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传播和发展,每个身处其中的普通民众都面对着未知的疾病风险。据报道显示,普通民众对于疫情存在强烈的担忧、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积极情绪明显减少,很多民众甚至由于消极情绪的持续存在和难以摆脱,导致正常生活都受到明显干扰。以下方法能够提高广大普通民众居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积极、理性应对疫情。
(1)合理关注疫情,“定时”而非“时时”。
信息管理是对疫情信息处理传统方式的改变,是对疫情及其心理影响的一种调节管理方法。公众从正规渠道了解疫情和相关防护知识信息,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好自我防护。频繁地报道旨在引起重视,但没有必要因此产生恐慌,疾病的实际严重程度不会因报道的频繁而加重。
可以设定“信息闹钟”,在一天的时间中,每隔半天,用几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工作、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的同时,获得正常的休息,愉悦情绪。在必要防护的情况下,丰富且规律的生活能让我们的“心理免疫力”增强,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对不断变化且未知的风险。
(2)保持社会联系,彼此给予支持。
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人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密切的家庭联系和社会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这时建议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无防护的面谈,鼓励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传播新型肺炎。对于弱势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尽力给予更多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随着防控时间的延长,彼此的支持能够让我们更持久地应对困境。
(3)监测心理电量,自助先于助人。
面对疫情严重地区的困境,我们有时也会感到挫败或做得不够。建议这部分民众做好“心理电量监测”,每隔半天,花费1分钟时间来评估目前的情绪状况(从0到100打分,100表示情绪积极,精力充沛;0表示身心俱疲,情绪严重耗竭)。
如果已经出现了耗竭、无助和挫败的情况,请调整施助的节奏和强度,或者休息放松来“充电”。如果自己感受到情绪和身体的异常和不适,请积极求助或就诊,避免持续的投入造成“心理电量”的耗竭。
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地看待生活并积极行动起来,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接纳自己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并采用合理的宣泄方法,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过分依赖他人、指责抱怨、转移情绪等不良应对方式,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更不要出现发脾气、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在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时,也不能盲目乐观、放松警惕、疏于防护。
来源: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
图片来源:搜狐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掌握基本防护手段,保护好自己及身边的家人。少出门或者不出门,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