义经济区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这是完全正确的。并 且指出了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既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压迫和排挤的一面,又有与它们存在千丝万缕联系一面,在新中国成立 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 的一面。因此,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利用其有利于国计 民生的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所谓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从今天来认识,我认为最
主要的应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与我国当时 条件下相对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新中国成立时,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经济 生产总值的 17,左右, 其余的 83,左右为落后的分散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 (注: 见“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1954 “载 年 2 月 18 日《人民日报》 但据国家统计局所编《伟大的十年》一书 15 。 页所载,1949 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23.2,。。而现代工业总 ) 产值中,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又占了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工业只占 34.7,, 公私合营占 2.0,, 资本主义工业 (包括自产自销和加工定货) 63.3,〕 占 。 这部分现代工业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 造的基础和出发点。二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比起 占国民经济 83,左右的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 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形式, 对于发展我国的商品经济、将广大的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转变为现代的 商品经济,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对国 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商品经济,都是长时期的任务,因而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也将长期存在。但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 期结束后,我们就片面夸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经 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是过渡时期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矛盾(注:参阅许 涤新: 《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 ,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6 页、 第 15 页。,因而由利用、限制的政策改变为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 ) 际上是消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 为了证明建国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性质发生了变化,人们往往拿 1950 年稳定物价的斗争和 1952 年的五反运动作为例子。我认为,这两次 斗争确实暴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国计 民生一面的表现。对于他们危害国计民生的活动,必须进行斗争,对于违 法的行为,必须依法惩治。但这两次斗争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因为,要确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是否已成 为主要矛盾,不能只根据某个时期某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矛盾,尽管有时这 些矛盾表现得很尖锐,而应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否已经阻碍 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阻碍了新中国刚刚产生的社会主义经济 的成长和发展,是否威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之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存在上述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 从 1949 年到 1953 年, 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 按照 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1949 年资本主义工业(不包括手工业)产值(包括自产 自销和加工订货)68.2 亿元,到 1953 年已达 130.9 亿元,四年中翻了将近 一番,但它们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则是迅速下降的。1949 年占 工业总产值的 63.3,,到 1953 年已降到 36.8,。而社会主义工业占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同期由 34.7,上升到 57.5,,公私合营工业的比重由 2,上升 到 5.7,。同时期,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218.8,,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 103,。这说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影响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相反 的,与其相伴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快的发展。1954 年以 后,资本主义工业产值急剧下降,到 1956 年全部消灭,但从此以后,直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一直处于曲折之中。 由此可见,在认识上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是导致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 经济的思想根源。 三、重新回到历史的出发点 我们建国 40 年了, 整个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已非建国初期可以相比。 但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的国家,按人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还 处于落后地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农村人口占到 80,,农业中基本上还 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这样的条件
下,资本主义经济就有存在和发 展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我们在正式宣布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22 年之后,又制定了私营企业条例,正式承认私营企业的合 法存在,这从实际行动上已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作出了否定 的结论。当然,今天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不是简单地回到对资改造 以前的状况。1952 年,资本主义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
,, 如果加上公私合营企业,则占到 44,,而 1987 年私营工业产值只占 39
约占全 国工业总产值的 1,。 今后私营企业应该而且也必然会有很快的发展,有 可能达到占工业产值的 10,、20,,甚至更多一些,但是不可能达到 1952 年那么大的比重。因为,在三大改造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 济中的主要成分之一,而目前还只是作为国民经济的必要补充。 除了私营企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低于对资改造前的水平外,目 前私营企业的素质也大大低于原来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原来的资本主义 工业企业是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外部有了比 较成熟的市场环境(包括商品、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市场,以及与世界 市场的联系) ,内部有比较科学的管理,资本家中不乏受过现代科学技术和 现代管理知识教育的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人才,一些骨干企业已具有当时 比较先进的装备。这些企业中的工人有长期工会组织的传统,他们经过不 断的斗争,为自己争得了合法利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民主改 革和五反运动,废除了企业中的封建残余(如把头制度、包身工、养成工 制度、搜身制等) ,资本家也增强了守法观念。国家已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对 私营工商业实行调控的手段,使得当时在国营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的条件下 实现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有效领导和调控。而现在的私营企业绝大多数是刚 刚从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土壤中萌发出来的,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 段,企业主的素质差,市场不稳定,大多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工人 的合法权益没有保障。由于国家原来管理私营企业的机构早已撤销,有关 法规和管理办法实际已经失效,再加上前几年几乎全部私营企业都打着集 体经济、合作经济等招牌,在一个时期内实际上无人管理。对于私营企业 经营的必要条件没有给以保证(如原材料的供应没有保证,向私营企业的 各种摊派很多) ,对他们的非法活动又没有取缔,因而处于混乱状态。目前 的私营企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但确实也是经济、 社会秩序混乱的一个因素。要使私营企业走上正常的轨道,不经过若干年 的努力,难以实现。 由消灭私人经济,到今天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我们又回到了历 史的出发点,但我们是在更低水平上的回归。这是我们为历史的错误不得 不付出的代价。 来源:财政研究 199903
范文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思考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湖北社会科学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思考
李仲元
(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3)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私营工商业相对于占国民经济90%左右,"还停留在古代"的个体农业和手
工业而言,不仅不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障碍,而且具有积极作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条件下,给它
以适当的生存时空,对于我国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于新民主主义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是有益
的.然而,我们却过早地采取了让它"绝种"的政策.探讨其失误与教训,有助于正确理解现阶段实行多种所有
制结构的必要性与正确性.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中图分类号:F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6)02—0017—0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无论在过去开
设的《中国革命史》,还是在目前开设的《**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都是一个
重点.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这个以往
顺理成章的问题渐渐变得难讲起来.比如说,今天的私营工
商业者与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究竟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今天能够允许私营工商业存在,政府领导人公开表示"发展
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们政府坚定不移的方
针",_】J为什么那时就不允许它存在?尽管我们在教学中还是
力图用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有关决议精神和现有教科书
精神进行讲解,但总感到说服力不够.其原因何在?我以为
还是那时据以进行此项工作的某些理由或根据值得再思 考,再讨论.本文拟就此谈些看法,希望得到同仁指教. 一
,应当如何认识私营工商业与计划经济之间的矛盾 改造私营工商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中央领导认 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而私营工商业生产经 营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与计划经济相对立.我们透过当时一 系列文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思路.1953年12月以中宣部名
义下发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经**亲自修改的解释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权威性文件.这个文件在说明对私营工商业改 造的原因时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必要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之 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性之间 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企业内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 盾,都是不可克服的."(pn3)这里所说的"有计划的经济建 设",既包含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同时也包含着计划 经济的思想,甚至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为解决私营工商业与 计划经济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就必须把它改造为公有 制企业.1955年1O月29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 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把这个意思说得非常清楚.他 说:"我看,共产这个事情是好事情……资本主义私有制大 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陛质 的,跟计划经济是相抵触的."(e49s)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实践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个思 路.因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就是将它纳入计划 经济的过程.计划经济既是改造的手段,又是改造的目的.说 它是改造的手段.是因为只有而且正是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
体制之下,才能够迫使私营工商业者走上加工订货,统购包 销,经销代销以至于全行业公私合营之路.说它是改造的目 的,是因为改造从根本上讲是要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讲:"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 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 础".1,316)这里所说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其实就是单一的 公有制.建立单一公有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实行单一的 计划经济.
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主要优势,是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们曾经设想,在 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后, 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集中和占有,商品经济消亡,"生产者 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p13o)果能如此, 当然就可有效克服无计划的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最大限 度地提高生产劳动效率.但是,这种在理论上完美的设想在 实践上却行不通.这不仅是因为历史的演进并非像马,恩所 想,社会主义首先在若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产生,而且 作者简介:李仲元(1956-H),男,海军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理学院副院长,
海军大校.
?
17?
因为依现有水平以及在可想象的将来所能达到的水平,要把 具有不同需求,不同个性的数以亿计人口的生活,发展的方 方面面都纳入"合理的计划"是不可能的.
我国在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正是按照马,恩的设 想建立起来的.但这种体制的运行效果却与它的初衷相去甚 远.改造工作完成不久,它所带来的弊病就逐渐显现.其实毛 泽东同志在改造完成不久也已感觉到这些问题.1956年12
月,他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讲:"现在我国的 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 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 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I引(p170)尽管在这里**还是把市场,私营 与资本主义划等号,但看得出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私营工商 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可惜这个思想在当时只是闪现了一下 而已,并未付诸实施.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由历经磨 难的**同志解决了这个问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 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F,373小平同志言简 意赅,科学阐明了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的关系,得到全党同志一致认同.它不仅彻底冲破了社会主 义与市场经济不能相容的思想樊篱,也使我们认识到曾经为 建立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基础而作 的刻意追求,未必都是正确的和值得的.
二,应当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过渡时期的理论.1953年12月中宣部下发的"提纲"以及 目前使用的一些教材在阐述改造问题时,都引用了马克思, 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论述.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 的理论的确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这样 一
个普遍规律.问题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如何 理解,实践这个理论?从历史文献,改造实践以至于今天对这 个问题的阐述看,我们并没有正确把握这个理论.
,"过渡"究竟是指由什么到什么的过渡? 首先,在我国
按照"提纲"的说法,我们是"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
会主义".121(但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的含义. 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所讲的过渡,都是指由资本主义到社会 主义或共产主义的过渡.如果说前者与后者,犹如河之两岸, 那么,过渡时期则好比一座桥梁,将二者联接起来.按照这样 的区分和定位,中国的过渡实际上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因为中国革命所要改变的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性质的社会,而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那么"桥梁" 是什么呢?"桥梁"就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建立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这一点,从政界到学界似乎并无分歧.问题在于,把我国的 "过渡"定位为"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就等 于把"桥梁"混同于"此岸".我们知道,"桥梁"的长度,结 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此岸"和"彼岸"的距离等关系所决 定的,如果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是一定要出问 ?
18?
题的.所以弄清我国"过渡"的准确定位,决不单单是个文字 概念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要弄清我们究竟是从什么样的基础 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应当如何过渡的重大问题.定位为 "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就很难避免产生与 新民主主义告别愈快愈好这样一种情绪,因为我们的目标就 是告别此岸,到达彼岸.但如果明确定位为"由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那么就不一定会产生这种情 绪.
其次,"过渡时期"究竟需要多长一个时期?"宣传提 纲"预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 右的时间."12J(但众所周知,三大改造实际上只用了四年 时间,加上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整个过渡总共用了七年时 间.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
为存在"改变过快"的问题,但未说明为什么会过快,以及快 的程度怎样.笔者以为,出现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 于未能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 间需要一个过渡时期,一方面是因为要完全消灭人剥削人制 度的基础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创造社会主义所必 要的经济和文化前提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从俄国实践情况 看,他们的过渡用了将近20年时间(1917—1936),其间曾 实行过相当大胆,开放的新经济政策.相对俄国而言,我国要 更落后一些.所以,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理应更长一 些.这个道理,列宁讲得很明白.他说:"由于历史的进程而 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 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因而"所需 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sJ(1,43) 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个基本原理,稍 有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都耳熟能详.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讲 "
一
化三改造",应该说是考虑和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协调发展.但在实践中却走了样——三大改造如火如荼, 四年搞完,用"一步"代替了"逐步",工业化的进程却远远 落在后面.其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讲还是没有全面,正确地理 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问题的理论,没有弄清过渡时期的任 务到底是什么.当然还不排除有急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心态, 有当世界楷模的心态.
实践反复证明,生产关系走得太快,对生产力的发展不仅 不会起拉动或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阻碍,正如小脚穿上大鞋 子.**同志在建国前夕就曾指出,"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 的政策是要不得的","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则要犯
'左'的错误","消灭了以后你还要把他请来的".19J(1,47-48)建 国后我们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是否不幸被他言中了呢? 三,应当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另一个重要根据是基于对中 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在建国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 全会上的报告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在解决了 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 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
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1io](pi433)这里虽然没有明言,但实际 上是认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1952 年6月,**在一个文件中的批示则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明 白,他写道:"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 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将民 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psoz)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只有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或改造),消灭资产阶级.目前的教材基 本上都是按这个逻辑来讲的.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感到这样讲很牵强.因为在 阐述**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全部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一直 都在强调党的经济纲领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强调民族资产阶 级是我们的盟友,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争取和团结他们对革 命胜利至关重要.可是革命刚刚胜利,我们就讲人民有强大 的国家机器,不怕资产阶级造反,似乎来得太唐突,又有些不 近人情.当然,党制定政策不能从感情和义气出发,而应从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际情况出发.问题是,我们对于土地 改革任务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与判断符合实际 情况吗?笔者以为是值得重新思考的.
所谓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是在若干矛盾中,对社会发展
进步与人民生活改善形成主要阻碍的矛盾.私营工商业的存 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是否对当时中国社会 进步和经济发展构成主要障碍呢?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实 际情况,就很难对此持肯定的观点.
首先,从政治上看,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的范畴.民族 资产阶级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一直是无产阶级团 结的对象,并且从实践情况看,他们基本上起到了政治盟友 的作用.因此,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是阻碍社会前进的力量, 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 盾相提并论,是欠妥当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 民内部矛盾而非敌我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完全可以通过 政策的手段,法律的手段和教育的办法,而不一定要通过消 灭一方的办法.虽然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与私营企业主或 资本家存在雇佣关系,存在劳资矛盾,但从整个国家的总体 地位而言,工人阶级是处于领导地位.掌握国家领导权的工 人阶级,完全可以运用政权的力量,来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 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调整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其次,从经济上看,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工商业还有 其先进性与积极性.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 年代,到新中国建立时,不过近80年的历史.由于一直处在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夹缝之中,它的成长与发展非常艰难, 非常缓慢.应该说,弱小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还处在成长 之中,在中国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相对于占我国国民经济比 重90%的"落后的","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1q(p1 分散的个体农业,手工业经济还是属于先进的生产力,对社 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但遗憾的是,我 们的领导人虽然在建国之初曾认识到"今天的资本主义工 商业对社会是需要的,有利的",[31"甚至认为在私人工厂 中,也可以有模范工作者和劳动英雄,应当有生产竞赛,但又
主观地规定,它必须"绝种".[91(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有违生 产力发展规律的做法.
再次,从军事上看,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一兵一卒.它完全 没有能力与掌握着包括数百万军队在内的全部国家机器的 无产阶级相抗衡.事实上它也没有这样的政治企图.民族资 产阶级公开的表示是拥护共同纲领,私下的呼唤也不过是 "让我们多喊几声新民主主义万岁吧".(p257)因此,它对新 生政权和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并不构成威胁. 上述分析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工商业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后,不仅不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 要障碍,而且还具有积极作用.真正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与进 步的,是上面提到的占中国国民经济90%左右,"还停留在 古代"【】p143o)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 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才是当时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应该在积极壮大 和充分依靠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适当 发展和充分利用私营工商业.就像我们今天把私营工商业者 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一样,应该把私营工商业者看作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因为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的,用各 种方式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和合作的,受工人监督的 资本主义企业,主要是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按照"四 马分肥"的原则,私营企业整个盈利中75%以上是为国家,为 工人和为扩大企业设备而生产.它"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 资本主义企业,而是特殊的,新式的资本主义,即在工人阶级 领导下的资本主义,它带有若干社会主义的性质".pz87) 参考文献:
[1】**总理等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3— 03-1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
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6】**.**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7]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8】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0】**.**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责任编辑张晓予
?
19?
范文五: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想着重讲讲有关的方针与思想认识问题。
一?赎买政策对不对,对我们有利还是不利
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是赎买。哪个对劳动人民更有利?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还是采取赎买的政策更有利。
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
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是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不是只有利用,没有限制、改造。通过“五反”,就限制了它的“五毒”〔96〕行为。现在,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两头,一头原料,一头市场,已经被我们卡住了,只剩下了生产的部分环节。资本主义生产本来是无政府状态的,但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它的生产是在我们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有国家的管理,有工人的监督。在这种条件下,他们积极生产,对国计民生有好处,没有坏处。
实践证明,这个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是在今天中国的条件下对我们最有利的政策。这个政策,有助于保证工业产品的供应,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换来粮食、原料供应城市,同时又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且要看到,现在实行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后,给资本家一份赎买金(定息〔97),这样做的损失少得多。要算总账。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有些同志看见资本家有气,不顺眼,这是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但是,不能用感情代替政策,要考虑怎样做最有利。有人说,我们今天已经当家作主,有了政权,还让资本家剥削,是不是丧失立场?什么是立场??对工人阶级最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对工人阶级有害的事情就不做,这就是我们的立场。从实际情况看,赎买政策是合乎马列主义的,是正确的,是中国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最好的办法。
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有没有可能
要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把资本家改造成为劳动人民,可能不可能?现在,好多资本主义企业已经公私合营了,资本家已经接受改造了,这些已经成了现实,还讲什么可能不可能呢?有人不相信资本家会自愿接受改造。实际上资本家也不是自动接受改造,而是我们通过各种政策、办法在成功地、比较自然地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改造。
我们所以能通过赎买的政策和办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中国已经具备了这样做的客观条件。什么条件??首先,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时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列宁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有政权还是没有政权,大不一样。建国以来,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已在进行,并且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在民族资产阶级的上边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下边有组织起来的工人群众。在民族资产阶级的右面,我们通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势力,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百分之八十以上并且是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企业已经被我们接管,变成了国营企业,我们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民族资产阶级的左面,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在这种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接受赎买政策,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就成了大势所趋,也可以说是大势所迫。即使如此,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不是一没有斗争的。我们是两仗定天下,一仗“三反”、“‘五反”,一仗“公私合营”。经过这两仗,问题才基本上解决了。
“五反”以前,资本家很威风,怀疑我们是否有能力把工厂管好。那时,我们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等,是向他们让步。当时,敌人很多,有地主,有反革命,有帝国主义。不把工商业调整好,抗美援朝前线就会受到影响,这是大局,一时还顾不上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一个“三反”、“五反”,打掉了资本家的威风。这一仗下来,资本家在政治上比较老实,服从领导了;在经济上也比较老实,“五毒”减少了。
再一仗是公私合营。开始时,工业搞加工订货,商业搞经销代销,虽说还不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但已经是挂在社会主义火车头上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了,只是钩挂得还不紧。“‘三反”、“‘五反”时,资本家还有三权(人权、财权、管理权)。公私合营后,一切按国家计划进行,资本家的“自由”只是在国家计划允许下的自由,资本抽不走,利润也规定了,分配又是国家、企业、资本家和职工“四马分肥”,剩下的只是个资方代表(这个代表也是企业职员)。?资本主义工商业过去是无政府、无计划的生产,现在是组织起来按政府的计划进行生产,已经不能唯利是图、不顾国计民生而无计划地生产,资本主义就剩下很少一点了。公私合营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有人说,同资本家谈改造是与虎谋皮。哪里是与虎谋皮呢?连骨带肉一齐拿到手了嘛!党的正确政策和国际有利形势决定了资本家不得不走这条路。有的资本家说是不知不觉上了“贼船”,我们叫社会主义船,他叫“贼船”。不管叫什么船,反正船到江心,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也就只好跟着走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经设想过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加以改造,但当时的苏联不具备我们这样的客观条件,俄国的资本家不干,没有搞成,现在到我们手里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改造世界。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身。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把资本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把资本家改造为劳动者,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会给其他国家提供经验,具有世界意义。
三?斗争是不是和缓了
还没有和缓。生产关系正在改变当中。公私合营的进程现在只完成了一半,明后年是决定性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对资本家教育批评改造,就是斗争。“‘三反”、“‘五反”时,斗争的方式比较剧烈,不那样,资本家的威风打不掉。这次比较温和,因为多数资本家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了嘛。现在的斗争主要是攻心,就是要用争取、教育、批评等各种方式去打通他们的思想,实行公私合营。合营本身就是斗争。合营后把资本主义管理方式变为社会主义管理方式,最后把公私合营企业变为完全的社会主义企业,也是斗争。斗争的性质并没有和缓,但斗争的方式是比较温和的。
至于思想改造,即不仅把资产阶级从经济地位上变为工人阶级,而且使他们从思想上工人阶级化,那比实现公私合营的时间要长得多。
四?依靠工人阶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依靠谁?当然是依靠工人阶级。资本家之所以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固然是由于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都掌握在我们手里,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人、店员对他们的监督、推动,不然的话,资本家才不会那么老实呢。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爱护工人、店员的积极性,它反映了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同时,我们还要向工人、店员讲清党的政策,说明我们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给他们点定息,给不了几年的,大家今后还要更加积极,使剩下的一点资本主义早日进入社会主义。
五?在资本家中培养积极分子
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前提下,还要在那些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资本家当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一个旧的事物内部有了新的因素,就容易突破,减少困难,克服障碍,加快变化。我们要把资本家当中的积极分子作为自己的干部培养使用,这不算丧失立场。他们在资本家中带头“共产”,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会容易得多,这还不好吗?我们想社会主义想了多少年,今天社会主义来了,不要“叶公好龙”〔98〕
注 释
*这是彭真在北京市党员干部大会上报告的第一部分。
〔96〕五毒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经济情报的五种违法行为。
〔97〕定息是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的一种形式,即不论企业盈亏.统一由国家每年按照资本额发给资本家固定的利息(一般是年息百分之五)。定息从一九五六年起支付,一九六六年九月停止支付。
〔98〕“叶公好龙”见汉朝刘向所作《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下*,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彭真文选》 来源:中青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